莫迪
“如果创作,第一须观察。”这是鲁迅先生的经验之谈。文学家搞创作尚且如此,学生作文怎能例外?所以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就不能不首先抓好观察与观察方法指导。
那么,如何进行观察与观察方法指导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向学生讲清观察的含义。
“观察”不同于一般地看,它包含“观”与“察”两方面。”“观”就是看,但这种看,不是无意、大概地看,而是有目的、仔细地看,以能弄清楚观察对象的行状、功能等等。一般地看,由于缺乏目的性,只是东看一眼,西瞧一下,这种走马观花的看,所得的印象也往往是模糊不清的。比如电视机,学生家家都有,他们是天天看到的。但是要他们说说在自家电视机的旋钮是什么形状,外壳如何美观、图像如何清晰等,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说清楚的。至于“察”,指的是调查和体查。也就是说,它不仅要求用眼看看,还要求用耳听听,以鼻闻闻,开口问问,动脑想想。这样,学生对事物的了解和印象,就会比一般的“看”全面而深刻得多。可想而知,指导学生这样“观察”后写的作文与让学生自由“看”后写的作文,一定会有很大的差别。
二、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如何指导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呢?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注意抓住自己的最初感受去观察。比如某一事物使学生感到新鲜,为何学生会有这种感觉呢?其中必有原因。引导学生顺着这条线索去认真观察,就不难找到他们之所以感到新鲜的原因所在。
三、指导学生有序观察。
这种观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事物的时间顺序观察,一种是按事物的空间顺序观察。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观察,就是对变化发展着的事物,按其变化发展的时间顺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观察。比如让学生观察日出,就要引导他们先观察日出前天空的景象,接着观察太阳喷薄欲出的景象,继而观察旭日东什,以及这时天空云霞、大地万物景象,这样,学生就能抓住日出的景象特点,感受日出的壮观了。按空间顺序观察,就是按照事物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的位置,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例如要学生观察一座教学楼,就要引导他们先观察教学楼的正面,继而观察室内情况,最后把观察到的各部分的景象综合起来,这样学生就得到一个完整的印象,抓住了室内宽敞明亮,周围环境安静,很有利于学习等特点进行描写。
四、指导学生进行分解观察。
所谓分解观察就是不能笼统地看,而要把事物分解来看。比如对静止的事物,可引导学生按照它的构成,把它分解成几个方面,然后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看,最后综合起来;对于变化的事物,可按照其變化的过程,把它分解成几个阶段,然后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看,最后在综合起来看。这样学生就能看细看全,看得真切,就能通过事物的各个细节,抓住事物的特点,透过人物的言行举动,了解人物的个性。为细节描写积累好材料。比如观察牡丹花,如果只让学生笼统地看,他们大多只能说“牡丹花真没美”之类的话,感到没什么可写。但是指导学生运用分解方法观察,他们就能看到牡丹花那雍荣华贵的美丽形态,,那初开时的粉红色,那盛开时的喷红吐焰,还能闻到它那浓郁的香味。这样,他们就会感到大有值得写的东西了。
五、指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
有比较才能鉴别,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比如观察人的脸,初看似乎没什么明显差别,都是两只眼睛一张嘴,但认真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脸的形状、颜色、五官的位置等都有一些不同,一人一个样。让学生通过比较,将这些不同之处辨认出来,他们就能抓住每个脸的特点。可见,比较观察,是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就能提高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六、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
只有边看边想,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就会视而不见,眼睛睁得再大也没有用。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观察过程中的思维训练。不管观察什么食物都要求学生做到:不仅要看到事物的“是什么样”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了解事物“为什么是这个样”,真正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境界。比如观察一个人在做什么,就不能只看看他的外表,还要认真想想,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这样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性格;观察事物,就要认真想想,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使我们产生了什么思想感情,为什么是这样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地认识事物,写起作文来,才会像老舍说的“左右逢源,从容不迫”。
七、指导学生多写观察笔记。
平时我们要多指导学生边观察边练笔,也就是见到什么写什么,可以写半个脸孔、一双手,一双眼;可以写一景物,也可以写一人一事;可以写某人某物一局部……这种练笔的形式和方法可以是素描的形式,也可以是片段的形式;总之,要求学生观察时,不仅用心记还要用笔记。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要使学生掌握更有效的观察方法,还得鼓励他们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出更多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