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为乐旨功力融于情

2019-09-10 06:36:44韩万斋
现代艺术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院唱法

韩万斋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副主任,研究生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王士魁教授。对中国声乐中低声区民族化研究颇有感悟。曾获第九届、第十届CCTV青年歌手大赛四川赛区民族唱法一等奖;四川省首届声乐大赛专业组民族唱法金奖;第五届、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声乐比赛半决赛奖;多次荣获“尖子生指导教师”称号;多次担任全国声乐大赛评委,所培养学生深受好评。

邓芳丽是一位在音乐界颇负盛名的国家一级演员,她曾有过多次成功的演出经历:2004年在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创歌剧《杨贵妃》中她扮演贞子而广受好评;2005年在人民大会堂登台演出演唱《春江花月夜》;2008年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并于同年10月应邀赴日本伊丽莎白音乐学院文化交流。同时,她也是一位曾在国内多项声乐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四川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她的每一场独唱音乐会:无论是所选曲目的风格还是曲目的安排都有值得揣摩与借鉴之处。而她对声乐技巧与乐曲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所持的态度,都给人们留下了不同于众的、深刻的印象:“她的演唱没有丝毫的矫揉与造作,真正地将技巧与情感相融合,没有对艺术的虔诚和对艺术本质的真正领悟,怎会有如此感人至深的效果!”

再听听她面对记者的采访时经常出现在口头的话:

“一路走来,在音乐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绩,要感谢路上的引路人。”邓芳丽说,“南充五中的教师宋敏是我的启蒙老师,是她发现了我的音乐天赋。”

初中和高中的六年时间里,宋敏教邓芳丽学习声乐知识,练习钢琴,关怀无微不至,还将她带入了少年宫合唱团。在宋敏的精心培育下,邓芳丽顺利考上了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表演专业本科,师从张莉和杨湘承教授,开始了中国声乐的探索学习。

本科毕业后,邓芳丽回到南充,在市歌舞剧院,做了一名舞台演员。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获得了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四川赛区民族组一等奖和四川省首届声乐大赛民族组专业金奖,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她先后调入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工作。

“音乐艺术没有止境,知识每天都在更新。我也要不断学习。”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始终要保持谦虚好学的治学态度,时刻掌握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因此在繁忙的教学任务下,邓芳丽又去攻读了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表演专业的硕士学位。

在读研期间,声乐教育家、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王士魁教授为邓芳丽解决了少有涉及的中低音声部,并做了新的探索和科学的训练。“现在,我不仅唱出了自己的特色,填补了自己中低声部的空白,还对一些专业知识进行了充实和研究。”邓芳丽说,“我永远难忘、永遠感谢王士魁老师的悉心教导,是他让我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声乐教育者。”

不忘师恩,更不忘哺育自己的音乐艺术之根——邓芳丽说:“咱中国的音乐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拥有无限的魅力。它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沃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永远不会忘记中国音乐学院‘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的十二字方针;不会忘记引我走上音乐教育之路的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所恒守的‘扎根民族沃土,弘扬优秀文化’的艺术原则;不会忘记我现在供职的四川音乐学院的‘尚美、创新’的校训!一定要努力践行,不断探索,唱出中国声乐的真正魅力,用歌声诉说对中国音乐文化的敬仰之情。为咱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弘扬、光大,尽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喷泉里流出的都是水,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鲁迅)——歌唱,是源自心灵深处的生命的咏叹。听听她以上的这些不忘在音乐的道路上“一路走来”的恩师们的感激之言;听听她对祖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由衷敬仰的“答记者问”,便可窥到她的歌声为什么总是那么感人了:“功力融于情,‘不见’其技”。

声乐是以歌唱表达感情的艺术,音乐中所要表达的一切感情演唱者都要通过声音来向观众传递。因此,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不仅需要高超的技巧,更重要的是用情演唱。若将情感与技巧相融合可谓是达到了声乐演唱的艺术境界,而更有甚者能将技巧与情感巧妙结合而观众又丝毫觉察不到,反而觉得这就是演唱者自然的表现,那么这种状态可以说是所有歌唱家毕生所追求的声乐艺术的最高境界。邓芳丽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她的演唱没有丝毫的矫揉与造作,真正地将技巧与情感相融合!没有对艺术的虔诚和对艺术本质的真正领悟,怎会有如此感人至深的效果!

“‘造型’为乐旨,轻驱声技”。

声乐艺术技能性很强,很容易陷入“技巧至上”的误区。歌曲作品该怎么唱?声乐教学该怎么教?该确立一个怎样的基本观念?该怎样掌好“分寸”、把好“度”?长期以来,在我国声乐界一直存在着一种怪现象:由于我国声乐界屈从于媒体对声乐唱法的严格划分,从而给众多声乐学习者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如一说到美声唱法便认为“只能这样唱”,一说到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同样如此,就连“原生态”也形成了某种定势和规格,如此种种,便给我国声乐教学及演唱造成了“千面一声”的匠气,因此很难再发现歌手的特色和个性。邓芳丽的演唱为什么能够赢得观众那么多的掌声,乃至常常最后一再返场加唱,几乎“下不来台”?就在于她摆脱了“千面一声”的匠气,用自己所学到的“十八般武艺”得心应手地表现作品,在这种毫无造作的自然流露中,听众被她带进了乐情、乐境、乐思、乐意的审美中。为什么她的演唱能达到“轻驱声技”的地步?翻开她的演唱会的节目单便会发现 :她与许多成功的歌唱家一样,曾经跟随许多民族、美声、戏曲、曲艺名家学习求教,参演过多部歌剧并在国内外比赛中多次获奖……这些难得的宝贵经历让她的演唱博采众长、唯乐(乐情、乐境、乐思、乐意……)是举,任何情况下都不“以技害情”。

聆听过邓芳丽的独唱音乐会,很多问题的答案已蕴涵其中:“功力融于情”“轻驱声技”,便是邓芳丽成功的秘密!

猜你喜欢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院唱法
音乐学院概况
音乐学院简介
浙江音乐学院举办2021新年音乐会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黄河之声(2020年5期)2020-05-21 08:25:02
星海音乐学院六十华诞公告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7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17
敖丽芳 达斡尔的歌声在中国音乐学院唱响
草原歌声(2016年1期)2016-11-15 05:46:56
研究生层次传统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其构想——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发言提纲)
乐府新声(2016年4期)2016-06-22 13:02:57
浅析摇滚唱法中的“撕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