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主要研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问题、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问题。
△ 打造高质量区域性经济布局的核心是发展城市群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解读:当前,我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沿海到沿边、沿江,从东部到中西部全覆盖的网状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的模式将会是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化的主要模式。这一模式下,围绕高技术高学历人才,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推进城市化,提高人才承载力,这一思路顺应城市化和人才聚集规律,有助于激发我国科技周期。关于人口承载问题,这一精神在今年4月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就有显现。超大特大城市从强调严控人口规模变为强调“调整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同时提出“推进城市群发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
△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的关键是土地
会议强调,要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化区域合作机制。要在省级统筹基础上加快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进度,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制度统一和区域间互助共济。要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要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和纵向生态补偿机制。
解读: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区域经济布局的必要前提。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劳动、土地、技术等,其中劳动和土地的流动目前仍是短板,土地要素市场的成熟度最低。所以本次会议强调加快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以及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养老保险统筹的推进实质就是鼓励人的流动。8月26日,《土地管理法》修正案正式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此次土地管理法修改的最大的亮点。在破除土地限制和人力资本制约的基础上,人和资本在城乡之间的流转会进一步提高。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或加大有效转移支付
会议提出,要保障民生底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发展中营造平衡。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困难地区提供有效转移支付。东北地区要主动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干部正向激励,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实现全面振兴。
解读:未来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将进一步均等化,中央深改委第三次会议曾强调2035年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从财政维度,预计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完善,将重点针对东北、中西部等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及困难地区。会议着重针对的是东北地区过度依赖重工业、农业的产业结构及国企为主的所有制结构。本次会议基调仍是从供给侧出发强调补短板,力求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仍普遍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推进各项公共服务及区域的协调全面发展。
△ 制造业强调自主可控安全高效
会议指出,我国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以政策协同为保障,堅持应用牵引、问题导向,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促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解读:此次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被视为“攻坚战”,其定位之高不言而喻。当前外部环境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中美大国博弈可能影响国际科技要素流入我国市场,并对出口产业链产生负面冲击,这些都是制订制造业发展战略需考量的因素。强调制造业自主可控,是为应对外部环境压力的针对策略。会议指出了中国制造业的三个内生优势:全产业链、天然市场规模和集中力量办大事。
△ 注重产业链基础再造增强韧性
会议强调,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工程重点,分类组织实施,增强自主能力。要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要建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要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解读:在产业链打造上,既要形成“高原”,更要有“高峰”。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认为,一方面我国要加强对产业链的保护,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会议明确开放方向至关重要,以开放促竞争、促突破,在开放中形成合力。“关键共性技术”可能是当前突破制度、技术等瓶颈的一个产业攻关口,该突破有助于推动再造产业链基础、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