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讲述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辽宁,尉凤英用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为建设新中国创造出辉煌业绩。
1969年10月1日,北京,国庆20周年庆祝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36岁的尉凤英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全国工人阶级宣读贺词。她的身旁,是包括毛澤东、周恩来在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贺词读毕,广场上欢呼声四起。
这时的尉凤英,已经是全国闻名的“毛主席的好工人”。1964年12月,周恩来把3位来自东北的劳模代表介绍给毛泽东。毛泽东微笑着伸出温暖的大手,握住穿着中式蓝棉袄的尉凤英的手。5个月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向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学习》。
尉凤英出身煤矿工人家庭,20岁时,这位学徒工第一天上班,兴冲冲地向师傅保证:“我有力气,不怕脏,不怕累!”然而,早来晚走,加班加点,她竟然还是不能保证完成任务,甚至崩断了车刀,加工的机件也报废了。
痛哭过后,尉凤英动起了脑筋。吃饭时,她一只手端着碗,一只手用筷子沾着菜汤在饭桌上画图。白天忙完生产,她用晚上的时间搞实验,困了就枕着砖头在车床旁边睡上一会儿。很快,半自动搬把和自动分料器研制成功,尉凤英提前118天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
凭着这种痴迷的劲头,尉凤英完成了177项技术革新,用434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又用120天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被大家敬佩地称为“总是在跑的铁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