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
近年来,随着蚕丝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市场的需要,生产上多选用多丝量高品质的蚕品种以更新换代 。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华豫·春云(正反交)、豫华·渭春(正反交)及引进品种春蕾·镇珠(正反交)等均系多丝量桑蚕品种,具有好养、高产、丝质优、出丝率高等特点,适合河南省及周边地区繁育推广。由于多丝量蚕品种的茧丝量增加,在良种繁育上容易出现单产低、种质不稳的现象。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在长期的良种繁育生产中,针对多丝量蚕品种绢丝腺发达,茧丝量多而致原蚕体弱,抗病抗逆性差,变态困难,造卵数少,不良卵多,对叶质气象要求严的生理特点,按照桑蚕繁育技术要点,给予合理的饲育环境,以增加蛹体质量和造卵数,提高良卵率。所生产出的蚕种,合格率达到98%,各项经济性状与指标均符合良种繁育制度所规定的要求,充分发挥了多丝量蚕品种的优良性状,达到了优质高产的目的。
一、提高桑叶质量,充实原蚕营养
多丝量蚕品种对桑叶质量要求严格,为了满足原蚕生理造卵的需要,必须努力提高桑叶质量。一是小蚕以早生桑适熟叶为宜,壮蚕以湖桑、桐乡青等为宜,合理搭配使用,可增强体质,提高种质,增加产卵数。二是施肥中N:P:K应掌握在5:3:4,重视施入农家肥及增加腐殖质。三是大力防治桑树病虫害,杜绝病源通过食下传染家蚕。
二、精选用桑,调控体质量
多丝量蚕品种原蚕1~2龄用桑偏老不匀或水分不足极易发生小蚕;用桑偏嫩,发育虽齐,但体质弱。壮蚕用桑偏老或水分少易造成蚕体轻,卵少且小;用桑偏嫩,蚕体肥大,抗性差,死蚕、死蛹和不良卵多。因此,1龄蚕和各龄少食期用桑偏嫩,含水量应在77%左右;2~3龄中盛食期用桑适熟;壮蚕尤其5龄用桑充分成熟,含水量适当,必要时可使其食叶脉以增强体质,增加造卵数。调节体质量的办法是以用桑为主,温湿度为辅,一般5龄盛食体质量中系4.8~5.1 g,日系4.0~4.3 g。
三、加强簇中管理,抓好发蛾调节
多丝量蚕品种在5龄及簇中不抗湿,易发生不结茧蚕和死蚕现象,多半化蛹,遇到高温多湿天气更加明显。因此,见熟蚕后用桑水分宜偏低,适熟上簇,簇匀防密,簇中温度宜偏高(25.5 ℃),偏干燥(湿度70%),光线偏暗均匀。茧壳形成后降温至24 ℃,湿度保持在75%。针对对交品种上蔟开差情况,制定蛹期保护期间的温湿度调节计划。
四、合理保护种茧,搞好交配产卵
不良气象对多丝量蚕品种影响大,种茧期又是提高产卵性能和充实卵质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及早抓好发蛾调节工作,避免雌蛹在22 ℃以下低温保护,特别要防止蛹期冷藏抑制。绝对防止雄蛹7 ℃以下低温抑制和25 ℃以上高温促进,温度要求23~24 ℃,湿度为75%~80%,做到昼明夜暗,促使发蛾齐一。为提高产卵率,产卵速度,缩短卵龄开差,应严格选蛾,采取适交、长交等技术措施。
五、坚持防重于治,综合防病
蚕病是影响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而多丝量蚕品种蚕儿体质弱、抗病抗逆性差,因此更应坚持“防重于治”的方针,做到“无病先防,综合防病”,克服单纯依靠消毒和添食药物的思想,做好消灭病原、增强体质、改善环境三方面的工作,特别是抓好精心饲养、充实体质这个中心工作。
六、掌握品种性状,采取针对性措施
多丝量品种体质弱、抗性差、良繁困难,对饲料、气候环境要求高,因此在繁育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各个品种的优良性状和不良性状,及这些性状与生产环境的关系和要求,采取针对性措施。如春蕾·镇珠(正反交)种性状为:小蚕喜密集,趋光性强,食桑旺盛,老熟齐涌,营茧快,喜结上层茧,易结双宫茧。因此,我们在饲育过程中,要严格掌握各龄饲育目的溫湿度,尤其是小蚕期要求超前匀蚕,及时扩座,防止密集;各龄饷食用桑力求新鲜偏嫩,防止给饲过老桑叶;各龄盛食期要求良桑饱食,防止给不良叶和变质湿叶,加强消毒防病,以免发生细菌病和簇中死蚕及死笼蚕。5龄和簇中抗湿性差,应加强通风排湿,上簇稀匀,保持光线均匀、气流流通,以减少双宫茧的发生,使该品种充分发挥多丝量蚕品种的优良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