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祥亮
摘要: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被感动才能深刻体会到文章的精神所在,而且新课标教学改革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情感价值教育。发乎情,才能知其义,开展对学生的语文阅读情感教育,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在阐述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情感教育重要性的前提下,基于多媒体的教学辅助优势,从音乐、画面、故事三个信息教学角度入手,提出有效开展“多情合一”的语文阅读情感教学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多媒体 情感 对策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审美的学习过程,学生只有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才能被作品流露出的真情实意所感动,才能深刻体会到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因此,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获得阅读体验,而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阅读过程中去,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才能从有限的阅读中获取无限的宝贵知识财富。
一、提升小学生阅读情感的重要性
阅读作为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环节,如同一座连接学生与课文内容的桥梁,有效的阅读可以辅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而情感阅读更是阅读学习中的重中之重,没有情感的阅读过程如同没有灵魂的生命体一样,毫无生机可言。
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情感,可以让传统的文本阅读成为感情传递的纽带,让平淡的书面文字化身为情感的源泉。富有情感的阅读体验,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带领小学生在文字世界中领悟喜怒哀乐的变化,还能起到点化小学生领悟文章的重要作用,带情入境的阅读过程,可以设身处地站在作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文章所要传递的情感内容。
二、借助于多媒体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情感教学的对策
1.音乐背景,激发学生阅读情感
每一篇文章都有自身的情感“想象点”,如果能找准文章的中心情感,引导学生由此展开情感联想,学生就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文章词句中隐藏的人物心理描写、感情寄托等内容。当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的情感内涵较为深厚,对于情感审美能力尚不完善的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优势,从另外一种角度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
比如《难忘的一课》,这篇文章的情感主线主要集中在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难舍难分的民族感情方面,对于远离那个年代的高年级小学生来说,时代变化的差异导致他们很难成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因此,在开始讲解之前,语文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悠扬低沉的音乐搭配如泣如诉的诗歌朗诵,一种亲情骨肉难舍难分的感人画面如在眼前,引导学生们先从这首诗歌中感受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情感。这种开篇的情感洗礼,可以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使他们深刻感受到台湾与祖国分离时当地民众心中的深深不舍与思念。然后,教师要引导情绪激昂的学生们在此基础上阅读整篇文章,带领学生们利用多媒体,从诗歌的情感铺垫中走进课文,提高他们对文章中“最后一课”的特殊性的认识,慢慢领悟作者在“最后一课”中隐藏的“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的主要情感。
多媒体背景音乐的播放,让整个教室仿佛卷入一场历史穿越的洪流,或激昂或悲沉的音乐氛围,在学生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情感共鸣的世界。借助于音乐这种無言的情感传递方式,有效帮助学生理解那些跨越时代的人物故事和背后的情感主题。
2.画面再现,激发学生阅读情感
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想要深切理解文章作者表达的情感,就必须进入作者描绘的情境当中,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悟到作者倾注在一句一词中的喜悦、悲伤、欢快等情感元素。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关于自然或者人文景物的描写,虽然文章中的词句优美简洁,富有文学美,但是肤浅的词句赏析只能停留在文章的表面,不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针对这种现象,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音画结合的特点,采用画面再现的引导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例如小学语文课文《草原》,本文的阅读要求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以及体会草原人民淳朴好客的热情。文章第一自然段重点描写了草原的自然美景,其中使用了“柔美、渲染、墨线、勾勒、中国画、翠色欲流、流入云际”等非常精彩的文字描写来表现草原之美,可是只从语言的感情朗读中,学生们根本无法说出草原到底美在哪里。这时候,语文教师就可以出示与之相关的草原多媒体课件:一望无垠的草原上,白云悠然,碧草连天,牛羊成群……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还原了真实的草原美景,跟着镜头的移动和文字的介绍,课堂中的学生们仿佛真的来到了美丽的草原。有了这种画面代入的情境创设效果,再去读文章中关于草原美景的描写,学生们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类似的画面,朗读的声音、音调、感情等也会自然发生变化。
这种借景代情的阅读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营造出的画面,真实还原了课文中相关的文字描写内容。之前,学生们只能在字面上寻找草原的美;如今,多媒体打造的视觉盛宴,可以带领学生们走进草原寻找美。这种阅读方式消除了教师口头引导阅读的弊端,激活了学生的听、看、想等多种观感体验细胞,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
3.故事演绎,激发学生阅读情感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很多精彩传奇的故事情节能带来感情上的强烈震撼。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经常会见到带有故事情节的文章类型,其中也不乏一些有着异域风情的故事。对于很多远离自己生活环境的课文,学生们想要从中探究到作者当时内心世界的变化并非易事,虽然文章中包含了激荡人心的情感寄托,但是不同时空、不同境地下的阅读体验根本无法还原当时的情境。所以,针对一些阅读、理解起来有障碍的文章,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浅显易懂的故事演绎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比如小学语文课文《最后一头战象》,对于国内的小学生而言,战象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动物形象,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语文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与“战象”或者“人与动物”有关的感人故事,利用一个个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演绎,引导学生们感悟“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如《忠犬八公》《导盲犬小Q》等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动物题材电影。从类似的动物与人的情感主线中,慢慢引导学生感受当时战争环境下人与战象之间并肩作战的战友情谊。
看故事找同感的阅读教学模式,将复杂抽象的文章情感转化为生动感人的小故事,学生们可以从故事中加深自己对文章情感主线的理解,在后期的阅读中逐渐明白战象一系列小动作传递出的“不能说的秘密”情感成分。
结语
没有情感的阅读,走不进作者的内心;没有情感的阅读,理解不了文章的中心;没有情感的阅读,体会不到作品的艺术价值。阅读教学不应该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朗读过程,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以情感为主线”,借助于多媒体中丰富的课外资源以及多媒体技术生动的视听效果,引导学生们不断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元素,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情感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玉英,王将.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7273.
[2]池云珠.试论如何加强散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0):3335.
责任编辑: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