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晓东 毛宁
摘要:曲棍球是亚洲传统优势项目。自1975年起,我国便大力推广曲棍球运动,但相较女队,中国曲棍球男队的成绩始终与预期有所差距。本研究运用跑动距离,冲刺跑和不同速度下跑动距离分布三种数据为研究参数,通过量化分析,得出不同类型比赛;所产生的不同运动负荷。为往后中国男曲备战准备提供量化参考依据。
关键词:跑动距离;冲刺跑;不同速度下跑动距离分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集18场中国男曲比赛中运动员的跑动距离数据,其中7场为国内教学比赛;6场为国际教学比赛;5场为世界曲棍球联赛第三阶段正式比赛。研究者对除守门员外,所有参赛队员采集跑动距离数据(前锋3人、前卫3人、后卫4人)。因伤病与战术调整原因,后卫和前卫各有一位置人员轮换较多,为减少个体产生的差异,统计时剔除此二位置。
二、数据采集与分析
(一)总跑动距离与节次跑动距离分析
18场平均跑动为7741米,单节平均为1935米。国际正式比赛距离最高,平均7918米,单节1980米,最高距离为8562米;国际教学比赛距离其次,平均7818米,单节1955米,最高距离为8068米;国内教学比赛距离最少,平均7548米,单节1887米,最高距离为7956米。
通过数据可发现,不同性质比赛,跑动距离差异明显,国际正式与国际教学差异小,两者相较国内教学差异显著。不同类型比赛,跑动距离也存明显差异。国内教学与国际教学最大单节距离皆出现第一节,国际正式比赛最大单节距离出现在第三节;国内教学与国际教学前两节跑动距离高于后两节,国际正式反之。组内波动方面,国内教学标准差为60.8;国际教学为29;国际正式为34。这说明,相较正式比赛,运动员在进行教学比赛时,心态较为放松,开场跑动多,但因胜负压力较小,运动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懈怠;但国际正式比赛时,比赛强度延续性较高,下半场的跑动距离超过上半场。观察三组组内标准差可发现,国际教学与国际正式的组内标准差低,且接近,说明面对国际对手时,除绝对值高外,四节强度差异也较小。国内教学组内标准差明显高于国际教学与国际正式,说明除跑动距离绝对值低外,四节比赛强度差异也大。
(二)跑动速度及不同速度跑动距离分布
根据高水平男子运动员的跑动能力,本研究将速度大于5米/秒定义为冲刺跑;小于5米/秒定义为非冲刺跑。平均冲次数与平均跑动距离趋势相同。随对手水平提升、比赛性质改变,冲刺次数逐渐提高。国际正式单场11次;国内教学与国际教学冲刺数基本相同,分别为7.14次和8.5次。以上数据再次印证,不同类型比赛,激烈度和对抗强度存较明显差异。
(三)不同速度下跑動距离分布情况分析
按男曲队员跑动特点,速度可分为0-1m/s、1-3m/s、3-5m/s、5-7m/s和7m/s以上五个层次。层一为停止或慢走;层二为中速走;层三为慢跑;层四为冲刺;层五为全力冲刺。掌握不同类型比赛队员在不同速度下的跑动距离及分布,可客观反映比赛差别。观察数据可知,三种比赛存在强度差异。国内教学比赛一二层次慢走占总距的59.5%;国际教学比赛为54.9%;国际正式比赛仅为46.6%。国际正式中,四五层次冲刺跑占总距离19.9%;国际教学为14.3%;国内教学仅为12.4%。由此可见,在国内教学比赛中低层次跑动距离较多,高层次跑动较少,国际正式比赛反之。
三、研究结论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跑动距离,冲刺跑和不同速度下跑动距离分布三种不同数据皆可有效证明不同比赛间存显著差异。仅靠国内教学比赛,难达到国际正式比赛所需负荷需求。相对国内教学比赛,国际教学比赛与国际正式比赛差异较小。合理的安排国内教学比赛和国际教学比赛,有助于提升运动员对高负荷国际正式比赛的适应。
参考文献:
[1]唐玉成.曲棍球项目专项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1,15 (3):52-58.
[2]冯锐,陈小平,蔡旭旦.基于 Acceler-ometer 及 GPS 的中国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负荷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8,54(6):59-67.
[3]刘娟,叶庭.奥运会曲棍球比赛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5,10:112-115.
[4]袁凌燕,闫琪.国家女子曲棍球队比赛负荷特征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12,48 (2):45-49.
[5]张全明.曲棍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特点及训练方法研究.运动训练学,2015,5 (11):29-30.
[6]高艳华,程冬美和马国义等.对制约我国曲棍球水平提高的训练问题探讨.中国体育科技,2005,41 (2):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