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女青年吴迪,在北京昌平一家偏僻的养老院工作。从2015年年末开始,她辞职回到老家,几乎全年无休地照顾生活无法自理的父亲。直到今年4月,为了给老爸的“最后一步”铺路,她才去了養老院工作。
10年前的春天,在福州工作的吴迪接到爸妈密集的电话。老爸抱怨说,你妈老是把我的东西拿走,我的回忆录手稿、工程日记,还有刚取出来放着备用的退休金,又找不到了。妈妈说的却是,你爸最近老爱藏东西,那些手稿明明是他自己翻出来又到处藏,还怀疑是我拿了。
老爸那年76岁,吴迪觉得他只是年纪大了容易忘事。假期回到呼和浩特,吴迪带老爸去医院。当着父女俩的面,大夫温和地表示,症状不严重,只要按时输液、吃药就行了。她不放心,悄悄返回去问,这是不是大家经常说的“老年痴呆症”,大夫点点头。
2014年,吴迪老爸的病发展到中期,头脑时而清楚时而糊涂,吵闹得厉害。年底的某一天,她突然接到了三姨的电话:快回家吧,你妈扶你爸的时候自己摔倒骨折了。她立即请了3天事假赶回家。到家一看:妈妈在医院卧床,老爸在家僵直地躺着,目光无神,四肢僵硬,彻夜不睡,满口胡话。三姨暗示她,该给老爸准备后事了,她不接受。吴迪思前想后,决定辞职在家自己照顾父亲。
吴迪照顾老爸的3年中,几乎没有睡过完整的觉。每天深夜两三点是她最难受的时间:夜深人静,只有老爸在房里或是不停地拍打着床,或是歇斯底里地吼叫。那段时间,“绝望”和“熬日子”这个两个词写满了她的日记。姐姐对小妹既佩服,又心疼。二姐不能明白,小妹为什么能在这种疲劳又压抑的环境中坚持3年,还一直对父母笑脸相迎,“要是我,早憋疯了”。
为了让家里的日子变得有趣一点,吴迪把二姐的幼儿美术教学内容学了过来。就像教小朋友那样,她给老爸的手掌涂上各种颜色,引导他在纸上、包装盒上随意拍打,拍打正是他最喜欢做的动作。一天晚上,老爸照例在房里吼叫。吴迪的脑子里闪现了艺术灵感:“老爸半夜醒来,对着床又拍又抓,好像一只大猫啊。我像一只困倦又害怕的小猫,远远地躲在沙发角落。”她把这场景画成了漫画。2年多来,这样的漫画她攒了100多幅,她视之为“一份去了就不再回来的、极为珍贵的生命记录”。
在失智老人家属的微信群里,吴迪的画被更多人看到、转发。2018年初,北京一家私营养老院的总经理罗圣华看到吴迪的画,当时他正需要一位运营养老院公众号的帮手,于是找到了她。
吴迪起初对这份工作有些抗拒,想象养老院“暮气沉沉”。罗圣华与她商量,让她慢慢劝说父母来到养老院住。考虑到老爸这几年说话、行动能力越来越低,“总有一天照顾不了,要送到机构去”,她接受了这份工作邀请。因为老爸的病,吴迪最关心的还是养老院里那些失智老人。她娴熟掌握和失智老人打交道的“演技”,能和他们对话。吴迪觉得,养老院的工作,让自己再一次成长了。
(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