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
中央批准浦东开发这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与之相关的当然是政策。今天的上海人民特別是浦东人民之所以非常感谢“我们的朱市长”,就是朱镕基给上海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问题上从中央那里“要”和争取了几个关键性的政策。
1990年9月,经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并报国务院审批,在浦东开发办下设三个开发公司,它们分别按陆家嘴、金桥和外高桥三个功能区的名称冠以开发公司其名。最初的三个开发公司的开发面积分别是0.7平方公里、两平方公里和两平方公里。陆家嘴区位优势明显,与浦西的外滩毗邻,寸土寸金,未来有可能与外滩呼应,成为黄浦江两岸的最繁荣区,先小面积开发,再待时机成熟全面开发。开发方案基本确定后,就是钱的问题。
之前说好了给三个公司九个亿,一天,朱镕基突然急匆匆地找到浦东开发办公室主任杨昌基说:“三个公司九个亿不行,现在振兴和改造上海到处都要钱,我哪来那么多钱呀!这样吧,一个公司暂给一个亿。”
杨昌基无奈地摇摇头。回头赶紧找开发办和三个开发公司传达,头一天还是热情高涨的开发办同志们和三个刚刚成立的公司头头们说:这么点小钱,也就够开个皮包公司啥的!
钱少但有政策呀!杨昌基引导说:“浦东开发从一开始中央和市里确定的做法就是要依靠土地增值来实现资金聚集和滚动,这里面含金量高着呢!”
“我同意昌基主任的意见。只要能把土地增值用活,钱不缺。”新到任的黄奇帆副主任说。
大家面面相觑,将信将疑,因为他们中间谁也没有尝试过利用“土地增值”实现资金滚动的开发战术。
才过几天,杨昌基又把开发办和三个公司的负责人叫到一起,传达“上面的秘密精神”:朱镕基市长刚刚说,一个公司一个亿的钱也不能给了,只能每家公司给3000万元,加上开发办留1000万元,总共一个亿的钱。杨昌基在内部一传达,立即有人嘀咕道:这不是开“国际玩笑”嘛!
黄奇帆问杨昌基:“用好土地政策这一块是不是该立即动手了?”
“是。我看可以了。否则我们啥事都做不成!”杨昌基拍拍胸脯,似乎振作了一下,然后再看看自己的几位爱将说:“你们谁愿意把‘土地换钱’这活儿给弄起来?”
“我来。这事我愿意干!”副主任黄奇帆立即自告奋勇。
浦东开发的真正起步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起步的,用“一穷二白”并不为过。在350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在大上海这样的地方,几千万资金,好比是足球场上撒芝麻。
然而黄奇帆等人就用这9000万元加一个政策,将千座金山银山垒在了浦东大地上,夯实了一个力鼎千斤的“资本桩基”——这应该是个“国家空手道”模式:
先由财政部门向浦东开发办开出一张“空头支票”,浦东开发公司再拿着这张财政部门的支票到土地部门交上开发区划定的开发土地的评估费用。而开发公司拿到土地部门的评估作出的文件后,就立即转头到土地交易市场挂牌换取开发土地预支支票,这时的开发公司所获得的支票金额肯定远高于早上财政部门开出的支票金额。至此,当天的下班前,浦东几家开发公司必须以火箭般的速度,填上早上所获得同样金额的支票,及时送回市财政部门……
如此空转一天,市财政局其实从账面上看一分未少,而浦东开发公司各家则已经在账面上有了实实在在的一大笔钱了!当开发公司有了这笔钱后,就可以去征地、去动员农民拆迁,就可以搞“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电信和平整土地),之后就可以向外招商。商家看中后,就得缴上一大笔土地租金。开发公司便用商家缴上来的钱,进行新一轮的征地、拆迁和“三通一平”甚至“七通一平”,然后再收进更大的投资商上缴来的钱……如此滚雪球般的一直飞快地往前推、推了再推,周而复始,一直到浦东今天的大楼林立、满地黄金的新纪元……
(摘自《浦东史诗》 上海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