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华
1950年初毛泽东访问莫斯科时,斯大林炫耀性地请毛泽东观看了苏联进行原子弹试验的纪录影片。不仅如此,斯大林甚至表示出苏联可以向中国提供核保护的意愿。但莫斯科并不希望分享核武器的秘密,更不想让中国人掌握进入核武库大门的钥匙。直到斯大林去世以后,赫鲁晓夫为了在权力斗争中战胜对手,积极调整对华政策,并一再讨好毛泽东。在这种情况下,1954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时,毛泽东表示中国对原子能、核武器感兴趣,希望苏联予以帮助,赫鲁晓夫才答应帮助中国开展核武器研制工作。
在原子弹研制方面,苏联不仅提供设备、图纸和技术资料,而且派遣大批专家来到中国。从工厂的选址、设计,到设备安装、调试,特别是在帮助中国技术专家理解文献和资料、培训中国技术工人等方面,苏联专家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然而,赫鲁晓夫推行以缓和为目标的外交战略,决定同美国和西方保持稳定和良好的关系,优先发展同中国的关系,这也导致中苏两国后来在核政策方面出现裂痕并日益扩大。
1958年8月,中国军队开始了炮击金门战役,赫鲁晓夫为此曾当面质问毛泽东。他认为中国这种做法不啻为对苏联这个盟国的蔑视和侮辱。在后来与毛泽东讨论这个问题时,赫鲁晓夫一再强调,尽管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但事关全局,而盟国之间应该在重大问题上交换看法,协调政策。毛泽东却寸步不让,坚持中国有权利独立解决台湾问题。在赫鲁晓夫看来,这种态度显然是对莫斯科在社会主义阵营中领导地位的挑战。此时还发生了一件极为触动赫鲁晓夫的事情。在1958年9月24日,温州地区的空战中,国民党空军发射了几枚美国“响尾蛇”导弹——这是当时最先进的空对空导弹,其中一枚坠地而未爆炸。苏联方面得知后几次索要,得到了这枚已经拆卸多次的“响尾蛇”导弹,却发现缺少一个关键性部件——红外线弹头传感器。在蘇联人看来,这个部件或许已经丢失,或许是中方有意扣留,但无论如何,这件事情使赫鲁晓夫后悔与中国签订了援助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协定,他认为“原子弹可得再考虑考虑”。
1959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期间,中苏领导人之间发生激烈争吵后,苏联的态度越来越明朗。据1960年2月中国使馆的一份报告,苏联对中国有关国防新技术方面的一切要求,都做出了明显冷淡、拖延或拒绝的反应。不仅向中国提供设备和技术资料的工作缓慢下来,而且对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们加强了管制。
1960年7月6日,在北京核工程设计院工作的8名苏联专家奉命提前回国;7月8日,正在兰州铀浓缩厂现场负责安装工作的5名专家,也突然撤离。不久,赫鲁晓夫宣布全面撤退专家,到8月23日,在中国核工业系统工作的233名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回国,并带走了重要的图纸资料。(摘自《苏联专家在中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