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华 刘长利
2018年是《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诞辰100周年。日前,刘知侠的夫人刘真骅,讲述了一些有关《铁道游击队》的鲜为人知的往事。
刘知侠原名叫刘兆麟,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市柳卫村。其父亲在途经村边的道清铁路当护路工,年幼的刘知侠常跟着父亲在铁路道班房里听工友闲聊,知道了许多发生在铁路上的传奇故事。由于家境贫寒,他经常去铁路边捡煤核、在荒堤上放猪,讨生活的过程让他学会了扒火车。这段经历为之后创作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7年夏天,刘知侠从报纸上得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招生的消息,约了3个同学一起奔赴陕北。几个月后,刘知侠跟随抗大一分校辗转来到山东,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他作为文工团战士,一手握笔,一手拿枪;一边打仗,一边创作。
說起刘知侠名字的由来,他的夫人刘真骅说:“小时候,知侠不爱说话,村里人都说他‘迷瞪’。到延安时,不到20岁,他就把名字改成痴侠——痴,痴迷,痴心,干啥事全身心一根筋的意思。”
“有一次他在油印版的小报上发表了一篇报道,他发现署名变成了‘知侠’,就去找编辑问:你怎么给我改名了?编辑说:我把你那个病字旁去了,你既不傻又没病。从此‘痴侠’就成了‘知侠’,后来就一直沿用这个名字。”
刘知侠从小生活在铁道边,心里埋藏着深深的“铁道情怀”。他与《铁道游击队》的结缘始于1943年夏。在一次全省战斗英雄、模范大会上,他被鲁南铁道大队的战斗英雄徐广田的英勇事迹所感染,随即找到鲁南铁道大队的政委文立正(《铁道游击队》中李正政委的主要原型,1945年2月遭敌伪突袭,壮烈牺牲,时年34岁),深入了解情况。
从1944年起,刘知侠多次到临沂、枣庄一带的敌占区,与铁道大队战斗、生活在一起。队员们机智勇敢地与敌人作战,截火车、打洋行、毁铁路、炸桥梁,令日伪闻风丧胆的生动事例感染着他,为之后创作《铁道游击队》积累了大量素材。
1953年,刘知侠请了一年创作假,创作完成《铁道游击队》,送到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兼副社长王元化过问《铁道游击队》,编辑说,这是一堆素材,故事不完整。王元化说,拿来我看看。他看了以后,说:太好了!这部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王元化对知侠有知遇之恩。”刘真骅说。
《铁道游击队》使刘知侠一举成名,作品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并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
刘知侠总爱说自己是一个老兵,多次说过:“作为一个士兵就要死在战场上,作为一个作家就要死在呐喊中。”谁知竟一语成谶。
刘知侠是1991年9月3日突然辞世的。当时,青岛市政协邀请老干部召开国际形势座谈会,刘知侠在发言时,慷慨激昂地表达意见。
“知侠当时讲话很激动,他去拿杯子,拿了两次没拿着。有位老同志说,知侠你别这么激动,咱们还有群众哪!刘知侠说,对!群众!群众!”他的语调突然发生变化,一连说了几句“群众”之后,突发脑溢血,倒在了讲台上。刘知侠一生都在战斗,最后牺牲在了冲锋的路上,经中央批准,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摘自《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