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晓卉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日渐增强,这既符合语文学习的目的,也顺应当下改革的要求。教师要在阅读中开展鉴赏教学,帮助学生从文本脉络、用词、意境等多角度开展鉴赏阅读,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增进,进而通过多重品读达到教学目的。
一、基于有效落点,设计品读活动
做好阅读鉴赏的第一步就是品读文本,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品读文本。正如语文特级教师洪春幸所言,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以及娴熟调控实践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三个评判标准。如何进行巧妙的课堂设计,关系到品读文本的质效。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一夜的工作》的教学时,针对学生读到“如此而已”的词句后,可以提示学生这样的用词表明了什么,引导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思考周总理伟大的人格魅力。在这基础上,教师还要进一步提问引发学生深思,比如,可以问这个句子中有哪些字眼表达了总理的俭朴?通过设置巧妙的提问,带领学生更深层次地代入到文本中,从不同角度更加细致的品味本文。有学生就说出“周总理的宵夜仅仅是一小盘花生米”,这样的语句描写让人不禁肃然起立。正是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步步引导,学生才能在一次次思想火花的碰撞中产生共鸣,实现与本文作者的情感交流,不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达到品读文本的教学目的。
二、借助对比品读,读出语言之妙
众所周知,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教师在进行品读鉴赏时可以横向对比这些相似的词语,并鼓励学生多多使用这些词语替代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再进行替换品读。学生通过对比能够准确把握不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领悟语言文字遣词用句的精妙之处,提高对文字的灵活运用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理想的风筝》一文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文本中刘老师瘸着腿蹦跳着放风筝,脸上漾着甜蜜的笑容这一段落。文中的“漾”字用得十分绝妙,既表现刘老师坚强乐观的精神,也体现出作者语言功底的深厚。教师可以在学生通读文章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学生作者是如何描写刘老师的笑,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探究,接着又问,文中非常生动的词语“漾”可不可以用“露”呢?让学生对比“他脸上漾出那甜蜜的笑”和“他脸上露出那甜蜜的笑”的区别。
在对比环节,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两句话的差异点,并让学生积极讨论,说出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有学生就会说“漾”字更能体现刘老师的笑是发自肺腑的,像水波一样在内心深处一点点扩散开,用词更加生动准确,也更感人。通过让学生替换和对比文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充沛情感,感悟作者用词的良苦用心,也有助于学生加强对不同词的甄别和理解。
三、引导意境品读,提升鉴赏品质
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一直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由于每个人的文学功底不同,对文本意境的理解和感悟也千差万别。小学生有小学生的体会,大学生有大学生的感悟,因人而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反复地阅读,领会中心意思,展开丰富的联想,体会到文章中流露的不同意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会一篇文章的绝妙境界。虽然说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文本的意境体会不同,但是教师的责任是要尽可能多地带领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显形意境和隐性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形成属于自身的意境感知。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童年的发现》一文时,发现学生对此文比较关注,文章的意蘊也是颇具启发性。基于此,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时,一改过去直接从情节发展角度进行阅读的习惯,而是让学生跟随文本人物的成长经历进行阅读鉴赏。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比如可以让学生说说作者在开展学习发现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你又从作者身上有什么收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思考,积极讨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多多讨论,充分展示各自的观点。有学生会说“作者童年的好多事和想法虽然幼稚,但也体现了他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和热情,这都是成长所必须的。我自己也有相似的经历,我以前小时候在我奶奶的影响下相信鬼神之说,长大后才发现这些都是大人编出来吓人的”。
不同的学生对这一文本有不同的理解,这充分展示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这样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生从本文中汲取灵感,为学生开辟不同的思路帮助学生启迪智慧。
作为鉴赏的一种方式,文本品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通过开展品读文本可以让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也能深刻体会字里行间罗织出的情感世界。这样的品读不是和尚念经,而是将自身代入文本世界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获得的认知也是普通阅读无法企及的。教师要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与文本的沟通桥梁,采用多种阅读手段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感悟文本,帮助学生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云兴小学(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