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梅
1978年的一个下午,在湖南省桃源县第四中学的校园里,一个懵懂的农村少年盯着墙上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的招生广告若有所思。站在命运的岔路口,少年最终填报了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唯一带“农”字的专业——农田水利工程,并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康绍忠。
“我当初就是想着学成之后能为农村的水利事业做点儿事。”时光荏苒,数十年后,曾经的少年已成为当今享誉国内外的农业水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9月的一天,在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康院士面对记者和学生,讲起了他与水结缘的故事。
“流泪那一次,我永远也忘不了”
“这些年,我为了研究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流过多少汗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流泪的那一次,我永远也忘不了。”康绍忠谈起水,谈到缺水,深痛感溢于言表。
康绍忠从小生长在当时全国有名的水利建设和水利管理先进县湖南桃源,星罗棋布的水库、水电站、排灌站等水利设施就是他成长的背景色。可当而立之年的康绍忠第一次到甘肃民勤石羊河下游的青土湖一带考察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情况时,却一下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土地龟裂、风过沙起,似乎周围的一切都在拼命地喊“渴!”他得知,因为常年缺水,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家不得不远走他乡。看着眼前已变成盐碱地、一片灰白的“湖面”,康绍忠懵了:“书上记载的那个百余年前野鸭成群、游鱼无数、水草丰美的湿地青土湖怎么消失了?”那一刻,泪水润湿了他的眼眶:“我必须要用我所学为这里做些事。”
康绍忠经过仔细调查发现,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很不合理,为真正解决民勤地区的缺水问题,康绍忠决定扎根在这里,从零起步,带头创建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那时,他和学生就住在村民的小平房里,自己拉水做饭,和村民一起睡土炕,趴在地上埋设沙生植物液流探针……“我们常年驻地科研,养成了习惯,一天就吃两顿饭,如果煮面时能加个鸡蛋,那就觉得特别幸福了。”就这样,他带领团队满脸灰尘、一身汗水地在荒漠地上摸爬滚打,风雨無阻……
康绍忠成功研发了充分挖掘作物生理调节功能的节水调质高效灌溉新技术等,并创建了石羊河流域考虑生态的水资源调配理论与技术模式,有效缓解了流域水资源配置、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间的矛盾……通过多种措施综合应用,石羊河全流域450多万亩面积的灌溉水利用率从49.7%提高到54.5%,单方净灌溉水产粮数由1.21kg/m3提高到1.42kg/m3。更可喜的是,经过持续不断地流域治理,青土湖终于在2010年重现碧波。2012年,下游地下水位也开始回升……
“身为人师,要尽力为心怀理想的年轻人搭建学科平台”
“请问你平时喜欢去图书馆吗?能介绍几本你经常阅读的专业期刊吗?”康绍忠院士说,这个问题是每年研究生面试考场上,他必问的问题。“无论学什么东西,兴趣最关键,有兴趣,才能钻研。”
康绍忠读大三时的一天,无意间看到农田水利教研室有个学术报告会通知,内容正是自己感兴趣的,他兴冲冲地跑去聆听,坐定之后才发现,近40人的报告会场只有自己一人是本科学生,其余都是老师。窝在角落里的康绍忠张望着教师们手里的会议资料。这时,坐在他前面的一位长者见状对秘书说:“大家都发了资料,也给这位同学一份吧!”直到后来,康绍忠才知道,这位老师正是水利研究领域大名鼎鼎的专家张蔚榛教授。“虽然这是件小事,但张老师给予年轻人的关心和提携,一直激励着我。如今我也身为人师,更要尽力为心怀理想的年轻人搭建学科平台,让科学的知识和科研的精神得以传承。”
康绍忠注重课程育人实效。他先后为本科及硕博士研究生系统主讲过《中国水问题与科学应对》《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土壤水动力学》等多门课程。为激发同学们对水利类专业的兴趣,他积极参与本科教学改革,倾心打造本科核心素质课,带领包括长江学者、国家奖获得者等在内的名师教学团队,多次集体备课、精雕细琢。他合作主编的全国统编研究生教材《非充分灌溉原理》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教材的空白。康绍忠注重学科与平台建设。他发起成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等,领导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农业水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他先后指导博士研究生78人,硕士研究生75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乏成绩佼佼者,1人被评为长江学者、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人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1人被评为青年长江学者,38人被评为教授、研究员或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康绍忠本人也因教学成果丰硕而荣获了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等。
“传承艰苦奋斗精神”
“你为什么入党?内心是不是怀着最纯粹的理想信念?”时至今日,康绍忠内心仍铭记着自己入党时,他的入党介绍人、导师、1938年15岁时冒着杀头危险秘密加入地下党的熊运章教授问他的话。自从那天起,他就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向身边人讲述着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答案。
康绍忠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一件重要任务,为了做好校外试验基地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他作为联系石羊河实验站临时党支部的学院党委委员,指导研究生党员自我管理,每年开展一系列以“传承艰苦奋斗精神”为重点的主题党日活动及报告会等,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到科研过程以及社会实践中。
此外,康绍忠带领学生通过支部建设的形式对接乡村党支部,以公益的方式传授农民先进科研成果,开展科技致富、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还以红色“1+1”结对共建形式举办“农民田间节水学校”和“农民开放日”,培训各类技术人员和农民8000余人次,师生党员深入20多个乡镇开展节水宣传。
康绍忠带领农大学子将情怀与理想和对国家与民生的担当镌刻到了祖国大地上。他说:“科学成果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唯有长期积累才能汇成大海。我的人生哲学是踏踏实实地工作,孜孜不倦地追求。在我的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工作更好的了!”
(责任编辑:闫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