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条“红旗渠”

2019-09-10 07:22王娜微
北京支部生活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天佑红旗渠村民

王娜微

河南林州的“红旗渠”人所周知,而在北京,也有一条“红旗渠”,那就是房山区南窖乡花港村的引水渠。它是上世纪70年代由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蒲天佑带领花港村全体村民夜以继日一锤一锤凿出来的。这条“红旗渠”凝结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至今仍是激勵花港村人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天旱盼水

花港村位于房山区北部深山区,是山高景美的好地方,但在40多年前,这里极度缺水。“那个时候干旱少雨,村里的几口井都干了,吃水都要爬十几里的山路去背,粮食连年歉收,日子过得苦啊。”今年75岁的花港村村民董桂永回忆道。

村北有座山叫北大尖儿,山的另一侧,大石河蜿蜒而过,大家对大石河的水充满了渴望。当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儿:“北大尖儿,高又高,隔开花港和长操。长操那边长流水,花港干旱受煎熬,有朝一日天睁眼,一斧劈开北大尖儿……”

为了解决村民吃水的问题,当时花港村党支部书记蒲天佑四处寻访,昼思夜想。一天,他突然冒出来个想法:在北大尖儿半山腰打个洞,把山后的大石河水引进村。蒲天佑的想法一说出口,就得到了全体村民的一致拥护。

开山凿洞

1973年春天,轰轰烈烈的凿山引水工程拉开了序幕。在房山县南窖公社党委的支持下,蒲天佑和民兵队长隗合江带领花港村20名年轻社员,扛着镐头铁锨、钢钎铁锤,热情高涨地开进了山沟,正式向北大尖儿宣战。

没有先进的设备,凿山队靠着人力、凭着毅力,一锤一镐,昼夜不停。这支20人的队伍,平均年龄不到20岁,14个小伙子被称为“小老虎班”,个个血气方刚,天天起五更,挥镐舞锹、打眼爆破,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儿,抡锤子的胳膊肿起老高,第二天照常起早;铁锤砸手了,就抹点石粉、黄土,咬着牙坚持。6个女孩子被称为“铁姑娘队”,肩挑背扛、爬高架管,姑娘们样样不落后。“那时候,男女都一样,120多斤的管子一人一根,背起就走。”当时在“铁姑娘队”的董桂荣说。

经过2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凿山队凿出了几十米深的石洞。消息传开,公社煤矿提供了一台老式空压机,大安山矿送来了两台老式风锤,燕山机械厂给予技术支持,这大大加快了石洞的掘进速度。

在每个班次工作的8小时里,平均要运出四五十车碎石,每车碎石重500多斤,劳动强度超乎寻常。但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也没有一个人计较能给几个工分。

回想起那段岁月,参加凿山引水的张怀兰眼睛里闪着泪光:“我家人口多,姐弟10人,我排行老三,当时17岁,头天晚上我把粥和咸菜装进饭盒,第二天直接带着上山。吃饭时,有好几次我发现饭盒里装的竟是小米饭和烙饼,当时眼泪就唰地流了出来。家里把最好吃的都给了我,就是想让我有把子力气,早点儿把洞凿通。”

党群同心的花港人喊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新安排花港山河”的豪言壮语,迸发出了无尽的力量!

8个月后,432米的一号洞凿通了,蒲天佑第一个冲了过去,激动地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大家跟着一起欢呼,嗓子都喊哑了。

后来,在各方的帮助下,村里和乡里又相继凿通了其他5个洞。

引水进村

洞凿通了,接下来就要架电线、安水泵,引水上山。经过多方协调,县供电局为花港村支援了10根水泥线杆。

1974年的正月十四,由蒲天佑带队的25人运输队来到县城,用小推车装运电线杆。虽然此时天寒地冻,但他们每个人心中都热情似火。谁知,不幸却在不经意间降临。

返乡途中,一辆从对面疾驰而来的大卡车突然变道,猛冲过来,一头撞在电线杆上,杆子被撞后挑起了20岁的董桂月和25岁的孔祥福,二人重重地摔在地上,因脑部失血过多,不幸遇难。

第二天,蒲天佑和公社书记一起来到董桂月家,心痛无比地说:“二哥,我对不起你,我没把孩子带回来……”董家父亲一下子蹲在了地上,半天才起来。他强忍悲痛,扶着蒲天佑的手臂说:“天佑啊,别说了,这事打到谁头上都一样,我是共产党员,我挺得住,你们还是先去看看祥福她妈吧!”孔祥福的母亲孤身一人把孩子拉扯大,她听到噩耗后,虽然悲痛万分,却坚强地说:“祥福是为大家伙儿的事儿遇难的,我相信公社相信党,你们一定会处理好的。”听了这番话,在场的人都掉下了眼泪。

悲伤过后,工程还要继续。水泵装好后,在半山腰上修水渠,怎么把沙子运上去?这时,花港村的中小学生们站了出来,他们放学后,自发组织往山上背沙子,有的20斤,有的50斤……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万米大渠终于建成。

1974年秋,大石河水过山洞、越山梁、穿山涧,哗哗地流进了花港村干涸的土地。梯田里第一次种上了小麦,村民吃上了白面,花港村成了大山深处的一面旗帜。

从此,当时的南窖公社乃至房山县,掀起了兴修水利的高潮……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下,开山凿洞、引水进村的壮举在花港村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0多年过去了,花港村的引水渠早已完成了它的通水使命,却把精神永远地刻在了遗址上,并一代代传承着……

当年参加凿山引水的董桂永,如今已是75岁高龄,仍在村里为大家服务。花港村第一书记李立权,从来到花港村的那一天起,就为讲好花港故事、改善村庄面貌努力着。几个月来,他共接待参观人员近千人,讲解花港村引水渠故事40余次,并参加“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主题演讲活动,取得房山赛区第一名的好成绩。

花港村人秉承着“不等不靠、敢为人先的主人翁精神,不怕苦累、重造山河的革命精神,群策群力、全员上阵的团结协作精神”,继往开来、奋发进取,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绿水青山,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如今的花港村,几千亩的松柏林郁郁葱葱,几百亩的高山桃园硕果累累。

(责任编辑:丁兆丹)

猜你喜欢
天佑红旗渠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万灶炊烟 “花”下相逢
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天佑中华
天佑中华·雷火迎春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拍摄电视剧《红旗渠》就是要让当代人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