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化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9-09-10 07:22陈晓明
天津教育·上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

陈晓明,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天津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市级督学,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者。《天津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特邀研制专家,主持撰写《天津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指导意见》。主持编写的《信息技术》教材通过教育部审定,作为中国地图出版社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副主编,组织编写的新课改教材通过了教育部教材审定;受中央电教馆委托编著《中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一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撰写的论文先后在《中国电化教育》《中国教育学刊》《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络科技时代》《天津教育》等权威期刊上发表。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教学质量评估、信息技术课程、学校德育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同时提出要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把办好网络教育写进了工作报告,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网络教育的高度重视。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到,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按照服务教师教学、服务学生学习、服务学校管理的要求,建立覆盖义务教育各年级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加快数字校园建设,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加强信息化终端设备及软件管理,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进校园审核监管机制。

一、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深层次变革的内生变量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明确了信息化对支撑实现现代化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018年4月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讲道:“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由此可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信息化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随后教育部领导也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必须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发展定位,把握发展重点,顺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对新时代教育信息化作出了定位: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推动教育深层次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是教育信息化,而外延的显著特征也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深层次变革的内生变量,也是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动力。这与过去我们所提出的信息技术整合(或融合)到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概念完全不同,过去的信息技术整合(或融合)是从外部影响教育的改变,是改良,隐含着过去的教育已经很好了,只要从手段上加以改善就可以提升教育质量。从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来看,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会引发教育的质变,这种变化,特别是教学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一定要发生也一定会发生的。

基于以上判断,党的十九大以后,教育部提出了中国教育信息化也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的2017年11月,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教育大数据建设及应用研讨会”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讲话中指出,把办好网络教育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意味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用信息技术领域中常用的升级表述方法称为从“1.0”升级为“2.0”,首次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2018年4月在重庆市璧山区召开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上,正式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2.0时代揭开了帷幕。

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应该说是从教育信息化1.0演变而来的。教育信息化1.0是融合应用,在教育信息化起步阶段实现了在应用模式、多方参与机制、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等三个方面的突破,在应用方面取得了五大进展:“三通两平台”取得实质进展、应用能力实现巨大提升、技术水平快速提高、革命性影响日益显现、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因此,教育信息化2.0是对过去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传承与发展。

1.教育信息化2.0是对1.0的继承。

教育信息化2.0阶段是相对过去教育信息化的转变,是转段升级的标志,也是对过去教育信息化的继承与发展。在继承教育信息化工作方面做到了四个“不变”。一是始终服务于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信息化初心不变;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不变;三是应用驱动、机制创新的两条基本方针不变;四是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作为重要抓手、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基本方式、开放共享突出特色的重要举措这三项关键举措不变。

2.教育信息化2.0是对过去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一是從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来讲,是从过去的融合应用到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教育信息化不仅要继续做到普遍应用、深度融合,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要逐步改变教育教学形态,构建出教育新生态;二是从对教育现代化所发挥的作用来看,教育信息化从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转变为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不仅担当发展引擎,提供发展动力,而且教育信息化将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三是从对教育改革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来看,教育信息化将从外生变量转变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内生变量,即从被动应对教育改革中的难点问题走向自我突破、自我颠覆、自我挑战。

3.教育信息化2.0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以党的十九大为标志,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教育信息化2.0时代,这个阶段可能持续5年、10年或更长时间,只有再出现新的技术革命,再次形成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产生新的转段升级,才可能结束教育信息化2.0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在这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无法全面量化,但是总体方向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重构教育生态。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一个阶段性的概念,起止时间是从2018年到2022年,明确提出的目标任务是“三全两高一大”,明确的发展定位是推进“三个转变”和构建“三种新模式”。因此,教育信息化2.0不等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教育信息化2.0的先导性工程。

4.教育信息化2.0的愿景。

在全国教育领域推进教育信息化2.0,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以建设教育强国为目标,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形态,使我国教育整体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同时推动“三个转变”,即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构建“三种新模式”,就是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三全”是指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就是要实现优势教育资源面向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全体实现全覆盖;“两高”是指全体师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提高和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一大”是指构建“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教育信息化2.0要实现教育的创新发展,就是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推动三大创新发展:发展重点的迁移,发展水平的进阶,发展模式的创新。

1.发展重点的迁移。

要从教育信息化1.0时代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向“三全两高一大”的目标转变。“三通两平台”建设时期主要是以“物”的建设为主,如学校网络环境建设、多媒体教室建设、录播教室等专用教室建设,未来要转向以人的发展为主,注重人的能力提高;从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和效果的提升,过去教育信息化投入主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今后要解决投入的质量和效益,教育信息化投入更应该解决教育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更应该解决转变教育观念和培养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学习方式上来;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在应用效果上也转变了要求,从过去要求的联通率、配备率、开通率的“三率”要求,转变为对效率、效果、效益“三效”要求,即更加重视对于配备的设备所发挥的应用效果;从过去强调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老三用”走向了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的“新三用”要求转变,即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常态化应用。

2.发展水平的进阶。

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要实现从教育专用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向教育大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转变。本次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了关于资源的全新概念——“教育大资源”,将过去的教育资源称为专用资源。此概念的提出,扩大了对教育资源的认识,提出了“资源即服务”的理念,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明确规定,要强化学校在应用教育资源方面的主导作用,并指出在资源建设方面学校不是资源制作的主体,优质资源应该由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要建立适应“互联网+”的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探索形成新型的教育供给方式,开发适合学校发展的数字教育资源。教育资源不仅涵盖了过去的教育行政部门建设的公益性资源和数字教材等专用资源,而且应该包含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个性化资源,包含服务于学习和教学的各类网络应用程序,能够支持网上学习的各学科名师,用网络学习空间组成的学习共同体等。

从对师生能力要求方面,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对教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要求信息化的应用能力到对信息素养的提升要求。而对信息素养的提升就不仅仅是会不会用的操作层面的要求,要在认知、实操、意识和守法四个层面上全面提高,在教育领域的人员包含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教育科研人员等五类人员,即对学生的信息时代学习能力,对教师的信息时代教学能力,对学校管理人员的信息时代的学校信息化领导能力,对学校技术人员的信息化服务与保障能力,对学科骨干教师及教研员的信息时代的教学研究与引领能力。

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方面,提出了要实现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发展向创新发展的转变。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从辅助教学、学科整合教学、融合教学,到深度融合于教育教学,信息技术都是作为提高教育教学方式的外围技术和手段服务于教学过程,改善、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这些都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2018年5月,在北大建校120周年纪念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与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就要求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学校,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不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要成为推动教育深层次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必须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

3.发展模式的创新。

教育信息化2.0在发展模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加强对学习者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的研究,养成师生数字化教与学的习惯,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的新型教学组织方式;在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模式方面,要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运用政府购买和市场供给等多种方式,将优质资源辐射到每个学习者,缩小数字教育差距;在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模式方面,要科学布局构建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形成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学习者和教与学全过程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充分采集教育过程中的数据,建立完善教育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目录,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方式变革。

三、《天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教育部科技司领导提到,“从教育信息化1.0到教育信息化2.0,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探索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学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每个人都要成为教育信息化2.0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创造者”。天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正是在此背景下,结合天津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实际,为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总体要求,推进天津教育现代化建设,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综合改革的支撑引领作用出台的政策性文件。

2018年6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在关于落实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启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进智慧教育创新示范”的工作目标。2018年7月,市教委制订了《天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机构和专家委员会。2018年9月编制专家委员会完成了《天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研制,提出了“一大一全三融合”的发展目标。2019年2月,市教育工委、市教委印发文件,正式公布《天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同时发布了《天津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指导意见》《天津市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天津市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三个配套文件。

《天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坚持“育人为本、融合创新、协调推进、完善机制、引领发展”的基本原则。推动“三通两平台”向“一大一全三融合”转变。“一大一全三融合”是指构建具有天津特色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三通两平台”应用与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创新融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与网络教育服务新模式的应用融合,探索信息化校园建设与教育治理新模式的发展融合。

《天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了十大行动,包括教育大数据应用行动、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行动、教育管理信息化提升行动、教育信息化创新示范行动、信息化校园建设提升行动、网络基础设施提升行动、网络安全强化行动、教育资源融合应用行动、网络学习空间深化应用行动、信息素养提升行动。在保障措施方面提出健全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强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全程管理,建立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开展专项督导,形成制度化的评估机制,加强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

在《天津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指导意见》中提出:要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实现精准教学,构建泛在化、个性化、终身化精准学习体系,促进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普遍提高和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到2022年,实现全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全覆盖,推动全市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和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天津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要实现校园环境信息化、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学校的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高、学习方式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天津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指导意见》提出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基本架构要采用“云—网—端”架构模式,“云”端建设是要按照体系标准规范,由全市各区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组织自建、租用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来建设和维护。“网”是要以固定宽带、移动宽带、有线电视网络等方式支持“端”到“云”的联通。“端”是指学校信息化基础应用设施,包括移动终端、组成各种教学空间用的固定终端设备等。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内容包括五部分的内容:一是基础环境建设,包括网络环境、数字终端、数字化教学空间、创新创造空间与文化生活空间等。二是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这是运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应用服务是实现教育教学活动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应用服务体系要采用“云服务”建设模式,支持教育教学业务信息通畅、高速互访和有效整合,要利用好上级部门数据中心,各应用系统的数据要做到互联互通,并要求所有学校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数据要本地留存。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发挥现有设施优势,强化智能数字终端配备,配置数量满足教学需要,鼓励创新性探索,逐步完善功能教室的多功能化应用,且要做到“一室多用”。三是保障机制建设,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制度性保障,包括组织架构、全员培训、制度建设、资金投入、多方协同。四是网络安全,要求在组织管理、网络应用和校园环境方面确保网络安全,明确要求校长是学校首席信息官(CIO),是学校网络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各类学校要有专职机构或专人负责网络安全,学校及各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要具备应急处置能力。五是全体师生的信息素养,这是整个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目标,包括全体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全体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领导能力、学校技术人员的信息化服务能力和学校教学骨干教师以及各级教学研究人员的信息化教学研究的引领能力,要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管理维护。

制定《天津市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是要推动网络学习空间的深入发展与覆盖应用,规范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革。网络学习空间是指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认定的,融资源、服务、数据为一体,支持共享、交互、创新的实名制网络学习场所。网络学习空间是未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以及参加教研活动的重要场所。其主要作用:一是要重构学习环境,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网上虚拟学习与学校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方式;二是要优化资源供给,使国家、市级的各级各类的公共优质教育资源,在线同步课堂资源和一对一的在线辅导的名师资源,以人工智能的方式实现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个性化推送;三是变革学习方式,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四是重塑评价方式,通过对学习过程数据的记录、分析,实现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诊断,对学生学习能力评价,对学生性格类型的指导,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生涯规划方面的数据支撑;五是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對网络学习空间的数据积累和数据挖掘,可以对各级各类学校的设备使用情况、教学情况和教学评价实行有效的实时监控。因此,通过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实现“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可以集成各类数据分析工具,利用从个人空间、机构空间和公共应用服务中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为实现个性化学习、精准教学、教育评价和科学决策等提供数据支持。

《天津市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天津市市级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提供数字教育资源基本公共服务的载体,通过不断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内容,提升数字教育资源质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构建数字教育资源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环境,建立基于互联网开放的教育资源供给模式和渠道。天津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是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省级组成部分,市级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各区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经市级枢纽环境连接构成逻辑统一的整体,市区两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主要通过网络学习空间的形式提供资源服务,并支撑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市教委要统一建设数据中心和物理平台,构建市级枢纽环境,并按需为各区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各区教育局根据学校隶属关系,所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主要为各自直接管理的学校师生提供资源和网络学习空间服务与服务支持。学校要进一步强化网络学习空间的功能应用,根据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需要,实现对线上线下教学各环节的有力支撑,促进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效开展个性化学习。学校要鼓励师生根据教学需要自主选择资源、建设校本特色资源,通过网络学习空间组织教学、开展学习,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在常态教学中深入、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鼓励教师探索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究思考、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人文和信息素养。同时,各区和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来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改善评价方式,逐步实现精细化服务、过程性评价。

在文件中明确了体系、平台、空间与资源四者之间的关系,国家体系由国家平台和通过共建共治的枢纽环境连接的各省市体系共同构成,各省级体系由该省的省、市(区)、县级平台构成,这里所说的“平台”就是体现基本公共服务属性,由政府主管运营的“大平台”。平台由网络学习空间组成,并通过空间向师生提供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这里所说的“资源”就是所谓的“大资源”,包括公益性资源、数字资源、个性化资源、生成性资源、在线服务应用系统APP、名师、学习共同体等多种形式。体系资源供给方式要实现“接入”—“上架”—“选用”的供给模式,做到师生用户空间唯一,享受各级资源;师生运用资源可以自主选择,智能推送渠道要畅通;各级各类教育资源要公开透明,减少重复汇聚;企业开发的教育资源要经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认定,实现一次接入,支持各级汇聚;资源的建设要形成政府评估准入、企业竞争提供、师生自主选择的建设与应用机制。

四、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正在渗透到全国的各行各业,借助互联网新技术新成果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中国经济正在孕育新的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入开展‘互联网+’行動,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深刻重塑。”互联网在经济领域引发各产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建构。在互联网时代必须要以互联网思维来理解教育,推动应用。互联网思维包括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跨界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和平台思维。例如:用户思维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师生和家长的实际所需为导向,这与教育一直追求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生本教育”理念一脉相承。因此,教育的互联网思维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支持学生的差异化学习,实现全面发展;“互联网+教育”要注重技术产品的实际教育应用效果是否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快速传播与协同建设,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育公平;要重视教育数据资产的积累、保护与利用,通过大数据推动教育领域的管理与评价的科学化;要鼓励多方协同,通过区域购买服务的方式,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创新。

“互联网+教育”使教育信息化正在走进了教育的核心领域,通过信息化、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智慧平台等技术的应用,改进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进而改变教育形态,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性、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自主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学校育人模式转型增添强劲动力。

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优势为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挥优质学校示范辐射作用,运用强校带弱校、城乡对口支援等办学机制,为城乡师生交流提供条件,为边缘地区的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从而进一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化的发展。

今年的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教育优先优质发展。推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育人,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推进200所义务教育学校实现现代化达标,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们正处在新时代与信息时代的历史交汇处,教育信息化应牢牢把握住这一重要历史机遇期,与时代同频共振。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力争早日完成教育信息化2.0的转段升级,以信息化推动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责任编辑  徐德明)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寒露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