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颗原子弹背后:四个姑娘的禁地芳华

2019-09-10 07:22张典标李华梁
华声文萃 2019年10期
关键词:原子弹帐篷青海

张典标 李华梁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里有一张看似很普通的合影。四个20岁出头的上海姑娘侧身挽着胳膊,在帐篷前站成一排。当时王兰娣个头最高,梳着一头短发,站在最左边。往右依次是范德娟、罗惠英和俞锡君,三人都扎着羊角辫。照片里模糊的背景是1963年7月青海湖东岸的金银滩——一个曾经从地图上消失30多年的地方,一个曾经讳莫如深的国家禁区。

1963年7月初,一道命令让同在陕西宝鸡国营782厂工作的四个上海姑娘——王兰娣、范德娟、罗惠英和俞锡君登上了从兰州到西宁的同一趟火车。

 几天前,俞锡君在办公室听到喇叭里传出的一句话,“你们一个肩膀挑的是中国7亿人的担子,另一个肩膀挑的是全世界30亿人的担子。”那天,国营782厂里开了一场动员会。讲话的人挺神秘的,只说动员他们去“重点工程”。之后,俞锡君写了一张纸条交上去,纸条上只写了一句话:“我愿意到那个重点工程去。”

 之后,她们抵达青海省海西州海晏县金银滩。这里是青海221厂。4人被分配到221厂机关器材处,任务是根据需求列计划,到全国各地订购并管理器材。

“蒙在鼓里”参与造原子弹

罗惠英刚进厂就挨了领导一顿批评。那是罗惠英第一次吃青稞馒头,她吃了半个就咽不下去了,偷偷把剩下那半个丢在帐篷外,挨了一顿狠批。

罗惠英确实吃不习惯。

在这平均海拔3200米的高原上,面发不起来。青稞馒头就是黏糊糊的一坨面,吃起来半生不熟的。

住的也不适应。这里除了夏天,不是大雪纷飞就是飞沙走石。一旦刮起风沙来,帐篷也挡不住。尽管帐篷里有火墙,但仍然寒冷刺骨。

四姐妹很長一段时间都不知道自己所在的“重点工程”是做什么的。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忙了一年多。直到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消息传来时,在外出差的俞锡君才知道自己参与的重点工程就是“造原子弹”。

那时的保密工作做得实在严格。在“密不透风”的环境里,几乎没人能在这里留下一张私人照片。可这四个姑娘竟然有了一张合影。

那是1963年7月底的一天,正在货站接收一批新到设备的俞锡君发现有一件设备包装破损了。器材处叫来保卫处工作人员来拍照,准备向厂家索赔。那人给设备包装拍照后,俞锡君壮着胆子对他说,“给我们也拍一张吧。”

“没想到保卫处的人真答应了。”俞锡君赶紧招呼在不远处的王兰娣、罗惠英和范德娟一起过来,手挽手在器材处办公的帐篷前留下一张合影。

拿到照片后,厂里就传出有人因为往北京寄私人相片而受调查挨处分的消息。俞锡君告诉记者,当时拍照得经过政治部许可。而她们拍这张照片压根没得到政治部的同意。

俞锡君也不敢往家里寄,这张照片就一直压在她的箱底。

之后,范德娟和对象一起调到苏州热工艺研究所去了;1967年,王兰娣调到对象的单位西安导航技术研究所去了;1970年,罗惠英也跟着对象去了甘肃靖远4502厂。而原子弹爆炸完没多久,俞锡君没来得及歇口气就带着照片离开金银滩,到四川筹建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902工程。

2009年7月的一天,67岁的罗惠英和老伴、女儿一起重游金银滩,在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里她发现了那张四人合影。原来,1993年前后,四川绵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城技术馆向职工征集旧物件,俞锡君翻出那张藏在箱底30年的老照片。不久,正在筹建中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来绵阳征集实物时,那张照片又回到最初拍摄的地方。

 2014年8月11日至12日,西海镇举行了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纪念活动,原子城纪念馆邀请了221位“核功臣”重回金银滩,王兰娣、俞锡君和罗惠英收到了邀请。而范德娟在几年前已经生病去世了。正是那一次重返金银滩,她们才知道了“青海221厂”的历史。在四姐妹来到金银滩的那一年,负责研制原子弹的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在前几个月就到了金银滩,先后有1.8万名技术人员、工人和专家隐姓埋名来到这里。

在王兰娣的简历里,关于那段经历只有一句话:1963年至1967年在青海西宁市500号信箱工作。青海西宁市500号信箱是221厂的收信地址。

猜你喜欢
原子弹帐篷青海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帐篷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带上帐篷去旅行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在户外过夜
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在中国引发原子图书出版热
两次原子弹爆炸幸存者去世
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