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变迁视阈下我国班主任角色的转变

2019-09-10 07:22姜慧敏程晋宽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9年12期
关键词:制度变迁管理理念改革开放

姜慧敏 程晋宽

【摘 要】班主任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领路人。在班主任制度的建设与变迁中,我国班主任的角色几经演变,实现了从业余管理者、德育工作者向专业教育者、学生引领者的角色转变,班主任群体的班级管理理念和价值标准也伴随着班主任角色的转变进行了定位的调整。

【关键词】改革开放;班主任角色;制度变迁;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95-0010-05

【作者简介】1.姜慧敏,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教育科学学院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程晋宽,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班主任制度的建设历经数十载的发展演变,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规范,从零散的制度到完整的制度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政策背景下,人们对班主任这一角色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位。依据我国中小学班主任政策对班主任的要求以及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水平,班主任的角色大致经历了四种角色的转变:从业余管理者角色到德育工作者角色再到专业教育者角色,最终逐渐走向了学生引领者角色,成为学生学业生涯不可或缺的人生导师。

一、控制本位的班主任角色——业余管理者

我国的班主任制度源于苏联。1942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颁布的《小学训导纲要》中最早提出“班主任”这一名称,《纲要》指出“实行教导合一制,必须加强班主任的责任,否则教导主任就忙不过来”。[1]正式形成并实施中小学班主任制度是在1952年。1952年教育部颁布《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与《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其中明确规定:“小学各班采取教室责任制,各设班主任一人,并酌设任课教师。”“中学以班为教学单位,每班设教员二至三人,班主任一人,班主任由校长从各班教员中选聘。”[2]自此,中小学班主任制度逐渐取代之前一直运行的级任教师制。但此时并未明确班主任的职责和任职条件等一系列标准,只是提出应当在中小学建立班主任这一角色以辅助校长和教导主任管理学生。

1978年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到来,为中小学班主任制度化建设提供了契机和动力。1979年,教育部頒布了《关于班主任工作的要求》,这是第一个针对班主任工作制定的文件,它对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规范,规定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应当“拥护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能胜任所任学科的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教育管理学生的经验和组织能力”。[3]同年,根据《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的规定,教育部与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颁布了《关于普通中学和小学班主任津贴试行办法》,为班主任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首先,该文件的第一条就明确规范了中小学班主任的选聘标准,指出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应当具备工作好、思想好、作风好的“三好”要求,并且要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管理和组织经验。其次,该文件中提到班主任的聘用是每年经教师评议后由学校领导进行选拔批准。班主任的工作主要涉及管理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与任课教师和家长、社会进行联系沟通,在学校与学生之间起到一个上传下达的纽带作用。再次,该文件明确了班主任的津贴标准,同时,还对班主任能否获得津贴制定了考核标准,指出“担任班主任的教师,教学工作量未达到要求的,按津贴标准的半数发给”。说明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之外也需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才能够获得津贴。

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里,中小学班主任制度还处在探索发展的初创时期,一系列法规的颁布,都预示着班主任应成为班级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在学校的管理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管理角色。但是班主任的工作并未过多涉及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而只是单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与教学。此时的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从专业层面上讲只是一个业余的管理者和学校事务管理的辅助者。这是一种控制本位的班主任角色,其主要的职责在于维持班级纪律,班主任还没成为一种专业化的角色。

二、道德本位的班主任角色——德育工作者

改革开放不仅仅是经济的开放,还是思想和文化的开放,新思想、新文化的大量涌入给我国带来了剧烈的文化冲突。而学生正处于学习阶段,辨识思想文化的能力还不足,很有可能照单全收。为了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成为这一阶段班级管理的重要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意识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面向“素质”、面向“全体”、走向“全面”的班主任工作新方向。[4]这意味着基础教育学校要逐渐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199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开展“德、智、体、美”的素质教育,道德素质始终排在第一位,体现了国家对于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

中小学班主任作为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是最容易了解学生内心、影响学生思想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必然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责任。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小学班主任的岗位职责根据国家相关教育政策规定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有了新的侧重点。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着重强调了中小学班主任应当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关心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的发展。同时,该文件还指出,相关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班主任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政策,采取切实措施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与责任感,鼓励教师担任班主任,落实教书育人工作。此外,《小学德育纲要》(1993)和《中学德育大纲》(1995)正式出台,明确了班主任的工作不仅仅是管理班级学生的日常作息和秩序,还要关心学生思想道德的成长。《中学德育大纲》阐明了学校德育活动的进行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而班主任是德育大纲的直接实施者,班主任需要根据大纲的要求有计划地对学生展开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指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颁布的各种教育法律法规都充分彰显了国家对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視。班主任作为学生在校关系最密切的人,其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时,班主任的角色开始从维持纪律和秩序的班级管理者逐渐转向关注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德育工作者,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者”的地位逐渐确立。

三、职业本位的班主任角色——专业教育者

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伴随着我国着力于教育质量提升的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在新世纪出现了专业化的取向。班主任工作的职业化是班主任角色走向专业化的制度基础。2002年,首都师范大学的王海燕副教授在“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班主任专业化”。“班主任专业化”主要强调班主任群体具有专业化的内在品质,需要促进班主任专业性的提升,这也反映了班主任这个职业逐步达到专业标准。[5]此后,“班主任专业化”成为一个热门词语,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班主任制度在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初步成熟,班主任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且难以替代的角色,所以,班主任这个岗位应当成为一个专业性的职业,作为专业教育者的班主任角色定位有助于促进班级学生的成长发展。此前,教师是在担任学科教师的同时兼任班主任,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必须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才能获得班主任津贴。所以,实际上班主任首先是学科教师,其次才是管理一个班级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是从属于学科教学的,在学科教学之外“凭良心”“靠热情”来工作。[6]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像魏书生、李镇西这样的优秀班主任,但对于大部分班主任而言,他们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教学,不可能真正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学生班级管理和教育上。因此,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指出“做班主任和授课一样都是中小学的主业,班主任队伍建设与任课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表明国家逐渐意识到“兼职班主任”的问题,强调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和地位。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再一次申明,“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

班主任成为真正的专业教育者并不仅仅是指班主任职位成为主业,而是意味着班主任的工作将更具有专业性,也同样意味着班主任的选聘和任用将会有更高的标准要求,班主任不再是可以随意担任的岗位。2006年的《意见》指出,“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对班主任的专业化地位,选聘条件,岗位职责等都做出了进一步的规范与明确。同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通知》出台,对班主任的要求有了更为明确和专业的标准,正式赋予班主任以专业形象。[7]2009年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对中小学班主任制度建设做出了进一步完善,文件对中小学班主任的配备与选聘做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教师初次担任班主任应接受岗前培训,符合选聘条件后学校方可聘用”,再一次强调了班主任的专业化要求。该文件还指出,在班主任培养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订班主任培养培训规划,有组织地开展班主任岗位培训”,说明班主任的培训不仅仅是在岗的时候进行的活动,在教师担任班主任之前就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同时,师范生在学校学习教师教育专业的时候,不仅仅要学习教学技能,也要学习班级管理的相关知识。这是班主任角色专业化的显著标志。

21世纪初,国家逐渐开始重视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工作,也研制出了关于班主任工作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标准,意味着班主任不再是人人都能担当的角色,而是专业化的岗位。各地方政府也紧跟国家脚步出台相应的文件以完善地方班主任工作制度,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班主任职前职后培训体系。自此,我国逐渐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中小学班主任制度,班主任逐渐成为专业化的教育者和管理者。

四、精神本位的班主任角色——学生引领者

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时代里,网络通信的普及能让人们在更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更多的信息,而儿童往往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对新事物采取全盘接受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儿童没有被很好地引导,他们很有可能迷失自我。学校是儿童获得教育和价值引领的最佳地点,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各种学习不仅要获得各项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到人生道路的正确方向。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不仅要成为学生探寻发现自我的重要场所,还要能够带领他们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这一艰巨任务无疑落到了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班主任肩上,需要班主任成为学生的引领者。

这就意味着班主任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不仅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且引导他们的发展,班主任在引领学生未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2006年,国家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明确了班主任的角色和德育职责,并且明文规定了班主任应当具备“协调沟通”的职能,同时该文件第一次做出了班主任作为学生“引领者”的角色定位,[8]预示着班主任的职责逐渐从单纯的管理者和教育者角色转向更高层面的引领者角色。这里的引领者不仅仅是简单的行为上的引领,更是对学生精神上、道德上、心理上的引领。2009年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同样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的角色已经上升到人生导师的位置,班主任对中小学生的精神发展、道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小学生的心理具有敏锐和脆弱的双重特性,需要班主任的精神引领。因此,国家逐渐重视起学生身心的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对班主任的工作和角色有了新的要求和规定,明确指出班主任作为和学生联系最密切的人,应当在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担任重要的引领者角色,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健康的成长。此时的班主任已经逐渐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人生导师。

总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班主任制度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形成了较完备的班主任选拔、培养与工作制度,班主任角色也几经演变,如今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制度的建设日渐完善,对班主任岗位的职责要求、专业化发展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班主任的角色也逐渐由业余管理者的角色转向精神引领者的角色。班主任角色的转变同时也预示着人们关注点的转变,学生不再是学习考高分的机器,而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如今,国家在推进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无疑对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学校甚至要求班主任必须具备心理健康、咨询辅导、班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新时代背景下,班主任这一重要角色仍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完善,从而真正以人生导师的角色引领学生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小学教育部分: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77.

[2]《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 (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727-731.

[3]袁真泉.班主任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24.

[4]胡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制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15.

[5]冯建军.班主任专业化初论[J].教师之友,2005(8):5-8.

[6]冯建军.论专职班主任及其制度保障[J].班主任,2016(7):5-10.

[7]王维审.优秀班主任的标准是什么——班主任工作理念三十年回顾[J].中小学德育, 2014(11):56-57.

[8]张红.班主任政策隐喻:从“管理者”到“教育者”[J].中国德育,2015(13):27-31.

猜你喜欢
制度变迁管理理念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农业生产组织创新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理念探析
我国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管理体系重构研究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转型背景下的民办高校管理理念创新
新形势下企业的管理理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