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君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粮食储备、战略物资储备、能源储备和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
中国人吃饱饭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的事情,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在国内外市场深度融合背景下,国际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会传导到国内市场并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潜在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加强能源储备至关重要。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战略应急物资储备安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近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接受记者采访中表示,要坚持用总体国家安全观统领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把维护国家安全摆在首要位置,进一步强化保障国家安全的政治担当、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历史担当和守土有责的责任担当。
过去一年来,新组建的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以这一轮机构改革为重要契机,坚持“一盘棋”改革,重点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管方式、宏观调控手段和国家储备优化协同高效等方面深化改革,着力在构建统一储备体系、实施国家安全保障、增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完善强化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产业强国等方面转型发展,全面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战略应急物资储备安全保障水平。
张务锋特别就国家储备核心职能、突出“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主题,“改什么、怎么改”“转什么、怎么转”,以及下一步工作重点向记者进行了详细解读。
改什么?转什么?
记者: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主要目标是什么?要构建什么样的储备体系?
张务锋:主要目标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立足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强弱项,重点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管方式、宏观调控手段、国家储备优化协同高效等方面深化改革,着力在构建统一的储备体系、增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完善强化储备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产业强国等方面转型发展,增强改革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形成职责清晰、运行规范、监管有效、保障有力的统一的国家储备体系,全面提高国家粮食和战略应急物资储备安全保障水平。
至于储备体系,总体而言:一是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增强储备实力,加强安全管理,强化应急能力,积极防范风险,切实保障安全;二是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完善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决策、执行、监管体制,加快构建中央储备、地方储备与企业储备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三是监督管理更加有效。加快推动立法修规,健全机构、充实队伍、创新方式、压实责任,增强监管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储备设施更加完備。加强规划、统筹建设、提升功能、规范管理,加快形成资源共享、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储备设施网络;五是效率效能更加明显。明确各类各级储备功能定位,科学确定规模布局,完善储备管理模式、运营方式和技术规范,提高整体效能。
怎么改?怎么转?
记者: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建以来,在增强国家粮食安全和战略应急物资储备安全保障能力方面,做了哪些谋划和部署,相关进展如何?
张务锋:一是大力推动立法修规和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切实提高管粮管储法治化制度化水平。
2018年、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粮食安全保障立法进程,现已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一类项目。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第一部专门法律,目前已形成草案初稿。《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送审稿已经司法部二次征求意见。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是加强各方协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实施考核,各地粮食安全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指挥棒”引领导向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展粮食储备、物资储备、能源储备等方面法规建设的论证工作,进行中央储备粮棉管理和中央事权粮棉政策执行情况年度考核,全面梳理各类储备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查漏补缺,修订完善,切实增强整体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二是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国。
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建设粮食产业强国。深入实施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五优联动”,加快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据初步统计,2018年全国粮食产业经济总产值达到3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增幅超过10%,保持稳中向好势头。有9个省份超千亿元,山东省达到4000亿元,安徽、江苏、湖北、广东4省超过2000亿元。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有利于解决当前产业链条短、创新能力弱、优质产品少等问题,促进粮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优化粮油产品供给,实现更高层次的粮食产品供需动态平衡;也有利于增强应对风险挑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是兴粮之策、富农之道、惠民之举。
适应消费升级需要,落实提质导向要求,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粮食质检机构建设和“中国好粮油”行动三个子项全面实施,一批兴粮惠农项目见到实效。
下一步,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出台《关于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指导意见》,确保如期实现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在产粮大县全覆盖,粮食质检体系监测覆盖面提升到60%,全国产粮大县的粮食优质品率提高30%,带动形成一批示范县、龙头企业和放心粮店,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消费者受益,建设成为兴粮惠农、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三是全面强化粮食流通和各类储备监管,确保“管得好、调得出、用得上”。
健全完善各类储备收储轮换制度,提高精细化精准化管理水平。加大粮食流通常态化监管力度,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开通12325热线,拓宽社会监督渠道,依法从严查办了一批涉粮案件。科学编制《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应对突发事件总预案》,大力开展应急演练,不断增强国家储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更好发挥中央储备粮“压舱石”和地方储备粮“第一道防线”作用。
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性工作。这次大清查,是继2001年、2009年后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库存大清查,是进入新时代以来首次全国性粮食库存检查。清查总量数倍于以往,点多面广量大,承储企业多元,储存仓型复杂,任务特别繁重,社会各方关注度高。坚持求真务实,以查实粮食库存数量、质量实底为首要任务,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有账必核、查必彻底,确保摸清粮食库存家底,向党中央、国务院交一本实实在在“明白账”。
四是积极推进储备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保安全守底线的基础更加扎实。
国家成品油储备能力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启动实施一批储备仓库安全综合整治提升项目。粮食安全保障调控和应急设施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扩大,重点支持集仓储、物流、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园区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国家粮食管理平台一期试运行,加快实现与省级平台互通共享。实施粮库智能化改造项目,安防能力、作业效率和监管水平普遍提升。军民融合军粮供应工程加快实施,军粮供应政策制度执行规范有序。
下一步,我们将以“十四五”前瞻性课题研究为契机,围绕构建统一的国家物资储备体系,编制储备仓库综合整治建设规划,谋划一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加快建设适应储备管理和应急保障要求的基础设施网络。
未来五大重点攻坚任务
记者:我国粮食与物资储备的改革发展工作还将在哪些方面重点攻坚?
张务锋:我们紧紧围绕国家安全大局,从安全保障、体制机制、监督管理、储备设施、效率效能等方面,谋划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思路目标,提出了如下五项重点任务:
其一,着力构建统一的国家物资储备体系。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战略应急物资储备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此次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是规划制定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科学规划的引领作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储备总体规划和品种目录,合理确定储备规模,有效整合各类储备资源,提高国家储备整体效能;二是制度机制要规范统一。建立健全储备制度,加强中央储备,完善地方储备,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储备,鼓励企业商业储备,促进各类储备互为补充、协同发展。建立健全收储轮换机制,积极引入市场竞争,严格落实收储轮换计划。按照“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政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三是储备管理要分类施策。针对不同品种的性质特点,科学界定功能,建立相应的管理模式、运营方式和技术规范,实现由粗放式向精细化的转变。强化重要战略物资政府储备,完善国家石油储备管理体制。
其二,大力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的重要内容。准确把握好“多”与“少”、“质”与“量”、生产与流通、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国外、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六个关系”,立足部门职能,找准结合点和突破口,选好载体抓手,着力推动粮食供求平衡向更高层次和更高质量跃升。
一是稳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巩固玉米价补分离改革成果,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统筹抓好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切实维护种粮农民利益。科学把握力度和节奏,加快消化稻谷等政策性粮食不合理库存。
二是创新完善粮食宏观调控。重点是从注重总量向数质并重转变,从侧重收储环节向统筹“产购储加销”各环节转变,从指令型调控向综合型调控转变,增强调控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办好中国粮食交易大会,搭建多层次的粮食产销协作平台。
三是大力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着眼“优粮优产”,充分发挥流通反馈激励作用,引导支持粮食产区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着眼“优粮优购”,支持粮食加工贸易企业发展订单收购,使优质粮食既产得出、又卖得好,让种粮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和积极性;着眼“优粮优储”,推广绿色储粮技术,实施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着眼“优粮优加”,优化粮食产能结构,推广粮油产品适度加工,增加绿色营养健康粮油产品;着眼“优粮优销”,推广“放心粮店+主食厨房”等模式,畅通优质粮油消费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四是严格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聚焦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优化指标体系,突出重大事项,调动地方重粮兴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各地毫不放松抓紧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地见效,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其三,不断提高国家物资储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的关键一环。一要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着眼全局、面向需求,加强粮食和战略物资市场监测。对苗头性问题敏锐捕捉、及时跟进,强化分析预判,为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当好参谋,为宏观调控提供可靠依据。建立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实现统一指挥、快速响应、高效协同;二要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修订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技术培训与应急演练,完善粮食应急保供体系;三要提高协同保障能力。健全储备分级动用机制,加强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会商协作,促进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实物储备与能力储备的协调互补。
其四,全面加强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的基本条件。一是建好用好储备设施。编制国家储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调整优化设施布局,加强军民融合和资源能力整合,加快能源储备基地等项目建設进度;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持续推动仓储智能化,充分利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信息管理平台,实施“智慧粮食”和“智能储备”,促进信息技术与储备业务深度融合;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大力实施科技兴粮、科技兴储,支持建立科技创新联盟,搞好仓储物流、质量安全和绿色储粮、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创新。
其五,加快提升依法管粮管储水平。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的法治支撑。在持续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立法修规进程的同时,进一步创新强化执法监管,依靠法治手段保障储备安全。理顺完善监管体制机制。探索实行分类分级监管,着力压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行政监管责任和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改革完善国家储备监管体制,推动建立中央储备粮棉垂直监管机制,加大在地监管执法力度。对涉粮涉储违法违规案件,动真碰硬,严查深究。创新方式加强监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做到日常监管和跨区域交叉执法检查、专项检查、突击抽查相结合,突出抓好政府储备数量、质量和安全储存的执法监管。实行信用监管,将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列入“黑名单”,并实施联合惩戒。办好12325监管热线,以严而又严、实而又实的态度认真核查举报案件,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切实保护广大种粮农民和涉粮企业的合法权益。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2019年第15期。作者为该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