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下称“纪念馆”)珍藏着一套较完整的毛泽东的家庭生活账簿,是其日常生活情况的真实记录。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物资供应十分紧张,为了保证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国家实行生活物资定额供应政策。毛泽东一生反对特殊化,坚持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为规范生活管理、杜绝特权行为,毛泽东一家从1952年开始设立家庭生活账簿,包括日常杂费开支账、生活费收支报表、物品分类账,等等。
日常杂费开支账由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负责记录,以其具体、详细而引人注目。据毛泽东生活秘书吴连登等回忆,除外出没带账本以及外出期间请在京同志买东西只登记总账外,其余一切用度均逐日逐项登记在册。如毛泽东一家购买洗衣粉等洗涤用品,购买针线、锅碗瓢盆等日用品,购买茶叶、葡萄糖,付医药费、物品修理费等均有记载。纪念馆保存的日常杂费开支账共五本:一本为黑色隐花硬皮现金日记簿,两本为北京成文厚账簿文具店出品的软皮现金日记簿,一本为绿色硬皮本,还有一本为浅灰色普通笔记本,封面上用蓝色墨水写有一行文字: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
毛泽东终身保持着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他的东西,只要还能用就都舍不得丢掉,衣服鞋帽等许多都是补了又补、修了又修。因此,日常杂费开支账中有关修理物品的记载随处可见。如1963年11月24日,修小锅换底1个,用去1.10元;1964年5月,毛泽东的皮凉鞋换底,用去手工费2元。毛泽东有一只瑞士产欧米伽手表,是1945年8月重庆谈判时郭沫若送给他的,此后毛泽东一直戴着这块表,其间坏了多次,前后用去几十元修理费。
毛泽东对在自己身边工作过的人都十分有感情,总是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根据日常杂费开支账的记载,1965年2月24日至6月30日,毛泽东为身边的工作人员共支付医药费72.8元、出差补助费280.35元。
由于工作关系,毛泽东常常要留客人吃饭。他请客一般都是四菜一汤,他自己点一个菜,请客人点一个菜,然后配两个素菜、一碗汤,只有个别情况例外。日常杂费开支账中便记载了毛泽东宴请某些特别客人的费用。如1965年,李宗仁冲破重重阻挠,从美国辗转回到故土。毛泽东在7月底热情接待了他,对他改善海峡两岸关系的真诚态度和爱国爱乡之情给予了高度评价。会见后毛泽东请李宗仁吃饭,招待费共50元。
1962年以前,毛泽东一家没有设立生活费收支报表。1960年,毛泽东发现身边部分工作人员在北京和随他外出期间有违反纪律、多吃多占、索要市场上紧缺生活用品等违纪行为,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个别人还有贪污、渎职行为的嫌疑。毛泽东立即提出要整顿思想作风,于是,由汪东兴牵头,毛泽东所在党支部开展了整风自查活动。1960年10月3日,毛泽东与汪东兴谈话时提出,身边工作人员对自己生活作风、思想意识上的缺点,要认真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强调:如果对有的人批评尖锐一些,也没有什么不好,就是让他不舒服几天、几十天,将来他会感觉到对自己有帮助。整风后,毛泽东身边部分工作人员转到地方工作。从此,毛泽东与新来的工作人员“约法三章”,其中包括以下内容:“凡首长需要的一切东西,托当地代办的,必须货款两清,对方不要钱,我们就不收东西。”“不得用任何名义向地方要东西不付钱。”1962年春,为防止身边工作人员有贪污和渎职行为,毛泽东率先垂范,认真填写报表,每个季度向中央警卫局财务处上报自己一家(包括夫人江青,儿子岸青,女儿李敏、李讷,江青的姐姐李云露等)的收支。
纪念馆保存的生活费收支报表有42本,大都是由毛泽东的生活秘书用横格纸自制而成,有月报表,也有季度报表。这些报表,清晰地记录了这个“第一家庭”的开支情况。从生活费收支报表可以看到,毛泽东一家的收入主要是他和江青的工资。毛泽东家的开支,主要是家庭生活费用开支,包括家属生活费、房租、水电费、伙食费、洗澡费、煤气费、暖气费、汽车费、医疗费、日用品开支等,如毛泽东家每个月须支付住房及家具的租用费86.82元至125.02元、洗澡费约2元、暖气费约37元、煤气费约4元、汽车费约2.5元等。此外,还有湖南老家亲友来访在京的花销、往返路费、买土特产送行及资助身边工作人员等支出。
1954年,毛泽东决定自己出资为身边的工作人员和警卫战士办一个业余学校。他说:没有文化没有知识,建设不好社会主义。我身边的人文化程度都太低,不学习不行。教育不普及,文化不提高,国家就富强不起来。毛泽东让工作人员从他的工资中开支,买来课本和学习用品,并以他的名义请来五位老师,分别教授语文、数学、地理、政治、自然等课程。业余学校从1954年开办,到1957年才结束,参加学习的70多名警卫战士和工作人员,几乎都达到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
在生活费收支报表中,其中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一项支出格外醒目,这份开支的内容是:送章士钊2000元。这项支出一直持续到1973年。
毛泽东为何每年给章士钊送钱呢?这得从毛、章两人交往中的一个故事说起。
1918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期间,章士钊作为前任馆长曾给予他帮助。1920年春,毛泽东为筹集建党经费及送部分同志赴法勤工俭学急需一笔数额较大的费用,曾专门到章士钊家拜访。不久,章士钊即筹集了两万银圆,全部交给了他。对于章士钊的义举,毛泽东很感动,表示这笔钱以后一定归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章士钊定居北京。毛泽东经常邀请他参加座谈会,还在与他的一次谈话中诙谐地说:“现在有稿费可以‘还债’了。”1963年初的一天,毛泽东与章士钊的女儿章含之闲聊中说起向她父亲借钱的事。章含之不相信,因为她父亲从来没跟她提起过这件事,且她父亲一生清寒,怎么可能有钱借别人?毛泽东跟她详细地介绍了这段陈年往事,并说:“行老哪里晓得,他募捐来的这笔钱帮了共产党的大忙。当时,一部分钱确实供一批同志去欧洲,另一部分我们回湖南用来造反闹革命了!”“你回去告诉行老,我从现在开始要还他这笔欠了几十年的债,一年还2000元,十年还完两万元。”没过几天,毛泽东的秘书果然给章士钊送来了2000元,并说:“以后每年春节送上2000元。”章士钊十分不安,以“當时的银圆是募集来的”为由推托。当章含之把父亲的话带给毛泽东时,毛泽东笑了:“我这是用我的稿费给行老一点生活补贴啊!他给我们共产党的帮助,哪里是我能用钱偿还得了的呢?”就这样,从1963年起,每年大年初二这天,毛泽东都会准时派秘书把2000元送到章家,直至1973年7月1日章士钊病逝。(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供稿)
(摘自《纵横》2018年第10期。作者为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编研部部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