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遇:生命的再呼吸

2019-09-10 07:22王珊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19年12期
关键词:洞见关心理想

王珊

名师自述

我是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如果用颜色来形容,我或是橙色的——活泼、温暖,或是蓝色的——冷静、安宁,冷暖色调集于一身,形成一种平衡的美。正如我的课堂教学——清醒地活泼、感性地生长,活泼贯穿课堂主线,生长却在云淡风轻中。部级优课《田园诗情》集中体现了我的风格,在实践探索中,我提出“戏趣化”作文教学主张。关切言语生长,重视实践过程,将戏剧元素与教学融合,将作文教学置于一个“人—事—情—理”融通的境域中,力求每个生命可以找到自己的打开方式,言语生命得以自觉自主地生长。

推荐理由

每位教师在职业、人生、人性等方面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惑,各类烦琐的问题究竟有没有根本性的解决方案?有没有哪本书给我们指点迷津?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就为每位教师打开了这扇窗。

本书共分四辑,即“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内容涉及面广,有关于信念、关于理想、关于幸福的,有关于读书、关于备课、关于班级建设的,有关于职业境界、关于生活情趣、关于处事为人的……因此无论我们哪方面有困难,从这本书中都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致教师》以书信体方式呈现。每一封信,就是一次问题的探讨、思想的聚焦、心灵的呼应。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均由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启,传递着普通基层教师的境遇与困惑。对于每一个“问题”的回应,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思维的启发。

朱老师本人就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他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部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自然,让人不由自主身临其境,似乎是在与自己内心交流,在思想的静静流淌中,获得精神的洗礼、智慧的启迪。

《致教师》是一盏明灯,它引领着我们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获得职业的尊严与幸福,点燃职业生涯的激情,见到的明天总是超出想象。

阅读体验

与书相遇,境地不同。在浩瀚书海中,抽出其中一本,用目光拂扫,生出淡淡的喜欢,那是相遇的“疵境”;走进书,对书的内容有了理解,读出生活、自我与书的相通之处,可谓相遇的“醇境”;透过内容,看到文字背后的“意”,有了对自己独特的影响,已达相遇的“化境”。今年暑假,我遇见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一书,随着阅读的深入,经历了不同的境界,走出了一条生命成长的精神轨迹。

浪漫而又精准

见到一本书,习惯于从注视封面开始,封面吸引我对内容作大概猜想,这份好奇会使读书充满乐趣。《致教师》一眼望去,简洁而又极具想象空间:浅淡底色的封面,寥寥几笔的一幅肖像画,红线勾勒,造型上像极了一片枫叶。封底摘录的朱永新教授的几句话却极具力量,直指当下教师工作生活的核心。翻开扉页,眼前陡然一亮,以诗的形式作前言:“最浪漫的人倚立于简朴的门前”,浪漫、精准是我初见的感受。此刻,有种喜欢在心头生起:这本书直面教师现实中的疑惑,用温润舒适的话语来表达,是用教师喜欢的方式说教师想听的话。不知不觉中,我已敲开朱光潜先生所说的“疵境”之门。

理想的蝴蝶效应

作家西蒙娜·薇依说:“灵魂是一盏满油的灯,它满怀信心和渴望等待着它的配偶。”这是作者和读者的密码,是彼此之间的心照不宣。《致教师》一书中,作者贴近当下贴近真实,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读者却总在不经意问思想被触碰,思想不知不觉站在了高地。

1.理想在,光就在。

在“我们还需要教育理想吗?”一节中,朱老师说道:“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句话形象道出了理想与教育的关系,有教育就必须有理想。它像把钩子,钩出我封存的记忆,钩出思想的翻腾。当下,理想似乎是一个贬义词,经常被用来形容不切实际的想法。大多数人经历了几十年磨砺,“理想”早就扔在了岁月的路上,工作萎靡倦怠,没有学习的欲望和需求。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一个缺少教育理想的教师就不会去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宇宙,一个精神生命停下脚步的工作者,怎么可能持续改变他人的现实?教育,需要乌托邦,才会不满足现状,不断打破、再生、追求。理想在,教育的光才在。

2.理想路上的执着。

本章节的关于追求理想的一句阐述瞬间打动了我——“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称为理想?我认为,理想,值得坚守,也必须坚守。”想到崔永元曾在《实话实说》节目中采访过的美国著名的威廉玛莉大学古典文学硕士丁大卫,他家庭富裕,26岁时怀揣着“教育要到最需要教育的地方去”的理想,献身中国的教育事业。哪里最贫困,哪里文盲最多,他到哪里去教书。如今,50岁的他已经在中国整整待了24年,他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做了我们很多中国人应该做却没有勇气做的事。是什么支撑着他做出这样的壮举?朱永新教授在文中说道:“人的精神性注定人不仅仅是为了当下而活着,支撑人活着的往往是理想,而人的生命价值,也往往与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丁大卫,用几十年的光阴,守着他的理想。而在坚守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收获独特的人生体验。

3.理想的连锁反应。

气象学家洛伦兹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丛林的一朵花瓣上轻轻扇动一下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之所以产生如此强烈的效应,因为蝴蝶成了蝴蝶效应的杠杆支点。真正拥有了理想,其实就相当于人生路上找到了一个支点,只要上路,就会遇到庆典。朱永新教授文中说得好:“拥有理想,必然会激发全部力量,挖掘出更多潜力,开创未来。”

在教育人生中,能促使自身自觉主动审视自我,不断发现和重建自我,那就是心中种下一颗理想的种子。在坚硬的现实里,在琐碎、平庸、烦扰的日常教育生活中,它像一座灯塔,不断地指引着方向,洒下光点,让我们自身不断调整当下的精神坐标,怀着热情和希望前行,形成蝴蝶效应,不断为靠近自己的目标而欢欣鼓舞。在我的教学中,“将学习对于儿童变得有意思有意义”成为我的不懈追求。为此,我不断探索行走的方式,如“类结构教学”“言语主题教学”“戏趣化语文教学”的一系列实践探索,也因此不断总结,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出版了专著《戏趣作文理论与实践》,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

在我看来,教育理想是心中的山峰,每天的教学就是攀爬一级级阶梯,在日常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地向心中的理想之峰靠近。回首历程,看见了为着理想而踩下的连锁脚印。这样的阅读凝视,我似乎打开了自我枷锁,激活了沉睡的自我潜能,进入了读书的第二境界。

因为洞见,所以深刻

读一本书,注视生出喜欢,凝视与书心意相通,而我更沉醉于第三种目光去审阅——透视。它让我跳出了作品看作品,跳出了启思谈启思。这样的阅读,以整体的思维穿透文字,洞见文字背后的思维、感情,甚至作者的精神气质。在这样的透视中,我看到了别样的风景,进入了化境。

1.洞见“思”。

书中的文字是可看见的“形”,我们能进去,驻足凝视,将文字化成一股流动之水,蜿蜒成清澈的小溪,思想的灵光在其中游动。也要能跳出来,从整体上看,洞其本质,看见“无形”。第三次阅读朱教授的《致教师》,我看见了文字背后的思维,对整本书进行概要梳理,对结构有了清晰的了解。同法,可以更为细致,每一节内容还可以进行要点梳理,这便于对整本书的把握。这样集中地将关键信息呈现,凸显了书的内在构成,我看到了作者思维的“舞蹈”。

本书共四辑,四辑之间有内在的联系。看得出,作者是循着读者的心脉循循善诱,层层推进,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在交流中起伏,读完整本书,就是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再看每个板块,以第一辑为例,以问题形式呈现,但我们知道其实作者是为了通过交流,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这样的理由。我尝试将其中的目录换一种形式解读,如:为自己赢得心灵自由、教师生活充满魅力、教师职业有四重境界、教师是一株伟大的芦苇……我发现,这里的角度多样,从职业、人生、人性多个维度进行讨论,内容丰富,话题选材真实,直抵人心。我洞见了此书编写的密码:线的贯穿性,点的丰满性。

2.洞见“情”。

真正的读书,就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灵魂对话。你的阅历中,或许会有书中的精彩,大有人生遇知音之感。或许你无缘体验,但作者的经验却让你醍醐灌顶,指点以后人生。一本书,读进内容,读进思维,如果从文字还能体会到作者对读者的情感,有了情绪的互动,那影响无疑是积极的、活泼的。《致教师》一书,作者对教师的关心之情随处可见。首先,书中大多是书信往来的形式解答教师的疑惑,互动形式让读者能全身心地投入思考,源于作者能准确把握读者的心理。其次,尽管这本书是唤醒心灵的,但却不说教,内容贴近现实,从身体、心理、生活、工作、精神等多方面解惑,把教育者视为一个普通的人,零距离地贴近,唤醒被关心者情感的共鸣,这才是一种体贴入微的关心。正如内尔·諾丁斯所说:“关心存在着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关系性。如果出于任何原因,被关心者感受不到或否认他被关心着,那么这样的关心关系就不存在了。”

其实,我们教学也是如此,我现在积极践行的戏趣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是不是与此思想有异曲同工之效呢?在教学中融入戏剧元素,创设情境化学习场景,引导儿童通过多种感官的实作体验,在表演、游戏等儿童喜欢的形式中设计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成为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过程,在看似玩耍中却实现了主动学习。这样的实践背后藏着对学生的关心,而儿童对语文课的喜爱及身上明显的变化,表明他们对我的关心有了回应。这样的关心关系就存在了。我的教学实践的关心无意与朱教授对教育工作者的关心相遇,碰撞出火花。

3.洞见思想的流岚。

当目光落到衬页,捧着书久久回味,饱满的思绪张开翅膀在脑中飞腾、激荡。碰撞的愉悦、相通的豁然,渐渐地,进入敞亮之境,如抽丝剥茧一般,洞见了包裹着“生命、幸福”的教育之核。沿着这样的核心前行,看到了越发开阔的思想丛林。李吉林的“情境教学”、于永正的“一本”“三观”“五重”教学、薛法根的“组块教学”、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都内含着“生命”基因,用各自的姿态斑斓地呈现。更看到了丛林在蔓延: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思想唤醒另一个思想。这树,这云,这思想,不仅仅是名师,更是普普通通的平凡的教育工作者。

在这几年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调整了行走的姿态,面对难以啃读的理论书籍,自创了“阅读实践互照,写作阅读互动”的阅读法,在阅读中寻找实践的影子,在实践中寻找理论的存在,在写作中与阅读交织、互动、对话。渐渐地,我变得视野开阔,耳清目明。读着,做着,写着,就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风景。践行以“言语主题”统领,以表达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加强单元教学课型联动的教学。在写作教学中探讨思维的路径,使写作有了可操作的支架,对怎么教有了初步探索。在专业阅读中进一步探索,与教育界“大咖”对话,思想的触角不断与课堂对接,锁定人的发展关键词“生命”“生长”,将戏剧元素切入教学中,实现了兴趣、言语生长、人的终身发展共融共生。对“怎么教”有了自己的模样:活泼、生长、扎实、灵动。喜欢兰姆对思想的见解:“你可以从别人那里汲取某些思想,但必须用你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在你的模子里铸成你思想的砂型。”

我相信,每个人在走向成熟与卓越的路上,都有开启心扉的“境”遇。读书的最理想境地是“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无痕之境,却在以后的岁月中、丰富的经历中渐渐显现出它的影响。这样的旷远境地需要时光来验证,但这不妨碍当下的我们与书的相遇。在相遇的路上,我们总会因领略到不同的“境”而打破原来的自己,精神有了活性生长,生命实现了再呼吸。

在人生的路上,有如此“境”遇,无比幸运,足矣!

猜你喜欢
洞见关心理想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你的关心会不会成为别人的负担
单独中的洞见
单独中的洞见
单独中的洞见
单独中的洞见
关心
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