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的原野上“放牧”

2019-09-10 07:22黄晓迪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学学生

黄晓迪,徐州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教师,高级教师,徐州市小学语文兼职教研员,徐州市云龙区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江苏省青年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教育部“国培计划”名师领航工程郑春工作室成员。先后被评为徐州市劳动模范、市模范班主任、市带头优师、市书香个人。参加江苏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一等奖,参加江苏省青年教师比赛课获特等奖,获评教育部“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两次荣获徐州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多次应邀在常州、南通、安阳等地公开教学,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普教重点自筹课题“小学生阅读过程动态调适的实践研究”。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一样,把人带向远方。”回顾我的人生经历,正是阅读,如航行之船,如疾驰骏马,将我从教室一隅带往无限的远方;反思我的教学生涯,正是阅读,一次次梳理教学脉络,修正教学轨迹,为自己的教学带来醒目的航标。

我出生于教师之家。从记事起就常见到爸爸伏案备课的情景,尤其羡慕他每天穿着中山装、系着风纪扣、夹着备课夹去上课的样子。邻居阿姨故意问我长大后想做什么?“长大上学当老师!”我响亮的回答总引来大家爽朗的笑声。“要当老师就要好好读书啊!”爸爸总是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从此我就与书结下不解之缘。

刚上小学,我就迷上了连环画。至今仍记得,厚厚的一套《红楼梦》连环画装在硬壳里,栩栩如生的画像总让我凝神细看,爱不释手。渐渐地,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速度的加快,连环画不能满足我了。《故事大王》《少年儿童故事报》等儿童报刊成为我每月最热切的期盼。儿时最珍爱的一套书当是妈妈在新华书店排了两个多小时“抢”到的一套《十万个为什么》,一套14本书在纸箱中挤挨着:天文、地理、气象、植物、动物、数学……一个个小问号点燃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悄悄地改变了我的阅读结构,科学理性的光芒日渐闪耀。

中学时偶然看到以任小艾老师为原型拍摄的电视剧《红蜻蜓》,被剧中深厚的师生情感动得热泪盈眶。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当上老师!一定!”尽管那年录取分数线奇高,但我还是如愿考入徐州师范学校。很快,我就成了图书馆的常客。我读《呼啸山庄》《安娜·卡列尼娜》《茶花女》,也读三毛、余秋雨、金庸、古龙……沉浸于文字勾勒出的理想国。当时的校长张兴潮提醒我们:“你们未来的岗位在讲台上,开垦的是学生的心灵,应该多读儿童文学作品。”我深以为然,于是张天翼、叶圣陶、冰心走進了我的阅读视野。自由阅读带来了丰富的文字体验,也使我的文笔变得晓畅优美,思想更加敏锐,文章频频见诸校报,16岁那年的一篇散文竟刊登在《少年文艺》上!

我还不放过与阅读有关的诸多活动。各种书法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现场写作大赛常见我的身影;忙着“出没”于各种讲座之中:教师成长、名师领航、哲学解读、金庸赏析……师范学校自由的空气、活跃的思想、多彩的活动深深吸引着我,张兴潮、于克柱、蔡葵等一批德高望重的名师以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熏陶着我:练三字、写文章、办小报……天天忙得不亦乐乎。3年后,17岁的我作为徐州师范学校96级优秀毕业生走进了徐州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的大门。

我开始了教学生涯的第一堂语文课。没有忐忑不安,也没有紧张无措,更多的是兴奋新奇。我讲的第一课是《让我们荡起双桨》,时任学校教科室主任的曹璟老师来听我的课。“(20世纪)50年代有一部电影《祖国的花朵》,主题曲就是《让我们荡起双桨》。小朋友们听过吗?我唱给你们听。”随后,我清了清嗓子,大大方方地唱起了这首歌。学生目不转睛地望着我,待我唱完,曹主任的脸上漾起了微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课后,她真诚地对我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新老师第一天就能这么大方地上课,晓迪,你一定能当个好老师!一定能把课上好!”这一席话温暖了我的心。现在想来,新老师的第一节课能上得好到哪去?可她用宽容和鼓励保护了我的一颗向上向善的初心。

附小是一块育人的沃土,从老校长焦作义起,历任校长无不把“名校成就名师,名师塑造名校”作为治校基本方针。浓厚的研学氛围让人“不用扬鞭自奋蹄”。在刘春、王勤、张海燕、曹璟、叶斌等全省闻名的教学专家手把手的指导下,我如一株幼苗如饥似渴地备课、上课、写反思……我愈发感到智慧的匮乏,便发奋读书,不断超越自我。

我读专业书籍。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为我打开了班主任工作的新思路,他民主育人的教育思想促使我启动“半自动化”班级管理探索,成为真正引发儿童自我教育的实践者;吴非、李镇西等名家优秀的教育随笔促使我独立、深入思考教育现象,成为一名有“觉知”的教师;孙双金、王崧舟、窦桂梅等名师大家的专著刷新了我对“语文”的认知;批注阅读《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教育杂志,我接触到了前沿的教学思想、鲜活的教育案例,使我从一个稚嫩懵懂的小老师逐渐成长为教育教学的学习者、明白人。

我读国学经典。或许因中学时代古文底子打得牢,我一直对国学情有独钟。接手新一年级,我将国学引入课堂,和学生们一同吟诵。从《三字经》《笠翁对韵》,到《论语》《道德经》《古文观止》,穿插背诵唐诗宋词,经典散发出来的魅力使我和学生陶醉其中。随着年级的升高,我感觉教国学越来越顺手——很多时候,不是我在教,而是学生在教我;不是我领着学生走,而是学生领着我走。学生的思维之活跃、创新,常常让我感叹为什么必须将儿童的头脑比作一个“有待点燃的火把”,而不是“盛放知识的容器”。

我读哲学专著。傅佩荣先生说:“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我读尼采、爱默生、帕斯卡尔,更爱中国古老却永恒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简史》《周易》《道德经》常摆案头,常读常新。我深深感受到:只有走进哲学,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从“物质人生”走向“艺术人生”;只有在心绪不宁时“常常读哲学,莫使惹尘埃”,才能最终抵达心灵澄明的境地。

尼采说得好:“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换言之,只要了解人生的整体构图,知道自己为何有此一生以及最终要完成的目标,那么眼前的磨练又算什么!这样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与教学相结合的大容量阅读,使我真正感受到在课堂上与学生水乳交融、相伴成长的幸福。我更加坚定初心,明白今后的人生之路该如何走。

这样的阅读也为我的从教之路储存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笔财富在不断地增值,不仅滋养着我的心灵,更让我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参加工作第二年获区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三年代表学校参加徐州市优质课比赛荣获一等奖,第四年录制的电教课收入苏教版光盘,在全国发行……至今,我先后在全国交互式白板比赛课、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8次。

最难忘的是2016年,我以全市基本功大赛总分第一的成绩晋级省赛,备赛期间,在刘春、王勤、张海燕等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开启“回炉再造”系列工程。感谢那段忙碌而又高压的日子,它使我逐渐学会在独孤境地之中自我观照,冥冥中似乎可以达到风不止而树可静的境界。大赛的最终结果固然令人欣慰,而全力以赴的身心磨练乃至涅槃则更让我清醒:成长,的的确确是一辈子的事。

2009年至今,我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这使我把课堂实践投向了教科研领域。通过请教专家、调查论证,我把儿童阅读确定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作为小学教师,学生的精神世界需要教师参与构建,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书,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是每个教师应该慎重思考的。再读书时,我便留意自己的思考轨迹、情绪起伏,下意识地交换位置,思考学生的阅读感受,以期与儿童心弦同频共振。我将读到的好书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身心特点、个性气质分类推荐,变着法儿地举行各种活动,激励学生读书。就这样,我成了和学生一起享受读书的“孩子王”。在共读中,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图书的兴趣不如对私下传阅的图书的兴趣浓厚,就发动学生自带“爱书”资源共享,公开传阅,这样就有了图书漂流点,再把漂流点扩建为“微型书展”,引领学生按“书”索“技”——

教给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善”读。一是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并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计划,不可一曝十寒。号召学生发扬“钉子”精神,见缝插针,挤时间阅读。课内,早读、午诵、课前的五分钟都是我们共享阅读的幸福时光;课外,双休日、长假、寒暑假等是学生读课外书的黄金时间,我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二是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我发现,有许多学生课外阅读只追求惊险、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一门心思看“热闹”,而不考虑“门道”,造成了“懒阅读”和“浅阅读”。于是,我适时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如指导做摘录、读写迁移、写读书笔记、建立读書小档案等。三是指导学生学会交流。我经常组织学生举行阅读经验交流会,指导他们与同伴交流阅读的方法、经验与体会,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改进评价方法,激励学生“悦”读。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外阅读评价对促进学生阅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特别关注阅读评价、研究阅读评价、科学地实施阅读评价。一是进行定量评价。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采用考级、竞赛、评优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多读书。二是进行定性评价。为了激发学生在读书时积极动脑思考,提高学生阅读质量,我专门设计表格,让学生读了课外书后,能够进行深入思考,并且记下自己的感想。根据学生上交的反馈表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评价,以此激发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三是进行总结评价。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对较差的学生,放大优点,并提出合理性建议;对较好的学生,则抓住优点予以肯定,提出更高要求,促使各层次学生精益求精。

注重学科兼容,引领学生“博”读。“博读好书明是非”,博读是一种广纳百川的积累,有“活源”才会有“清流”。我打破“阅读是语文教师的任务”的狭隘认识,组织各学科教师行动起来,结合学科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变拘于一隅的“偏读”为“博读”。于是,情节跌宕的小说、激情荡漾的诗歌、科学的小品文、经典的历史剧、犀利的评论文等,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营养。在我的倡导下,学生的个人小书架不断丰富,家庭读书馆的藏书量与日俱增。

设计实践活动,吸引学生“恒”读。我针对儿童特点,精心设计知识竞答、演讲比赛、辩论赛、自办小报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此让学生解放眼、耳、口、鼻、脑、手,力求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打破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壁垒。在众多的活动中,“自办小报”综合性强、实用性强,我就把它作为活动的主阵地,辅导前置,亲自和学生一同设计编写。鼓励学生独立撰稿、相互约稿、设计版面、绘图书写……在实践过程中活学活用。我还请来美术老师上插图辅导课,聘请徐州日报社的编辑老师上版面设计课,特邀专业记者带着我们班的“小记者”实地采访。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得阅读一下子“活”了起来——读课堂、读生活、读社会,学生投入热情,融入智慧,把读有字书和无字书紧密联系起来。

在师生共读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光做不研,必定流于肤浅。2011年,恰逢徐州市“教育与国学”专项课题申报。经过一番思考,我以“个性化古诗文朗读”为主线开展课题研究。我明显感到课堂变了,从讲教材,到联通古诗文,适度拓展、逐层渗透,课堂容量更大,学生听讲时更加聚精会神,师生交流领域更加广泛。“小学生竟然能够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我们班面向全区的一节公开课震撼了听课教师,学生自信的表达、深刻的理解、高涨的学习热情、自主的学习状态让市教研室刘春老师惊叹不已:“晓迪,你们班的孩子太优秀了!语文素养真高!”我倍受鼓舞,随后又申报了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生国学经典阅读指导方法研究”。在为期4年的课题研究期间,我带领课题组成员遴选教材,设计活动,课题汇报,观摩教学……积极的辐射带动全校语文教师,在整个集团掀起了读国学经典、做童雅少年的风尚。2015年,我潜心总结数年来的研究成果,精心设计的“小学生阅读过程动态调适的实践研究”被江苏省教科院立项为“十二五”重点自筹课题,经过4年脚踏实地的深入研究,我总结出“静、思、觅、恒”4个调适原则:鼓励学生以古典平静之心阅读,读时要“思通千载,视通万里”,时时闪现思维的火花,读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有方法,有效地利用时间,持续阅读、深入阅读,灵活评价。2019年7月,课题成果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2015年,我作为首席名师组建了工作室,带领全区骨干教师一同学习研修。我將自己多年来的教育历程做了系统梳理,回顾了工作以来培养一届届学生的从教经历,我深刻感受到:缺少阅读,儿童就不可能完成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更不可能实现全面发展!我突然迸发出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这想法激荡着我的内心。对,要把那些美丽的童书、美好的故事作为引信,点燃学生精神世界的灯火!为此,我带领团队系统研究儿童阅读的规律,精心设计儿童阅读存折;我们还将主题阅读、主线阅读和整本书的阅读有机融合,设计阅读课例,承办市区级儿童阅读现场会;我们还发出邀请函,邀请家长作为“绘本妈妈”“故事妈妈”走进课堂,把最好的童书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传递给学生……就这样,阅读的种子通过工作室的骨干教师在更大范围内传播,惠及更多学生、更多家庭。或许因为我在阅读之路上苦心孤诣、孜孜以求,我先后被评为徐州市劳动模范、徐州市模范班主任、徐州市书香个人,3次被评为徐州市云龙区优秀教育工作者。

2018年,经组织推荐,我作为全市唯一的教师代表加入了教育部“国培计划”名师领航工程郑春工作室,在导师郑春的指导下系统阅读,聚焦课例,深度研修。2019年1月,京苏粤浙中小学卓越教师高端研修班面向全省遴选青年教师,经过层层选拔,我又作为江苏省青年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加入了这个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团队,在徐伯钧博士的引领下与高校的著名学者以及来自一线的特级教师、专家零距离对话,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交流,教育政策、理论、技术的专业表达犹如醍醐灌顶。这,又开启我新的阅读旅程!

回顾30多年的求学和教学经历,感受最深的是我陪伴着学生在阅读中成长。每逢节假日,我总收到已经毕业的学生和家长们发来的微信、寄送的贺卡。他们最念念不忘的就是我在他们的小学时代,倾心播下的阅读的种子,并一直受用至今。

一天清晨,我打开一位已进入美国大学深造的学生的来信,信中说道:“感谢黄老师的引领,让我走进了书的海洋,点亮了人生的明灯。您和我们共读、共写、共同学习和生活,使我们师生问拥有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和共同愿景……”我忽然觉得自己就像是在“放牧”,在阅读的原野上“放牧”。懵懂童真时我放牧自己的情感,学生时代里我放牧自己的心灵,教学生涯中我放牧学生的未来。

在阅读的原野上“放牧”,身体是自由的,心灵是舒展的,书是甜的。读书的乐趣与自豪感便潜滋暗长,深植不移,我们就是“书中的王”!

在阅读的原野上“放牧”,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书像巨人般站在他们人生成长的起点,把巨大的身影投射到他们的人生旅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给予着。

在阅读的原野上“放牧”,我钟情于做一个行走在语文教学临界点的“边缘人”,一头连着语文,一头连着自然、社会,连着历史、哲学……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时时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带来生命活力。

猜你喜欢
教学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学生写话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