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韬
刚入秋,天气甚是凉爽。周末,我迫不及待地催爸爸妈妈快点收拾东西,我们要自驾回青街去度假。
从水头到青街,我们走的是南雁至顺溪这条红色旅游专用道,看到边上美丽的风景和一条条崭新的旅游步行道相伴,我的心情无比舒畅,不禁哼起了小曲。这时只听爸爸说:“这几十年变化真是大啊,想当年去读书坐的车不仅摇晃颠簸,而且马路上尘土满天飞……”妈妈也连忙点头。
我听得正入迷,青街到了。爸爸提议,让爷爷给我讲讲他们那个年代关于道路的故事。听爷爷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家乡的人出行只能靠步行,一条蜿蜒曲折的石子小路,连接着乡民的日常生活与劳作。无论刮风还是下雨,若要外出只能靠步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就是那个年代村里道路的真实写照。从青街到水头,翻山越岭、快马加鞭至少也得两三个小时;出远门、走亲戚,拖儿带女更是不方便……听着爷爷的讲述,我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是啊,这样的日子,以前的人们到底是怎样熬过来的呢?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改革开放后,政府开始建设通往水头的公路。自行车、拖拉機、公交车等各种交通工具在不断更新;泥巴路、石子路、柏油路、水泥路,路况在一天天变好。从狭窄弯曲、尘土满天的小道,到宽阔平坦、笔直干净的公路,从“丁零丁零”的自行车打铃声,到“嘀嘀嘀嘀”的汽车鸣笛声,我们的路越走越宽。在“美丽公路”的建设下,过去“出门一脚泥”的情况已经封存在了往昔。妈妈常开玩笑地说,她年少时因生怕弄脏而舍不得穿的白布鞋现在可以天天穿着出门散步了。一条条平坦的农村公路,如同一道道毛细血管,使我家乡这个偏僻沉寂的乡村充满活力和希望。路通了,青街畲族文化踏上“美丽公路”传播出去了;人来了,食客、学者、摄影爱好者把人气和经济引进来了。“美丽公路”撑起了乡民的“小康梦”。
四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可这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家乡人民却走出了一条奋发进取的路,一条蒸蒸日上的路,一条希望之路。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要学好本领,继续沿着这条希望之路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