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一所特殊教育“七有”学校

2019-09-10 07:22彭占平
山西教育·管理 2019年11期
关键词:康复学校发展

彭占平

办好新时代特殊教育,努力让每个特殊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更多的特殊儿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特教工作者的使命。近年来,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办好特殊教育”为根本宗旨,依据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结合实际扎实推进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办“有品位”的学校,就是围绕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从学校的长远规划做起,明确发展方向,勾画发展蓝图,进而在全校教师队伍中形成一种共识。为此,我们科学研判全国特殊教育发展趋势,认真思考,重新谋划学校发展定位,围绕新时代特殊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及大同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今后3—5年学校发展计划,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内学校“3581”发展工程:“3”是指学校适应特殊教育学校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提出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三大发展战略;“5”是指积极构建学校教育教学5大体系,包括德育体系、课堂教学体系、教研教改体系、康复教育体系和送教上门体系;“8”是指今后3到5年重点实施8项重点任务,包括学校管理精细化、课程设置体系化、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校园文化建设品位化、专业设置合理化、设施设备现代化、家校社区共同育人一体化和社会保障体系化;“1”是指学校24小时安全工作无缝隙对接体系。此外,我们围绕办“有品位”的特殊教育学校,突出校园文化建设这个抓手,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育人,引领广大志同道合的教师,努力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奋斗。我们提出了新时期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同仁、同慧、同融”,提出了“生活能自理、生存有技能、生命有价值”的育人目标,“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尊重差异、因类施教、融入社会”的办学理念,其内涵就是大力弘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同美”教育文化,真正实现特殊学生缺陷补偿、潜能开发,提升融入社会能力,为每个孩子开创美好的未来。

在“同美”教育文化的引领下,全体教职员工同心同德、辛勤耕耘、锐意进取,学校办学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受到了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2018年11月,学校受省教育厅指派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特殊教育改革发展专题研讨会,在会上作了经验分享;学校办学经验交流材料在2019年4月召开的山西省教育大会上得以推广;2019年9月,学校被评为大同市“新时代奋斗者·行业先锋单位”。

坚持“有品德”的育人,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除了培养残疾孩子自尊自立自强等精神之外,还要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原则,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强化养成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进而引导全体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在点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好学生。我们结合实际,经过反复研讨,对德育工作进行了大胆创新,构建了“421+”德育模式:“4”即一学年召开四次家长会、一个月举行四次国旗下讲话、一个月举行四次主题班会、一个月举行四次住校生周六日活动竞赛;“2”即一学年举行两次运动会、一学年举行两次文艺活动、一个月举行两次班级对抗赛;“1”即一月一主题、一周一活动;“+”指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12331 38”发展模式,即一声问好、两个轻声、三个整齐、三管住、一弯腰、三做到,针对低年级及智康班学生,要求他们人人掌握八个会。如今,我们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已蔚然成风,时时、处处、事事彰显出文明、温馨的育人氛围,校园已经成为教师们工作的乐园、学习的雅园。

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就是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要求下,抓住关键环节,凸显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我们通过做好学生的“生涯规划”,推进“尊重差异、精准施教”的课堂教学改革,以打造高效课堂为中心,以培养“复合型”教师为抓手,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从而实现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成的教育目标。一是明确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学生“生涯规划”设计。我们根据学生特点,依据其残疾类型、程度的不同,与家长一道帮助每一个学生做好“生涯规划”的设计。学前教育的生涯规划以“回归普校”为主,培智教育的生涯规划以“生活自理”兼顾掌握一定技能为主,聋教育的生涯规划以“升学”为主,盲教育的生涯规划以“生存技能”为主,通过“生涯规划”,让残疾儿童及其家长从小就对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有所了解,并针对其特长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少走弯路,真正抓住人生出彩的机会。二是聚焦课堂教学,构建“双模块”课程。为了给每个残障儿童提供合适的教育,开展有质量的教育教学,我们将康复训练与普通课程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了有机整合,构建了“双模块”课程体系。两大模块是一个螺旋上升、融合交织的整体,充分体现了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的融合。三是抓住关键,做好“1+3”型教师的培养。特殊教育发展日新月异,要想成為一名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教育教学理论,还要具备康复技能、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急和急救知识,我们一直把“1+3”型教师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首先,构建培养机制,明确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其次,强化学习培训,夯实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我们主要推行了“四个一任务驱动”式学习培训模式,即要求所有接受培训的教师在培训期间都要作笔记写体会,回校后要在全校教师大会上作一次培训的专题汇报,上交一篇论文,并上一节全校范围内的汇报课。第三,强化科研立校,全面提升质量。教育科研能力是新时期教师的必备素养,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我们提出了“四个三”的教研模式,即“三坚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过程展示、坚持成果检验;“三落实”:落实学情监测的规范性、落实教研活动的实效性、落实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三随机”:随机抽签决定听课人员、随机产生听评课组成人员、随机抽查教师教案书写情况;“三必看”:教案必看、课件必看、作业必看。我们还以“多措并举开展教学研究扎实管理促进普特融合”为题申报了“十三五”国家级课题。同时,拓展学校教科研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在对小课题研究与指导的同时,逐步加强对心理、医学康复、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等相关领域的学习、研究,教师课题参与率达到90%以上。通过实施以上举措,2019年高考成绩在持续两年增长翻番的基础上,又攀新高峰,21名毕业生(含1名培智学生)有13人被本科院校录取,7人被专科院校录取,本科录取率达到62%,高考升学率达到95.2%。两年来,学校高考本科录取率提高了42个百分点,升学率提高了25个百分点,取得了近60年办学史上的最好成绩。学校有两个省级科研课题获批准立项,共有40多篇论文在省级论文比赛中获奖。

实施“有效果”的康复,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康复手段、缺陷补偿,最终回归主流、融入社会,让学生以独立的人格和平等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从而实现自身价值。我们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构建了一套科学、规范的“348”康复体系:“3”是指三种康复形式(集体课+个训课+家庭康复),“4”指四类康复对象(视障儿童、听障儿童、智障儿童、自闭症儿童),“8”是指八大康复版块(听觉、视觉、语言、认知、情绪行为、生活自理、运动、社会交往)。我们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康复的需求,为学生制定针对性教育计划,形成了“咨询寅建档寅评估寅制定康复目标寅制定针对性训练内容寅训练寅评鉴寅再训练”等一整套个性化服务流程,使康复教育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康复的效果明显提高,近5年已有24名学生顺利回归普校就读。

推进“有前景”的职业教育,成就学生的精彩人生就是教给学生生存的本领和能力,为他们打开一条成才就业的通道,使其成为既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又有一技之长或一专多能的劳动者。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特点,围绕大同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发展模式来开辟职教新途径。一是构建“三化一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三化”即“专业化、区域化、生活化”。专业化是指学校自主研发大同本土旅游景点的职教内容,形成设计寅制作寅装裱的完整体系和链条。地域化是指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更加体现大同地域特色,更加注重成套、成体系的作品展示。生活化是指针对培智班学生,从其身心特点出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实施、评估上,学校都是从学生的现在及未来生活需要出发设定的,设置银行、医院、快餐店等与生活情景紧密相连的模拟场所,为学生适应社会提供更贴切的教学内容。“一制”就是走班制。打破班级顺序,按照“兴趣与自愿相结合、自主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职业课程,实行“选课走班”。二是创新特殊教育职教发展模式,建立了与中国雕塑博物馆“馆校合作”、与已就业学生“师带徒”等培养模式。三是实现了与市星火职业学校之间的融合教育,深度拓展了学校与外界的合作,实现双向互动。从2002年至今已有94名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就业率达到了70%,真正为学生的就业谋生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

打造“有特色”的艺体教育,挖掘学生潜质,拓宽学生发展空间。首先,我们健全艺体教育管理网络,即副校长分管、艺体组具体负责、艺体类教师具体实施,最终落实到学生,形成普及寅提高寅特色三级管理、三个层次的组织管理体系。其次,成立艺体“三队六组”,即舞蹈队、呼啦圈队、武术队,手工组、雕刻组、独轮车组、轮滑组、泥塑组、腰鼓组,每周进行训练,每月开展一个主题展演活动。第三,构建“以赛促教、以学促赛、以赛促训”的教学模式。我们以赛为平台,可以更好地检验教学成果,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前沿性及实用性,有效地改进教学,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现场表现能力。2018年,我们多次组织学生参赛,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5月在全市中学生篮球比赛中,我们学校学生顽强拼搏,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在五四青年节主题才艺比赛中,学校12名聋哑学生表演的舞蹈《舞起幸福鼓》获得二等奖;在“奋进新时代”大同市教育系统教工文艺汇演中,教师自编自创的手语舞《爱的天使》,荣获三等奖;由我们学校创编的舞蹈《飞翔》参加了大同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在70多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特等奖;在山西省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我校首次派出26名运动员参赛,取得2金5银6铜的骄人成绩。

开启“有智慧”的信息化教育,助力学生潜能开发,就是用科技赋能教育,提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让教育信息化惠及残疾学生。我们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2.0行动计划》精神,积极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制定了信息化发展规划,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信息化工作的一系列制度,并创建了信息化平台,链接学校的网站、QQ群、微信公众号等。我们以弥补学生生理缺陷、促進残疾学生潜能开发、实现学生各类功能康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呈现、模拟、放大教学内容,并延伸残疾学生的感知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个别化训练,聚焦聋、盲、培智、自闭症的课堂教学,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康复训练、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延伸至送教上门、家校合作、社区共建的活动中,形成了以康复功能个别化训练为中心,各教学班课堂教学为基础,家庭训练为依托,送教上门和社区合作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信息化育人模式,提升了现代教育技术为残疾学生开发潜能的服务效能,为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2018年8月21—23日举行的山西省首届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中,我们学校作为全省唯一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代表大同市参加了此次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展示活动,得到了教育部相关司局领导、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评价,这也折射出我们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发展与超越同在。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立足于特殊儿童的缺陷补偿、潜能开发和融入社会的能力,继续强化管理,提升队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守住安全底线,进一步巩固育人成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而不懈努力。

(作者系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猜你喜欢
康复学校发展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脑卒中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疗效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学校推介
“十二五”期间3.6万贫困孤独症儿童获得康复补助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