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待,享受当下

2019-09-10 07:22龙芊霓
珠海 2019年9期
关键词:珠海创作生活

龙芊霓

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心里对生活有所期待。心有所待,即便是平常的日子也能过出万般色彩。81岁的陈伯坚依然伏于案前执笔创作,69岁的岳老师仍站在讲台传授知识。两位长者辛劳大半辈子,退休后对生活热情不减,皆找到了各自的期待与快乐。

创作与生命同在

“古代大哲人苏格拉底有言,幸福是不悔之快乐。推其所以言者,先有快乐,才出幸福。然快乐种种,惟有乐之不悔者,方为幸福。快乐与幸福之间并无等号。”2012年2月15日,陈伯坚在《幸福是不悔之快乐》中写下这段文字。

陈伯坚,笔名陈年酒。先后曾任珠海市文化局文艺创作室副主任,《珠海特区报》文艺部主任,《珠海年鉴》副主编、主任编辑;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网特聘编审;广东省第五届人大代表,被珠海市委市政府授予首届“优秀专家拔尖人才”称号。他的小说、散文作品发表刊登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

拜访陈伯坚老人,他给人的第一印象:目光炯炯,一身学者风度,说话铿锵有力,谈至关键问题,他会思考半刻,再清晰地给出答复。回首自己与创作相伴的历程,老人感慨万千。

自陈伯坚幼时起,家中长辈们就注重培养他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在他心中种下一颗文艺的种子。“我曾大胆地将自己的小说寄给茅盾,寄出后心里后悔不已。”寄出那封“胆大包天”的信件后,陈伯坚内心期待又害怕。让他惊喜的是,时任文化部重职的茅盾竟在百忙之中抽空亲自回信,“两周不到的时间,我收到了文化部的红框大信封,拆开仔细研读。通篇最入我心的一句是大师提到‘题材不够尖端’,6字点拨让我一生受用。”看似轻薄的回信,陈伯坚刻骨铭心,备受鼓舞。后来陈伯坚又给老舍寄送过作品,也收到过老舍的回信。老舍对陈伯坚的作品作出“这小说缺少故事”的7字点评。两位文学大家的评语简短而一针见血,鞭策着陈伯坚往后的每一次创作。

上世纪80年代初,陈伯坚曾向《人民文学》投稿,特在篇末致主编语:诚盼惠教,一句知足。不久,他真的收到主编的寄语一句:不拟采用。“真的给我回信了,哈哈。”陈伯坚笑谈这段往事,他收到回信后将这句话存放在案头。两年后,陈伯坚的作品《母亲张大汉》登上《人民文学》。

“写作是一份败而不伤的事业,失败不会影响到我的心态,反而会让我在挫折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成长。”老人对写作往事满是感悟。“在报社工作时,每天晚上10点睡觉,早上4点起床写作,写2小时再去上班,每天如此。”在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下,付出也得到不少专业的肯定与收获。“鄙人有幸,成为珠海第一位国家一级作家,珠海第一位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个人文集的作家。1987年在《人民日报》刊发散文《边城纪事》,是该报第一次用文学语言说珠海。接着《人民日报》又以整版篇幅发表拙作报告文学《瑰丽的热土》,向世界介绍横琴。”

1996年,陈伯坚退休。对写作热情不减的他勤耕不辍,依旧奋斗在写作一线,创作大量文学作品。至今,陈伯坚已相继创作2部中长篇小说,100余篇中短篇小说,200余篇散文,300余首诗词曲等文学作品,又分类集结成册出版“陈伯坚文集”系列书籍。

怀揣初心,至诚至真

“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让我花费精力。我不会浪费我的每一天生活。让我的脑、手、嘴、腿协调行动,完成我对自己的要求。”陈伯坚老人家客厅的小茶几上整齐码放着几十本日记。有些日记本明显年份已久,封面破损,纸张发黄,但依然干净整洁。“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就有了写日记的习惯,日日记录,现在才有这么多本。”老人抽出一本日记展示,里面清楚地记录着当天的时间、天气、温度等信息,日记的内容不多,有时候只是简单的一两句感悟,这些生活里的小事都成了他写作时的灵感。

写作之余,陈伯坚不时会出门走走。“腿脚好的时候,每天都去石景山爬山。在外要多用眼睛观察,石景山公园入门不远处有一处叫做‘石福姑’的大石,就是我去公园爬山时发现的。”老人开心地说起散步时寻到的乐趣。石福姑是一块自然生成的大石,形态像是一位面朝澳门方向的端庄女子,陈伯坚惊叹于自然造物的神奇,灵感大发,为此创作出《石福姑与珠海渔女》的神话传说。这段故事被公园采用,刻于石福姑大石附近供游客欣賞。“现在膝盖不行,不能再日日爬山,但我还是会坚持每天下楼围绕小区走上几圈,让自己腿脚活动活动。”

除却每天坚持一定运动量,不时还有人邀请陈伯坚举办文学知识讲座,“我现在行动不如以前便利,出去讲课需要有人来接送。但只要我嘴还能动,我非常愿意和年轻人多谈谈文学创作上的故事,这也是我的一份社会责任。”近几年,老人分别在阳江、茂名、高州等市授课,“在《阳江日报》给编辑们讲课时,有细心的听众记录我从头到尾讲了70多首古诗词。”陈伯坚说自己讲课从来无需讲稿,经常一讲就是2个多小时,这与他自小喜欢读书有关。“读书,是我每天都要做的事。光看不行,要边看边思考,做读书笔记,一些好的文段我还会背诵。”日积月累的文学知识,都成为了他日常创作与讲学时信手拈来的最好素材。

陈伯坚还一直心系语文教育,以个人名义捐资奖学,设立“陈伯坚语文榜样奖”,每年拿出1万元奖金用于鼓励语文教学成绩优异的老师。他表示,以绵薄之力鼓励后辈,是寄希望于未来,也是让更多人关注语文学习。

现在的陈伯坚每天过得快乐又充实,“退休时我就开始创作一部名为《躁动人生》的小说,当时没有想到我会写这么久,小说其实已经写完,但想到茅盾、老舍两位大师当年给我的评语,我总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够完善,还在不断改稿。”于陈伯坚而言,写作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他说:“当下是最好的时代,国逢盛世,民族强盛。年轻人有施展才华的空间,老年人也能过上好日子,社会责任心与生命同在,晚年一样能怀揣家国情怀,梦想成真。”

行随心动,享受当下

8月的珠海炎热难安,岳老师正忙着给家中添置一台新空调。“学生们放暑假了,我本来已经回北方避暑。但计划最近去英国旅游,要在广州领事馆签证,就顺道回珠海把空调给装上。”

岳老师今年69岁,原是北方一所高校的教授。退休后,岳老师又被珠海的学校返聘,再次回到校园。“教书这么多年,我喜欢这份职业,也不希望自己完全就闲了下来。”岳老师说,自己主要教授西方文化史,这门学科需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与文学知识积累,能再次回到讲台既能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孩子们,她也很乐意,“学校里四处都是年轻人,他们气场旺盛,和他们相处,我的心态也年轻很多。”和原来不同的是,现在岳老师将自己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得很少。“去年,我的课程还是一学期2个学分,今年改成1个学分。上半学期我的课程就结束了。这样安排时间宽裕,我有更多时间外出旅游。”

岳老师的先生也是一位高校教授,夫妻二人皆是再次回归讲台的老学者。此次岳老师英国之行的线路制定、手续办理等前期准备工作,大多都是先生帮忙安排。“他以前去过英国,但是嫌去英国坐飞机时间太长,耳朵不舒服。不过他强烈推荐我要去一次,所以这次我自己去。”岳老师夫妻两人每年至少出门旅行一次,或是国内,或是国外,几乎将欧洲游遍。“我们在国外旅行,什么APP都会用上。在欧洲时带个翻译宝,各种地图软件我们都会用。”教师职业出身的两人出门旅行大多边玩边学,再将旅行途中所学知识带回校园,传递给学生。

“如果不是特别提及我的年龄,我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是个老年人。”岳老师笑道,老两口出门时有年轻人礼让,岳老师反倒觉得不好意思,“我们都不用让座,有时候在公车上年轻人给我先生让座,我先生都是直接拒绝。现在年轻人也不容易,我们身体健康,没必要给我们让座。”为了避免让座的尴尬,夫妻二人会尽量避开上下班高峰期出门。“要是去超市买的东西多了,我们都直接打车回。”

岳老师夫妻二人将每天的生活安排得极有条理。学校有课时,早上6点钟便起身,岳老师还会先在床上做一套伸展运动,再去准备两人的早餐。两人的吃食也极为简单,大多以蒸、煮杂粮为主,极少在家中炒菜。“简单健康。”岳老师笑言,身体健康最重要。用过早餐后,岳老師便在家中备课,“我一般会去网易看一些各大高校的公开课视频,里面有些老师讲得是真不错,真正在做学问。”先生则散步到办公室备课,两人各有空间,互不干扰。

时光在校园里的蝉鸣鸟叫声中缓缓流逝,岳老师夫妻二人皆在这里找到了他们的生活价值与快乐。“在从前,一天的生活和工作都安排得匆忙紧凑,现在我晃悠晃悠地将原来一天的事分成了几天做,每天也会感觉自己很忙。”岳老师说,放慢生活节奏后,自己能更好地享受生活的每一段时光,也能发现更多原来忽略的风景。“与其浪费光阴,不若好好享受生活。”岳老师的言语中满是豁达与潇洒。

一千位老者,有一千种活法,但每个人终其一生,追求的不过是一个舒适的生活状态。什么才是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或许对陈伯坚和岳老师而言,最好的生活状态无非是:有事做,有所期待,对生活保持热情和希望,让生命中充满向上的力量,这就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猜你喜欢
珠海创作生活
Jazz
珠海 革命风云
编读往来
珠海之旅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