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海
对于子贡(端木赐),读过《论语》的人想必不会陌生。他是孔子门下最有名的弟子之一,能言善辩且办事通达;虽然孔子没有将他评为“君子”,但也认为他是“瑚琏”这样的“国之重器”。也许,他未必如颜回那样“贤德”,也未必如曾参一般对后世儒学产生巨大影响,但他的“全能”,却是孔子门人中十分罕见的。他善于雄辩,常年出入鲁卫两国上层,而且还是当时著名的大商人。在经过孔子长期言传身教后,子贡更是将儒学与政治、经商融会贯通,成为了千百年来儒商的始祖。
子贡经商,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予”。他十分善于把握时机,总能做到将商品低价买进后又高价卖出。比如,吴王夫差北上争夺霸权,为了御寒,吴王强征大量丝绵,这使得丝绵的价格迅速攀升。他抓住這一机会,迅速收购大量丝绵,运到吴国进行贩卖,从而获得了一大笔资产。再比如,他抓住各国权贵爱好佩戴珠宝的特点,大量制造贵重配饰,在各国之间进行销售,又赚得盆满钵满。在几次成功的经营之后,子贡已经成为“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到之处“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甚至越王勾践还曾“除道郊迎,身御至舍”的大商人。
但作为孔子的重要弟子,子贡的志向,绝不仅仅是赚取利润那么简单。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各国间宣传儒学,使儒学成为当时的“显学”,为后来儒学与其他学说“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
子贡十分注意将儒学融会贯通于自己的经商活动中。他注重平衡“义”与“利”的关系,注重“信”在经商活动中的作用,更注重将获得的利润回报于社会,贯彻他作为一个儒家学者的人生目标。《吕氏春秋》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情,子贡曾经在经商时赎回一批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在回国后,他又拒绝了政府给他的奖励。
像这样乐善好施、注重社会责任的事迹还有很多。他的这些行为,客观上也有利于凝聚人心,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正因为如此,他得到许多国家的敬重,而他也能借此机会推广儒学,为儒家的发扬光大做出贡献。而后世的商人,更是将子贡奉为儒商的鼻祖,将他平衡“义”与“利”的原则不断贯彻下去。
如今,在经历了多种思想的洗礼后,“儒学”再一次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子贡确立的儒商原则,也再一次被人们重新发掘出来。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无法更深入地了解子贡的经商事迹;但是,我们却可以从《论语》中,寻找到子贡儒商思想的蛛丝马迹。那么,如何从《论语》这部孔门众人的言行集录中,寻找到能够助力现代商业的道理呢?相信这本《论语中的企业管理之道》能够帮你找到答案。
本书主要分析了如何将《论语》智慧同经营哲学融会贯通,如何将经营哲学灵活运用于企业的经营中,可以说是一部《论语》治企业。书中不止论述了经营者的修身养性,而且还论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伦理、挑战、实力主义等话题,分别从企业使命、学习力、自省力、领导力、洞察力、执行力、沟通力等方面来具体深入。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后,可以从古代先贤的论著中把握儒商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