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教育事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近些年来,我国各个学科教师纷纷开始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也不例外。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我首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释,并描述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希望能给相关教学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由于时代的发展,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广泛,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因此,仅仅掌握知识的人才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能力也同样重要。所以,我国教育事业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这一要求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 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已越来越深入人心。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具备的各种各样的能力和优秀品质,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快速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各方面技能、能力、素质的发展和良好品德素质的形成,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够具有出色的竞争力。不仅如此,在小学数学中渗透核心素养,还可以促进教师德育工作的开展。在传统教学中,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主流,因此学生的德育被忽视甚至搁置,然而核心素养的渗透可以让教师全面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品德素质和能力的形成,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特点
(一) 具体化
具体化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特点之一。主要指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所以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只有在清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够教授学生数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能够为教师提供教学依据,使教师能够将小学数学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因此,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实际上非常具体化。
(二)全面性
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必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方面和环节。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与课堂体系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之前,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活动。
(三)操作性
操作性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特点之一,即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创建数学思维,将学习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结合:对同类型的知识能够举一反三;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能够做到多留心,有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意识。
三、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小学生年龄尚小,十分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牢记关爱学生这一原则。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兴趣,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措施。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门充满挑战、需要探索的學科,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科的这一特点,利用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全面开展教学活动。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首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为学生带来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即学生对同一种类型的知识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后进行内化和总结,从而形成一种思维模式,当下次再遇到同类型的问题时,学生会感到似曾相识,并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不仅如此,教师可以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多多鼓励学生尝试一道题的多种解题方法,在不断尝试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会得到锻炼。发散性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提升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习惯,要从小学开始。虽然小学生年龄尚幼,但实际上,教师只要稍加引导,他们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他们布置一些思考性问题,让他们自主思考和讨论,如果学生没有思路,教师可以适当给予引导,让学生经过仔细思考之后进行总结。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而自己应作为一名适时的引导者,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充分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四、结语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整体上看,培养核心素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内在修养水平以及文化水平,这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目的。而教育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的进程当中充分渗透核心素养思想观念,能够让学生们在接受教学的进程当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能力水平,锻炼自身合作精神以及创新精神,在核心素养培育环境下充分认识到终身学习必要性,同时真正地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水平。
(责编 孟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