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实现“善”

2019-09-10 07:22蔡惠芹
家长 2019年1期
关键词:帮帮我残疾人品德

蔡惠芹

随着课改的深化,小学品德课程提出要“提升学生的生活”,即强调德育课程要帮助学生实现整体生活的“善”,具体就是要促进学生的生活不断充盈、德性不断发展,使他们变得越来越有爱心、同情心、责任感。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注入了“崇尚公平与公正”“爱国爱家,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有荣辱感与知耻心;懂得感恩;讲究诚信”等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借助情境资源,增强小主人翁意识

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授课方式趣味化,让学生从创设的情境入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在思维、情感上真正参与学习、探究活动的经过和结果,以提高道德认识水平。

在教授《说不完的家乡故事》(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时,教师播放视频《广州亚运宣传片》,让学生细心观赏,激昂澎湃的乐曲、古老熟悉的街巷、热情好客的广州人一下子就把学生们的感情调动了起来。在情感的铺垫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被激发了,教师顺势让学生担当广州小主人的角色,请他们为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外游客、运动员介绍广州,说说家乡的故事:“宣传广州,当然要从广州的历史说起,让我们介绍一下吧!如《赵佗建南越国》《五羊传说》。”在历史故事的引领下,学生体会到了广州的历史悠久,激发了学生探索广州的热情。几位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完毕后,一名学生打开了另一个话题:“俗话说,穿在杭州,吃在广州。广州人最讲究吃,要求色香味俱全。”他一边交流自己曾经遇到的趣事,一边把准备好的美食发给同学们品尝,使大家能亲身体会到广州美食的魅力。说到吃,孩子们的脸上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满足的笑容。最后,生生互動环节把课堂带入了高潮,粤语竞猜游戏、学唱粤剧、模拟龙舟竞渡等等一系列独特的岭南文化、浓厚的本土气息让学生对广州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让学生当小主人这个情境由始至终贯穿课堂,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提升了热爱家乡的情感,更增强了做小主人的意识。

二、借助信息资源,让学生懂得感恩,提升责任感

课改中,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能力之一,写进了国家有关文件之中,让人们意识到了这种能力的重要价值,也说明它在学生能力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品德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要上好一节品德课,教师和学生都会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我在听课中发现,教学《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一文时,准备工作体现得尤为突出。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收集好大量有关不同职业人群的图片和资料,这一预习任务为完成以下环节做了铺垫。

课堂上,当教师提出小组交流并合作完成填写《职业调查表》的要求后,学生们能迅速投入其中。

为了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职业的特性,教师设计了接龙游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我是一名校园保安,我保证了师生们在校的生命安全,可我的孩子要学知识,谁来帮我。

生1:我是人民教师,我来帮助你,可我家里的水龙头坏了,谁来帮帮我。

生2:我是水管工,我来帮助你,可我的鞋坏了,谁来帮帮我。

生3:我是鞋匠,我来帮助你,可我的工具箱被偷了,谁来帮帮我。

生4:我是警察,我来帮助你,可我生病了,谁来帮帮我。

生5:我是医生,我来帮助你,可我的孩子要到学校上学,没人送,谁来帮帮我。

生6:我是司机,我来帮助你,可我的汽车有点小毛病,抛锚了,谁来帮帮我。

生7:我是汽车修理工,我来帮助你,可我工作累了,想喝水,谁来帮帮我。

生8:我是送水师傅,我来帮助你,可我送水送累了,肚子饿了,谁来帮帮我。

生9:我是餐厅服务员,我来帮助你,可我放假在家很无聊,谁来帮帮我。

生10:我是演员,我来帮助你,可我想增广见闻,到外地看看,谁来帮帮我。

生11:我是导游,我来帮助你。

教师小结:在这个游戏中,我们要知道,在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依赖、相互服务,这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新时代的学生在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取得的成绩早已超越了教师们的预期目标,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了解,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中懂得了感恩,学会了及时反馈,责任心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养成。

三、借助实践资源,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小学品德课程提出学生“要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增加了“动手”的要求。低年级儿童动手能力的发展是其创造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儿童在“动手”方面一直比较欠缺,增加了“动手”要求,更有针对性。英国作家斯迈尔斯说过:“实用的知识,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学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实践出真知,人类的知识、技能归根结底都来自实践,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够探究出有用的、正确的知识、技能,并在实际运用中丰富和发展。在学习《春天的盛会》(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时,教师注意联系低年级儿童的心智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多种丰富的实践活动形式。如:开课之初,教师用儿歌引入:“在阳光明媚的一天,大家结伴来到公园游玩,看见周围花团锦簇,老师忍不住想唱《春天在哪里》,谁愿意和我一起唱?”又如,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问:“春天这么美,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把它留下来呢?”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会画一幅春天的画。”“我会用照相机拍下春天美丽的照片。”“我会在春天里种一棵树。”在教师层层深入的不断引领下,课堂逐渐进入了高潮:“春姑娘准备举办一场盛大的舞会,请大家自己设计一个节目或制作一份礼物。”孩子们热情高涨,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在艺术课、语文课等学科中学到的许多关于春天的知识统统展示出来,全情投入,用唱歌、跳舞、吟诵古诗、读儿歌、树叶画等喜欢的形式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教师创设这一系列实践活动的目的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探究的舞台,还及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及合作意识,能让孩子们既动手又动脑。

四、借助合作资源,优势互补促情感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将已有知识、思想、情感“互通”“智慧共享”的行为,也是教师尊重、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已有成功中体验到快乐的一种方式。在课外课内利用合作,可以优势互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培养团队精神。

五、借助拓展资源,内化道德做有爱的人

随着自身参与的实践活动的展开,学生的体验广度将逐步拓展,体验程度将逐步加深,到达一定阶段便出现一种飞跃状态,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或价值观的提升。《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目的在于期望他们将体验提升为感悟,最终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在《走进残疾人》(《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一课中,教师提道:“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残疾人和生活有困难的人群也有直观的认识和感受,但大部分学生没有近距离地接触和认识这一弱势群体,没有形成强烈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加上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善良的本性,富有爱心和同情心,但往往又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关心爱护弱势群体的意识。”正因如此,教师设计课程时,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把“走近残疾人”作为切入点,非常重视让学生体验、感悟残疾人的社会生活,获得亲身体验,从而理解、尊重残疾人,树立关注残疾人的意识,培养关爱残疾人的情感这一教学重点,并通过观察生活、收集资料、模拟体验、观看视频、讨论交流、表达关爱等活动为抓手,逐步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残疾人,体会他们的不便与困难、不幸与烦恼,感受他们的顽强的性格和抗争精神,进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对残疾人的同情、理解、尊敬和关爱,并化为实际言行。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学,社会即学校。”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就是一个多彩的大课堂,教师应为儿童架起生活与课堂的桥梁,使生活的大课堂与学校的小课堂互补,学生学得活、悟得深,才能学会做真正的人。在教师的努力下,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枯燥的品德教学变得生动多彩,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会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主感悟,并不断内化升华,最终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责编 张 欣)

猜你喜欢
帮帮我残疾人品德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自作自受的小树
我骄傲
高出的部分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上帝!帮帮我吧!我需要力量!
娜子姐姐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