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从雁栖湖边到西子湖畔,从世界经济论坛到日内瓦万国宫……习近平主席利用多个国际场合深刻阐述“一带一路”,让世界对这一造福众多国家人民的世纪工程有了更多理解和认同,让“一带一路”建设的方向愈加明晰。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
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造福世界,造福人民!”
“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解读:2018年8月27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用“工笔画”这一生动的比喻,瞩望“一带一路”的未来。这也意味着共建“一带一路”将在过去5年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地生根、走深走实。
5年来,务实行动让重大项目在沿线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中巴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等建设顺利推进;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开工建设;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成为“一带一路”产业合作的典范;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建设运行顺利;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12000列,到达欧洲15个国家49个城市。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小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
解读:2018年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在海南省博鳌镇拉开帷幕,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
“一带一路”不搞小圈子,朋友圈越来越大。这一年,拉美国家、非洲国家、太平洋岛国等纷纷“入群”,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超过60个,遍布亚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已累计同122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70份政府间合作文件。
“面对时代命题,中国愿同国际合作伙伴共建‘一带一路’。我们要通过这个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解读:2018年9月3日,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携手共命运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
参与“一带一路”的许多国家,仍然面临着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等问题,合作项目也存在着潜在的生态风险。打造“绿色丝绸之路”,是出于深刻的发展考量作出的科学选择,是保证世界文明延续的需要。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重点,也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基础设施建设要消耗大量资源,如钢铁、水泥、石料、木材等。而基础设施的周期性又非常长,“一带一路”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决定沿线国家未来几十年的能源消耗、资源利用与废物排放。因此,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必然选择。
“‘一带—路’建设是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解读:2018年5月15日,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到,“‘一带一路’建设是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6月7日,习近平在北京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举行会谈时,再次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一带一路”倡议植根于历史,但面向未来: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一带一路”建设继承了古丝路精神,其初衷和最高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丝路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沿着古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实现了对话与交融。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把沿线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合作共赢、共同發展,让各国人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这既是对丝路精神的传承,也是中国倡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