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莹
一个地方,要对一个事物情有独钟,那首要条件必然在于:这个事物在当地历史悠久,并且牢牢掌握了人心。大葱对山东人,就是这样的。
01
其实,大葱的原产地并不在山东。战国时期齐国名著《管子》中的记载:“桓公五年,北伐山戎,得冬葱与戎椒,布之天下”。意思是,齐桓公五年,大致相当于公元前681年,齐国征讨山戎时得到了大葱。
那么,山东人与大葱的友谊如何进入蜜月期的呢?在地大物博的华夏,山东人为何偏偏和大葱一拍即合呢?
在这三千年里的大部分时间内,物资都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丰富。地大物博这个概念,在中国,可能只适用于江南,其他地方直到北魏时期,也就是《齐民要术》成书时,人们可食用的蔬菜也不过几十余种。
在这一眼可见的食材中,大葱凭借着它极强的生命力和繁殖力,迅速让齐国人(今山东人)以及非齐国人为它疯狂。
02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称大葱为“菜伯”“和事佬”“鹿胎”等。其中的“和事佬”一称,指的是“中国菜的烹调之事,无论生食熟食,虽用量不多,但有其味则特佳。”
张起钧在《烹调原理》里提到山东菜:“大方高贵而不小家气,堂堂正正而不走偏锋,它是普遍的水准高,而不是以一两样或偏颇之味来号召,这可以说是中国菜的典型了”。这不走偏锋的鲁菜,最少不了的就是葱了,尤其烹饪海鲜时,大葱有特殊辛辣味,可解腥调味,以浓郁的葱香遮盖杂味。
我们拿经典的鲁菜“葱烧海参”来看看。原料是100克的海参和200克的葱,再加25克葱油。据说山东刺参最适合烧、扒等烹调技法,但由于海参没有显著的滋味,所以得与葱牵牵手,突出浓郁口感。
葱烧海参?不是海参面上洒点葱花花吗?
当然不是!山东人喜欢的是大葱不是小葱。这两者啥区别?
《齐民要术》记载,葱有冬春二种,有胡葱、木葱、山葱。二月别小葱,六月别大葱,夏葱曰“小”,冬葱曰“大”。
老舍先生对此进行过绝妙比喻:山东大葱像运动员不能看脸,要看腿,大葱起码三尺来长;而小葱呢,是用葱尖比美人手指的。
当然没有那么夸张。但是和人差不多高的大葱也并不是用来调皮的。
03
在今天,山东依然是产葱大省,毕竟山东所处的北温带,正是葱属植物最适宜生长的地带。在全国主要大葱种植省份中,辽宁省、山东省、河北省是大葱亩产量最高的省份,而在种植面积方面,粮食大省河南是种植大葱面积最多的省份,緊接着就是山东省和河北省。
地理位置造成了山东对葱的偏爱。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无霜期短,时鲜蔬菜品种与数量都远不如南方丰盛,尤其到了冬天,可供食用的蔬菜种类更少,生命力顽强的大葱自然脱颖而出。
此外,北方天气干燥,易出汗,人常会感觉“口无味,体无力”,因此菜肴多味浓且咸。重口味的饮食习惯下,大葱成为了必备品。
而且,喜欢喝酒的山东人在酒后来上一盘大葱蘸酱,“大葱蘸酱,越吃越壮”,既清口又解酒,何乐而不为呢?
摘自《世界华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