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玲
《世说新语》是一本怎样的书?它是一部非常有趣的小品文,记录了魏晋时期一批很酷的人,还有他们干的那些很酷的事。能被写进《世说新语》的人,那可都是大名鼎鼎,例如王羲之、孔融、曹丕,相信大家对这些名字一定不会陌生。魏晋时期可不像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家衣食无忧的太平盛世,那时候,国家分崩离析,战乱连连,但就在这样一个乱世,他们却活出了最美的姿态。后人称他们的生活状态为“魏晋风流”,而且,还毫不吝啬地将许多美好的词语送给了他们,比如旷达、不羁、深情、玄远、幽默等等。
《世说新语》中有一则关于王徽之的故事。这个王徽之正是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个孩子。一天夜晚,大雪茫茫,王徽之正一边欣赏雪景,一边品尝美酒。忽然,他想起了自己的一个老朋友,于是,雪也不看了,酒也不喝了,连夜驾船,一路朝朋友家驰去。黎明时分,他终于到了朋友家。你以为他一定会敲开朋友家的房门,给朋友一个惊喜吧。那你可就猜错了。王徽之刚到门口,便潇洒地转身,登上船,原路返回了。大家都觉得他这么干简直是莫名其妙,他却说:“我是乘兴去的,兴尽了便回去,何必一定要见到那位朋友呢?”
仔细想想,他这么做还是蛮有深意的,就好比我们做一件事情,保持最初的本心,过程认认真真,就不要太在乎结果,也不用在乎他人的看法,自我心灵的成长和体验是最重要的。看来我们平时为一次考试的分数,为一个竞赛的名次而哭鼻子,失去信心,真是没什么必要了。学习王徽之的洒脱自在,任性自由,还是很有必要的,也许这样我们就会更自信一些。
《世说新语》中的那些人不仅潇洒任性,追求精神的自由,而且,在面對逆境甚至危险时也能淡定自若。谢安大家都很熟悉吧,他是东晋宰相,和王羲之是铁哥们。谢安会书法,玩音乐,性情温和,完全没有我们印象中贵族公子哥的飞扬跋扈。有一天,他与一群朋友泛舟大海,忽然风浪大作,众人十分惊恐,再看看谢安,神情自若,还自在地吹着口哨。船夫一看宰相大人都这么淡定,想自己作为一介草民还怕啥?于是踏踏实实地继续驾船向前。后来,风浪越来越大,大家都坐不住了,谢安才慢慢地说:“那我们回去吧。”看看这淡定自若、从容不迫的气度,如果不是因为他镇定自若,大家一定会在船上乱作一团,那可要出大事了。这就是谢安,走到哪里都是大家的定心丸。
还是谢安。有一天,谢安正和人下棋,突然收到了前线送回的战报。谢安看罢沉默不语,接着下棋。过了一会儿,陪他下棋的人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谢安信里说了啥。谢安淡淡地答:“小儿辈大破贼。”意思是说小伙子们打败了敌人。谢安说这句话的时候,“意色举止,不异于常”,就是说神情行为和平常一样,没有因为前线传来的捷报而欢呼雀跃,得意忘形。看来谢安不仅面对危险坦然自若,临危不惧,面对喜事也波澜不惊。真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呀。
谢安这种波澜不惊、从容不迫的风度是魏晋时期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失败时表现出沮丧、自暴自弃;取得一点儿成绩和进步时,就得意忘形,骄傲自大。好好学习这种人格美,也许生活的美好就孕育其中呢。
《世说新语》中的名士们不仅洒脱旷达,具有从容不迫的雅量之美,而且在言谈对答中也表现出一种语言美。
孔融,也就是那位让梨的好同志,他不仅德行很高,而且嘴皮子特别厉害。十岁的时候,孔融跟着父亲来到洛阳,想去拜访李元礼。李元礼当时担任司隶校尉,也就是监察百官的高级官员。要想拜访他,必须才智出众、品性端正,看门的人才会通报。还是个孩子的孔融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李家,自称是李元礼的亲戚。看门人当然不敢怠慢,连忙让他进屋。李元礼傻眼了,因为他根本不记得自己还有这么个小亲戚。谁知孔融淡定地说道:“从前呀,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曾是师友关系,说明我和你就算世交了。”孔融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的典故搬出来,说孔李两家在春秋时代就有师友关系,自然我们就是亲戚了,既有一定道理,也巧妙地拍了李元礼的马屁,说他是老子李耳的后人,把李元礼乐得合不拢嘴。正巧这时太中大夫陈韪来了,他听说了孔融的言语,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说孔融小时候挺聪明,长大了未必就优秀。陈韪这样说就不对了,对一个表现不错的孩子应该肯定和赞扬一下呀,陈老先生不夸奖,反而打击否定。不过孔融也不是吃素的,他不慌不忙地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意思是说看陈先生今天这样,想必小时候肯定很聪明了。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呀!最终搞得陈韪十分为难,不知所措。
孔融的“言”美在哪呢?在于他的聪慧机智,还是个孩子,面对大人的提问就敢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展现了自己扎实的文化知识功底。而发现别人对自己的轻蔑,孔融也没有选择被动接受,转而用巧妙的反讽,维护了自己的脸面,还顺带踩了污蔑者一脚。体现了语言的机辩艺术。
再说一个关于孩子与大人斗嘴的故事。一个叫陈太丘的人与朋友约好中午一同出门,可是过了中午,那个朋友还没有到,陈老先生就先走了。后来那个朋友来了,陈老先生的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玩耍。那朋友就问他:“你爸爸在家吗?”孩子回答说:“等你很长时间,你不来,已离开了。”那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陈元方对答道:“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就是说:“您和我爸爸约定的是正午,正午您不到,则是没有信用;当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没有礼貌。”友人惭愧,走下车来拉他,以示亲近,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陈元方小朋友言辞之美是什么?七岁的孩子在面对他人的无礼,以及对自己父亲的不尊重,没有胆怯、沉默,更没有说脏话、粗话,高嗓门地吵闹,而是敢于不卑不亢为自己的父亲辩护,以信、礼为旗帜,说得入情入理,让大人汗颜。这就是语言表达的另一种美——以理服人。
《世说新语》“言语篇”还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是谢安与家族中孩子们一起聚会,讨论作诗的道理。此时正好天空下起了大雪,谢安不禁为雪景所动,就问孩子们:“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呀?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有点儿像空中撒盐吧)。”侄女谢道韫却说:“未若柳絮应风起(不如说像漫天风舞的柳絮)。”谢安听后呵呵大笑。一次简单的家庭聚会,两个孩子对同一个问题做了不同的回答。哪个更妙?显然是后者。
谢道韫言辞之美体现在哪里?她没有附和哥哥的答案,而是表达了她对雪的独特观察和感受,而且说得更生动形象。后来,“咏絮才”就成了才女的代名词了。才女谢道韫的言辞之美,是不是让我们明白,美的言辞不是人云亦云,不能像点头木鸡、邯郸学步一样,人家说什么自己跟着学什么,是自己对事物的独到观察,是自己思考的总结。
关于言辞表达的魅力,在《世说新语》中比比皆是,古人用或机警、或幽默、或睿智、或凛然正气、或洒脱不羁的言辞,表达了对生活的热情,对社会的认识。高超美妙的语言不仅仅与他们的天赋相连,也与他们的知识功底密不可分呀。比如孔融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博览群书,长大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知道了这一点,孔融的精妙言语,也就不足为奇了。显然得体“言语”的养成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学习,努力培养出来的。这就是我们最后要说的一种美——好学乐学的求知状态。
《世说新语》“文学”篇说谢安年少时请老师讲解一篇文章,老师把讲解的内容写成文字给他。因为年轻,谢安不能完全明白,又不断向老师追问探究。还讲到了一个叫卫玠的美男子,不仅容貌俊美,风采极佳,受众人仰慕,而且从小好学,有一次问自己未来的丈人乐广“梦”是什么。乐广老先生说梦是“心由所想”,卫玠还是不满意,反复思考梦形成的因由,以至于生病。乐广知道后,又专门到他家分析解说后,卫玠才病情好转。无论是谢安还是卫玠,他们小时候都表现出探究事物、追求知识的热忱。
不仅是小孩子对知识事理表现出分外的热爱,大人们更是如此。說是一个叫孙安国的人前往殷浩的住所一起谈论玄理,反复辩难,两人不分胜负。仆人送来的食物冷了热,热了又冷,连续好几次。更好笑的是,两人在辩难的时候,因为用力挥动彼此的麈尾(就是辩论时用的类似于佛尘的道具,据说是用鹿尾毛制成),结果麈尾落在饭菜上厚厚的一层,最终两个人直到晚上也没有想起吃饭,真是顶级的废寝忘食呀。
像这些热爱学问、追求知识的故事,在《世说新语》中不胜枚举。整个时代推崇有学问的人,喜好学习和钻研,好学、乐学蔚然成风,这也是魏晋名士们的一种美好的生活姿态。
聊到这里,亲爱的小读者们是不是发现,魏晋名士们在那样的一个乱世,却能保持一颗从容旷达的心;用充满魅力的语言表达着对生活的认识和见解;乐学、好学,充满着对外界事理的追求和探索。今天正在成长的你们,也会面对许多事情,如爸爸妈妈的关爱与唠叨,老师的赞美与批评,朋友的信任与误解,成绩的上升与下降等等。你们不妨把古人当一面镜子,学习借鉴一下:试着从容不迫地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学着充满智慧地言说生活的千姿百态,保持着乐学好学的人生兴趣。也许有一天,在长大的路上你们就找到了属于自己最美的人生姿态了。祝福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