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铁力
这是属于上世纪80年代人的一种特殊记忆:
1986年,年仅27岁的刘焱华被安排到重庆能源逢春煤矿上班,成为矿上供应科的一名普通工人。
周一至周五,刘焱华都住在矿上,只有到周六下午下班后才能回家。由于煤矿离家比较远,要先从矿上坐车到打通镇,然后再辗转从赶水镇乘车才能到家。当时一个月只有30多元工资的他,舍不得花钱去坐车。
于是,每到周六下班后,人们常能见到刘焱华穿着一双绿色的解放鞋沿著铁路边急速前行。刘焱华要沿着煤矿23公里的铁路步行至赶水镇,然后从赶水镇火车站上公路,再步行约20公里回到家中。走上这么一趟,刘焱华至少要花上7个多小时。
每次回到家,通常已经是深夜11点多。第二天一大早,没怎么休息的他就起床干农活、照顾孩子,当天晚上八九点又从家里出发赶往煤矿,凌晨3点多到单位。
23公里铁路加上20公里公路,这是刘焱华每周从矿上走回家的单程路程。来回就是86公里。每月回家4次,一年算下来,就是4128公里。
这4128公里的路,刘焱华一走就是20多年。直到2011年4月,刘焱华将妻子接到矿上,才结束了这样的暴走生活。
刘焱华如此坚持20余年,只为每周和家人团聚21小时,因为那里有太多牵挂。
(摘自《家庭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