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晔
1989年,四件精美绝伦的翡翠巨作在北京问世,经权威专家团队评审,被定为“四大国宝”。这“四大国宝”的原料,是国库里秘藏的一块巨型翡翠……
寻找宝玉“卅二万种”
1980年,北京市人大开会,已63岁的玉雕大师王树森代表念叨起传说中的翡翠大料“卅二万种”,希望在有生之年找到。
王树森之所以对那块叫“卅二万种”的美玉日思夜想,原來大有渊源。14岁那年,他曾在一个作坊看见一块成色和质地都很罕见的大料,但干活的工匠说,这只是从一块大料上切下来的小边角,据工匠说,那大料上还标有“卅二万种”几个字。
1955年的某天夜里,一位不相识的人拐弯抹角托关系找到王树森,请他去鉴定一块玉石。在北京东单北大街遂安伯胡同的一个小院里,他见到一块200多公斤的高翠原石,种水(用以评价和衡量翡翠品质和价值的行话)均属上乘。王树森第一反应是: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卅二万种”?但是,他没有发现有“卅二万种”的标记,对方没有透露来源,王树森也不便再问。
此后,寻找“卅二万种”甚至成了王树森的一块心病。1980年的一天,北京玉器厂来了一位50岁开外干部装束的客人。王树森一眼认出他正是25年前遂安伯胡同的那位“神秘人物”。原来,这位干部叫翟维礼,是国家计委物资储备局的处长,他讲述了宝石的来历。
1955年,上海某军用仓库清查库存物资时,翻腾出来四块石头,清查人员发现其中一块翡翠上还有一个特殊标记:“卅二万种”。事情上报到上海市人民政府。陈毅很重视,马上报告国务院。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报,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重视,他当即批示:将翡翠转运北京。
“文革”初期,红卫兵到处抄家,翟维礼担心意外情况发生,遂将宝石转运到河南某地一个秘密山洞。几年之后,情况好转,“卅二万种”又回了北京的“故地”。
“86工程”
此后,轻工部用红头文件对北京玉器厂下达了创作任务,因该任务拟定于1986年完成,故有“86工程”之称。
为了不留遗憾,轻工部先是在全国征集方案,上海、扬州的老艺人纷纷出谋划策,光图纸就画了几百张。经过几轮筛选,最后按照传统的“量料取材、因材施艺”八字原则,初步议定一号料做泰山、二号料做香熏、三号料做花篮、四号料做插屏。
为题材把关、参与出谋划策的艺术顾问团队更是令人惊叹:美协副主席刘开渠,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国家文物局专家王世襄,雕塑家钱绍武,画家李可染、李苦禅、黄胄、华君武、徐北汀、黄永玉、郁风,书法家启功、曹辛之、祝缅……如此庞大高端的专家阵容,足以说明“86工程”牵动了整个中国艺术界。
“86工程”自1982年国务院批准开工,到1990年6月30日在中国工艺美术馆首次展出,整整用了8年。
(摘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