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初,中宣部“毛选英译室”秘书邹斯履常骑车往返于北京西城区堂子胡同和中南海之间。《毛泽东选集》前三卷的翻译中,凡遇到疑难问题,“毛选英译室”定夺不了的,就由邹斯履去中南海请示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
英文最好的“两个半”
随着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由中共中央正式编辑出版一部《毛泽东选集》的工作提上了日程。英译本的工作是与“毛选”的编辑工作同时展开的。
英译“毛选”的组织者,既需要很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又需要扎实的英语功底,徐永煐几乎是不二人选。周恩来曾说,他认识的中国人,英文最好的有两个半:“半个”是宋庆龄,因为中文不算好;“两个”,一个是陈翰笙(也有说冀朝鼎),另一个就是徐永煐。
1950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英译毛选委员会(1951年11月改名为“毛选英译室”)成立,徐永煐被任命为主任。也正是這个月,26岁的邹斯履从旧金山经香港、天津回到北京。
邹斯履1939年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做学生工作。1945年他从重庆赴鄂豫皖解放区,待了一年半。1947年,在被国民党逮捕获释后,他随担任南京国民政府驻联合国粮农组织执行委员的父亲赴美留学,后辍学在《美洲华侨日报》工作。
回国不久,邹斯履被任命为委员会秘书,行政十三级,相当于副司长,吃小灶。他负责委员会成员的人事、生活和思想,以及译稿的政治审查,也充当委员会与毛泽东秘书田家英之间的联络员。
群贤毕至
英译毛选委员会设在北京西城堂子胡同的一个大院子里。最初,除徐永煐和邹斯履外,委员会只有一位译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的赵一鹤。
1950年仲夏,时任政务院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局长乔冠华来清华,面访钱锺书。8月,钱锺书被借调进英译毛选委员会,但每周末,他都会回清华指导研究生。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哲学系创始人金岳霖也被请进了委员会。“《毛泽东选集》里有许多哲学思想,需要一个懂行的学者。”邹斯履说。陆陆续续地10余位学界名流加入进来。
英译室里,每个人都有分工。如金岳霖负责翻译《实践论》《矛盾论》等,钱锺书则负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和《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等。
翻译的第一步,是精读原文。译完后,再相互校勘,一个人念原文,一个人对译文。还要经过若干次集体校勘,才能最后定稿。
在英译室里,金岳霖和钱锺书是两座高峰。
在外交部政策委员会任职的徐鸣常去堂子胡同找徐永煐和邹斯履聊天。他回忆,徐永煐谈得最多的就是金岳霖。尤其在翻译哲学著作时,每遇到重大疑难,徐总要倚重金岳霖来定夺。
金岳霖则回忆,《毛选》一卷中《实践论》一文有一句“吃一堑,长一智”,金岳霖不知如何翻译是好,问钱锺书,钱锺书脱口而出答道:“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节奏感强,又押韵,令人叫绝。举座佩服,金岳霖也自愧不如。
“伦敦版”问世
1954年3月29日,英共中央总书记波立特致函中共中央,建议在英国出版《毛选》第二卷英译本时删去《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关于资本主义国家暴力革命的两段话。其理由是,武装革命的主张不符合英共“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的纲领,英国的法律也禁止一切公开出版物出现推翻政府的言论。
5月11日,中宣部起草了中共中央复信稿,表示同意。8月13日,中宣部收到毛泽东的批示:陆定一(时任中宣部长)同志,中宣部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同意英国党的错误提议——应当注意。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立刻按毛泽东的意见重新起草了复信,表示不同意删去。“因为毛泽东同志在该文件中所说到的原则,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并不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需要作什么修正。而且《毛泽东选集》已经出版俄文版及其他外国文版,都没有作什么修改。”
但是,英共最后仍然删掉了这两段,出版了《毛泽东选集》前三卷,起印1.2万册。
伦敦版前三卷问世之前,1953年底,翻译工作基本结束,毛选英译室撤销,徐永煐奉调外交部政策委员会任负责人,邹斯履调往《人民日报》国际版任评论员,其他人各自归位。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