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万章
若论继承吴昌硕衣钵较为突出者,王个諺(1897-1988)算是比较典型的一个。不仅在篆刻方面,“王个移是吴昌硕衣钵传人。游刃从容,不假矫饰,烟云舒卷,莫可方物”(沙孟海语),在绘画方面,亦能随时可见缶庐遗韵。尤其在两人都热衷的葫芦题材方面,更是有迹可循,承传有绪。
王个簃以花鸟、山水见长,葫芦画乃其蔬果题材画中的一部分。他的葫芦画并不多见,就笔者目力所及,有三件,分別为作于1947年的《葫芦图》(广东省博物馆藏)、1985的《秋色峥嵘》(江苏南通个諺艺术馆藏)和无年款的《依样》(上海朵云轩藏)。从数量上看,远远不及乃师,其题材范式也略逊乃师一筹:吴昌硕不仅以蔬果题材画葫芦,还将葫芦作为文玩或容器写入画中,笔法上既有赋色,亦有纯水墨;而王个諺葫芦画均为赋色的蔬果题材。从画风看,其葫芦画大致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一是其盛年时期所作、完全受吴昌硕影响,尚未脱出藩篱;一是晚年老笔纵横,渐入佳境,已然自己风格。前者以作于51岁的《葫芦图》为代表,后者以作于89岁的《秋色峥嵘》为代表。
王个簃早年师从吴昌硕,浸淫尤深,故《葫芦图》中,无论藤蔓,还是葫芦,甚至题字,都和吴师如出辙。作者以竖幅构图,绘五只黄色葫芦悬于藤蔓中。藤叶与葫芦茂密,下垂的瓜藤随风飘曳。作者题识曰:“葫芦高挂无人摘,待我刻来作酒瓢。志莘先生大雅属正,个簃居士王贤,丁亥端阳节”,钤白文方印“王贤印信”和朱文方印“启之”。在此画中,与吴昌硕最为接近的是葫芦及藤蔓的颜色运用,以及画面所表现出的气韵。吴昌硕惯以浅黄、淡黄和浅淡的花青加淡墨绘制葫芦和藤蔓,藤与葫芦之间密而不乱,在王个簃此画中,均可见吴氏笔法。相比较而言,《秋色峥嵘》的吴昌硕元素就较为少见,而王个諺自己的笔意就极为明显。作者以厚重的笔墨写藤蔓及寿石,并点缀以菊花,三只葫芦掩映于藤蔓中.画中,笔墨的老辣与干练,笔力的遒劲与浑厚,气韵的苍劲与脱俗,已非前作所比拟。作者自题“秋花秋实多峥嵘”,很有
种人书俱老的气息。王个移另有《依样》,作者自题:“依样,个簃启之”,虽然不纪年,但从画风看,当在《葫芦图》之后、《秋色峥嵘》之前所作。此画表现出的画境已经离吴昌硕渐行渐远,但尚未完全冲出来,介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故三件葫芦画,如果从艺术的生成来看,当是以《葫芦图》吋《依样》→《秋色峥嵘》形成一个模仿吋融合吋自我的循序渐进过程。从其艺术表象看,这也是王个諺艺术蜕变与演进的历程。
王个縿也有些其他蔬果题材绘画,其风格嬗变的过程几与葫芦一致,如作于1948年的《端阳节景》(私人藏)是对吴昌硕“清供图”题材的传承与临仿;作于1957年的《石榴小品》(江苏南通个移艺术馆藏)和1958年的《田园风味》(上海中国画院藏)是在熔铸吴昌硕笔意的基础上,参以己意。其他如作于1961年的《红桃献颂》(上海中国画院藏)、1965年的《葡萄茄子》(江苏南通个簃艺术馆藏)、1976年的《雨露阳光》(江苏南通个移艺术馆藏)、1978年的《艰苦岁月》(江苏南通个諺艺术馆藏)、1980年的《枝上珠玑》(江苏南通个諺艺术馆藏)、1982年的《一树枇杷》(江苏南通个諺艺术馆藏)、1985年的《红柿忆秋》(江苏海门文化馆藏)、1988年的《南国风光》(江苏南通个諺艺术馆藏)以及无年款的《石榴》(中华艺术宮藏)、《白菜红柿》(江苏南通个簃艺术馆藏)等,都是在融合与自我陶铸中独出机杼,且在新时代中呈现出新的笔墨风韵,与上述三件葫芦画的风格渐进是一脉相承的,显示出清晰而渊源有自的脉络。
当然,王个簃的葫芦画也和其他蔬果题材一样,表现出文人的笔情墨趣,正如其《题画》诗所说:“剥莲进清香,剖瓜嚼甘脆。扇摇却炎暑,书摊沁肝肺。安得牧童笛,闲闲逞天籁。安得麻姑爪,纤纤搔我背”,诗意与画境融为一体。此诗虽然不是针对葫芦来写,但无疑有助于解读王个諺的包括葫芦画在内的蔬果诸题材绘画,亦可了解其秉承了“海上画派”诸家诗书画相结合的文人画传统。
作为吴昌硕的嫡传弟子,王个諺很好地继承了吴师遗风,因而得到了包括吴昌硕在内的时贤的肯定与嘉许,也就顺理成章了。吴昌硕在评论其艺术时说:“猛笔个簃临大涤,老缶题诗凝秋毫。涛声浩浩天风落,聊当滹沱一战鏖。个諺大弟泼墨处,浑穆生动,兼而有之,时手鲜有其人,缶亦当退避三舍”,之中固然有老师对弟子的溢美之意,但王个簃却是少有的能得此殊评的吴氏弟子。沙孟海也曾经讲到吴昌硕对王个諺的揄扬与厚爱:“个老可说是最得师门器重的入室弟子。吴老师有一次到杭州,杭州文藝界与亲友们大张筵席,称觞上寿,觞毕全体摄影留念。老师当众指定与个老两人另摄
影。众客望之若仙”,据此亦可见吴昌硕对王个諺的推许。在王个諺的葫芦画中,我们便可见到师徒间翰墨因缘与艺术传承的缩影。吴昌硕的艺术与精神,在王个諺的笔下得到了延续与发展。
(责任编辑:田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