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迎和
一次我在进行教育讲座,会后一位家长向我诉苦:“自从孩子出生后,我就一直没有轻松过。孩子上幼儿园时,我怕她不习惯,怕她吃不饱,怕别的小朋友欺侮她;上学后,她不争气,学习成绩不好,没有拿过第一,我们又担心她将来考不上好学校,找不到一份好工作……”
这位母亲显然陷入了不看综合素质、片面追求成绩的泥潭。是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于以学习为重要任务的学生来说当然十分重要,尤其在目前这种“以成绩论一切”的现实面前。
没有好成绩就不能上好的大学,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没有优越的生活……正因如此,学校、家长都拼命地抓学习、抓应试、抓成绩。
我个人认为,学习成绩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确实具有重要作用,它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体现出综合素质的高低。但决定人生成败最关键的因素是:坚定的品质、踏实的工作作风、与人交往的能力,并非只有学习成绩。学习成绩的高低,只说明这个学生在学习期间对所学课程、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绝不能代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部。一个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书呆子”,一旦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不再用考试方式考核他们的时候,他原来的优势也就一点儿不存在了。
我曾经教过小A、小B兄弟俩,他们因为各科成绩都很优秀,是大家公认的“尖子生”,但由于他们只会学习,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很差,是公认的“书呆子”。高中毕业时,兄弟俩分别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和上海的名牌大学,成了大家羡慕、学习的对象。在他们上大学期间,我和几位老师正好去北京学习,在学校的委托下,就专程去了全国人民最向往的大学校园,看望我们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高材生小A。
中学老师来看自己,小A自然很高兴。但是在与之交谈、吃饭的过程中,我们吃惊地发现:我们引以为傲的高材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还不及正常的中学生。我们几个老师感到深深的悲哀和不安,这样的学生以后怎么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
几年后兄弟俩都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听说他们在单位的表现,远没有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出色。还听说弟弟小B因为和单位领导、同事处不来,心理压力太大,得了强迫症在家休养。看到儿子现在的状况,曾经为儿子备感骄傲的父母,后悔得捶胸顿足。他们深深地感到,就是因为太在意成绩,忽略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儿子的未来发展……
此事虽然是个案,但由此反映的道理却是显而易见的。光会学习而综合素质较差的“书呆子”,社会课堂是会让他吃尽苦头的。相反,那些在校期间成绩平平但富于创新精神、敢想敢干、人际关系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却成了工作中的佼佼者。
说到这里,我想起现在一些家长对好成绩、高分数的狂热追求:孩子已经是第五名了,还不满足,还要孩子次次考试都得第一;明明考了90多分,也不满足,还要孩子次次考试都得100分……很多家长问孩子的话是:“有没有考试?得了多少分?有没有排第一?”他们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对孩子的身体、心理健康以及综合素质漠不关心。
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读博士,在小学阶段就给孩子加码,希望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能远远地超越同龄人。要求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与学习无关的事,一概视为“不务正业”“没用”,孩子的休息、锻炼、娱乐时间被一挤再挤,除了完成学校作业外,家长还要给孩子布置课外练习、上辅导班、请家教。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提高学习成绩,上重点、考名牌。至于其他,比如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个性品质等,一切都等考上大学再说吧!
这样做恰恰违背了教育规律,也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孩子能不能取得优异成绩还很难说,就算取得了,这样的孩子,无论成绩再怎么优秀,他在人格上、在综合素质上都是有缺陷的,而且因为我们太在乎孩子的成绩,不能客观地评价孩子,还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精神压力。我有个学生,在班上居10名左右,这样的排名在我们学校,按正常情况考取重点大学有绝对把握,上名牌大学也很有希望,但他的父母整天唠唠叨叨,不停地给孩子施压。他们的本意是想激励孩子,可是孩子因为压力太大,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不得不休学治疗……
类似的事例在我们身边还少吗?过分、过度追求好成绩的后果,说不定连一般成绩都得不到。更紧要的是因为追求好成绩,忽视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家长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眼睛不能盯着孩子的成绩单不放。孩子学习成绩好了当然是好事,要肯定,要鼓励,如果孩子成绩不好,我们更应该鼓励,要找出孩子的长处,要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千万不要只盯着考试成绩不放,千万不要因为成绩问题让自己烦恼、让孩子烦恼。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我们能够换一种角度思考,对孩子、对自己都将是莫大的幸事。
(责编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