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校园欺凌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019-09-10 07:22:44邓霜娇
中小学班主任 2019年3期
关键词:小磊边缘群体

邓霜娇

校园欺凌是我国近年来社会各界都广泛关注的问题,它是指发生在各级学校中恃强凌弱的行为,因蓄意或恶意欺负、欺辱他人,造成对对方身体、名誉、心理、精神等方面的伤害。不同级别学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由于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较弱、自我调节能力不足以及缺少辨别是非能力,无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而是采取恃强凌弱的方式作为解决矛盾的方法。本文分析校园欺凌的心理成因,探寻中学生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防范策略。

一、中学生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成因

1.“边缘人”地位引发的心理失衡

“边缘人”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提出的,它是指由于移民等多种原因,使得某类人处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群体之中,“既不被原来的文化群体所承认,也不被现在的文化群体所接受,因而这些人就处于极为尴尬的边缘状态”。欺凌者通常学习成绩靠后、纪律意识薄弱,往往干扰正常教学秩序,他们不受教师群体的认可;欺凌者表现出攻击性强、霸道、偏执等特点,也不受朋辈群体的欢迎,欺凌者往往处于尴尬的边缘状态。“边缘人”缺乏自信心,缺少他人的关注和肯定,在班集体中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便采取欺凌方式获得自我效能感,寻求安慰。在浙江温州未成年人欺凌案中,7名女生因犯非法拘禁罪和强行侮辱罪被逮捕,其中2人为辍学打工者,5人为在校高中生。记者了解到,因为家庭变故和同学讽刺,孤独的受欺凌者不愿向家里求助,心理失衡的少女希望摆脱“边缘人”地位,让自己力量更强大,她们便组团成为打架群体,由受欺凌者转变为欺凌者。

2.年龄阶段特质凸显的心理不成熟

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12-18岁的中学生正处于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个体此时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的困扰”。这一阶段虽然自我意识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发展不充分,不能理智地看待自己同他人的关系,不能全面地意识到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他们往往抱着“开玩笑”或“恶作剧”的心理,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欺凌他人。正是因为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导致该阶段的青少年易把学业压力、生活挫折和对周遭环境的不满等问题通过人身攻击的方式转移到同辈群体中,最终造成欺凌事件的发生。而被欺凌者作为校园欺凌行为的对象,这类人群往往表现出内倾型人格,外表较为柔弱,具有内向沉稳的特点。遭受身心伤害后,被欺凌者受到自我价值和自尊心的驱使,加之不成熟的心理而产生不成熟的想法。重庆荣昌的校园欺凌事件中,1名初中寄宿女生因不注重个人卫生,5名室友以“教育”为理由,对该生群殴,将其打成十级伤残。

3.受家庭环境影响导致的人格缺陷

人格缺陷人群通常表现出充满敌意、自卑、自负、猜疑等特点,难以胜任各项工作,无法正常适应社会。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对于学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将促进孩子人格健康全面发展,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其人格缺陷。

不良的家庭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家庭结构不完整。囿于工作原因或父母感情不和等缘故导致家庭结构不完整,从而形成家庭中父母角色缺位,长期缺乏亲情滋润的孩子安全感得不到满足,更容易表现出自私、孤僻等性格特征。其次是父母自身素养有待提升。父母的言行举止将潜移默化地在孩子身上打上烙印。由于自身文化水平限制,缺少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了解,对于孩子的成长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且自身缺乏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从而无法正确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再者是父母教育观念错位。虽然家长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未曾探寻其心理需要。据调查,全国15%—20%的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更为突出,由于双亲角色缺位、隔代教育失衡、孤独寂寞的心理等等,农村留守儿童同其他儿童群体相比,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他们更容易出现人格缺陷,产生心理问题。

二、防范校园欺凌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辅导,使“边缘人”融入群体

团体辅导是指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改善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以促进其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过程。为了将“边缘人”融入班级群体,可以根据其特点开展团体辅导。第一,由于“边缘人”自信心和安全感不足,可以设置“发现他人优点”主题活动。该活动的价值在于一方面通过讲述他人的优点,增进同辈群体间的相互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加强其人际交往的自信心。第二,针对“边缘人”孤僻冷静、时常脱离群体的特点,通过“角色扮演”“告别过去的自己”等主题活动,让“边缘人”参与集体活动,讲述在学习中面临的挫折和困难,树立达成的目标。第三,“边缘人”具有焦虑不安的特点,既想脱离当前尴尬的状态,成为集体的一分子,又因焦虑、害怕等因素畏缩不前。我们应引导其摆脱思想顾虑,去感受集体的团结友善,可以规划“盲人摸象”“集体画画”等合作性强的活动,帮助“边缘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朋辈间的感情,突破狭隘的自我。

2.及时关注问题学生的个体需求,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青春期的学生情绪起伏较大且心思敏感,教师应增强自身观察意识,关注问题学生的最新动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表现情况,深入分析问题学生的各项心理要素,找寻心理教育的实施途径,循序渐进地分阶段进行心理教育实验,为问题学生开出良方。

例如,初中生小磊在校被学校社团学生强收保护费,该事件在班级广泛传播后,小磊遭到同班同学的一系列欺凌,表现出社交恐惧等症状,被诊断出患有情绪障碍问题。面对这一情况,我們首先和小磊父母及时沟通,了解其父母的态度和家庭基本情况,根据小磊在班级的表现情况,制定出结案、介入和评估反思三个阶段,结合家庭成员特点和家庭结构特点,逐步达到改变家庭成员对小磊遭受校园欺凌行为的看法、家庭成员正确认知小磊的症状和打破并修复小磊的个人次系统(个人次系统是个体自我和外部环境的集合)的目标。

由此可知,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结合实际状况,不断积累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资料,对其进行细致分析,才能提出系统化、科学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为学生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3.优化课程设计,实现家、校、社区多方联动

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后天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人的一生成长奠定了坚固的基础。校园欺凌事件的背后,不仅是学生个体行为的偏离,更是家庭、学校、社区各方面的教育失职。因此,通过优化课程设计,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

首先,学校应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和法治教育专门课程。中学生生性敏感、内心脆弱,需要开设相关心理健康课程为其答疑解惑,学科教学也需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动态,解决其身心困扰;同时,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法制讲座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校园欺凌行为的性质,能够以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

其次,在课程目标设定中,要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父母也需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孩子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更需要正确的人生引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此时父母的引导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应通过提供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并同教师保持沟通,多方共同守护孩子的成长。

再者,在课程实施方面,社区作为学校和家庭的中介,应响应学校的号召,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和法治教育内容,组织开展评选“文明家庭”等活动,让每个家庭参与其中,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重保障,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走进社区,从而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

猜你喜欢
小磊边缘群体
冬眠小熊
东方少年(2022年25期)2022-10-18 06:52:44
农民才值钱
速读·中旬(2022年2期)2022-04-11 00:59:52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无法无天的儿子
家长(2019年13期)2019-03-22 05:54:58
二叔
民间文学(2017年8期)2017-09-05 04:20:53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中国火炬(2011年11期)2011-07-25 10:35:07
在边缘寻找自我
雕塑(1999年2期)1999-06-28 05: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