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
今天,我想跟大家讲一段前些时发生在我身上的阅读经历,因为这段经历告诉我一个很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我们可千万不能被老师给“骗”了。
被老师“骗”了?老师可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怎么会骗我们呢?这事说起来,话可就长了。
我和你们年龄相仿的时候,曾经读过一篇叫《项链》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在中国的名气可大了,年龄稍微大点儿的中国人几乎都读过它。这不仅因为它是大名鼎鼎的短篇小说之王、法国文豪莫泊桑的代表作,更重要的是,它被选入了中国的语文教材,还被选入了英语课本。在我印象中,同时被选入语文和英语教科书的文学作品,好像只有这么一篇。不信,你可以问问自己的爸爸妈妈,看他们还记不记得这篇小说。
小说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但很有戏剧性。小说的女主人公名叫玛蒂尔德。有一天,她和丈夫受邀参加教育部长主持的一场晚会,为此,她买了一件漂亮的礼服,还从好友那里借来一串名贵的钻石项链。容貌俏丽、衣着华丽的玛蒂尔德在晚会上出尽了风头。不过,也应了那句“乐极生悲”的老话,回到家后,她发现那串借来的钻石项链居然不见了。夫妻俩沿路来回找了几遍,也报了警,但还是没有找回那串项链。
为了不让那位将项链借给自己的朋友蒙受损失,玛蒂尔德和丈夫商议后,决定买一串一模一样的项链还给朋友。这串钻石项链实在是太昂贵了,夫妻俩不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借了一大笔钱。为了攒钱还债,夫妻俩节衣缩食,辛辛苦苦地工作。十年过去了,两人终于还清了所有的债务。
按说,故事讲到这里,也算是有头有尾,可以就此打住了。不过,莫泊桑的小说有一个特点,总是在大家以为故事已经结束时,突然发生一个大转折,给故事安上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那么,这篇《项链》又会如何结尾呢?
常言说,无债一身轻。还清了债务的玛蒂尔德终于有心情上街逛逛了。说来也巧,这天,她在街上遇见了十年前将项链借给自己的那位朋友。于是,便发生了下面这一幕。
“噢!可怜的玛蒂尔德,你完全变了一个样子!”她的朋友惊呼道。
“对呀,自从上次见面后,我过了很多苦日子,而且,这些苦日子都是为了你呢!”
“为了我……这是怎样一回事?”
“从前,你不是借了一串钻石项链给我到部里参加晚会,你还记得吗?”
“记得。怎么了?”
“我把项链弄丢了。”
“哪儿的话,你早就把项链还给我了。”
“我还给你的是另外一串完全相同的。到现在,我们花了十年工夫才付清它的代价。像我们这样家境并不宽裕的人,你知道,这并不容易……不过,现在总算是把债还清了,我还挺高兴的。”
伏来士洁太太停住了脚步:
“你是说你又买了一串钻石项链赔给我了?”
“对呀,你一直都没有看出来,是吗?那两串项链简直一模一样。”
说完,她用一阵自负而又天真的快乐神气微笑了。
伏来士洁太太感动地抓住了她的手:
“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
原来,玛蒂尔德弄丢的只是一串不值钱的假项链。换句话说,她白白辛苦了这十年。
像这种一波三折、结局出人意料的故事,的确是让人过目难忘。而且,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老师对这篇文章的讲解。
老师告诉我们,莫泊桑的这篇小说主要是批评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你看,明明自己就是一个平民女子,非要去参加上流社会的舞会,而且,自己明明没有钻石项链,还非要找别人借一条,这不是打肿脸充胖子吗?所以,如果不是虚荣心作祟,她就不会弄丢别人的项链了,而她吃的苦,就是为自己的虚荣心付出的代价。
从小到大,我可一直都是把老师的话当圣旨来听的。所以,既然老师这么讲,我也就一直坚信,《项链》这篇小说的主旨就是告诫读者,千万不能虚荣。
不过,就在不久前,我收到一份课后作业。写这份作业的是一位二十岁的大哥哥,他在作业里说,以前大家对《项链》的理解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这篇小说并不是在批评玛蒂尔德的虚荣,而是在赞扬她诚信的美德。这可是让我大大地吃了一惊。
吃惊归吃惊,俗话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我也不能随随便便就算他答错了吧。谨慎起见,我又找出了这篇小說,仔仔细细读了一遍。这一读不打紧,我发现这位同学说得还真有道理。
此话怎讲呢?大家听我慢慢道来。
以前的观点是,玛蒂尔德身为一个平民百姓,非要去参加上流社会的舞会,完全是受到虚荣心的驱使,好像她参加了上流社会的舞会,就显得自己进入上流社会了。其实,还真不是这么回事。
小说里面说了,玛蒂尔德出生在一个职员的家庭,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都市白领家庭。她的丈夫呢,是供职于教育部的一名科员,用现在的话说,是国家部委机关的公务员。而且小说里面还特地讲到,她家里请了专门做家务的用人。所以,她家虽然不是土豪,但绝对属于衣食无忧的城市的中产阶层。
其实,这就是玛蒂尔德夫妇想要参加这场舞会的原因。用现在的话说,这可能就是一种中产焦虑。真正有钱有势的人不会焦虑,还没有实现温饱的人根本就没有时间焦虑,他首先要想办法把肚子填饱。参加舞会的很多是社会名流和政府高官,一旦能够接触到这个社交圈子,或者融入这个圈子,就能为他们积攒到很好的人脉资源,让自己以后发展得更顺利。这大概就是他们夫妻俩去参加舞会的最重要的目的。
再说那串项链。十九世纪西方社会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俗,参加舞会的时候是不能穿着日常生活中的服装,必须身着漂亮的礼服。而当时法国女性的礼服有一个普遍特征,那就是领口开得比较低。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女性在胸前搭配一串漂亮的钻石项链,所以,项链其实是玛蒂尔德参加晚会的必需品。不过,一串好的钻石项链不便宜啊。关键是平时也没谁会天天戴它。所以,马蒂尔德想了个法子,找朋友借一串。很多人认为她借项链是虚荣,其实是忽视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像大家熟悉的武松打虎,在宋朝他是英雄,但在今天就违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因为时代不同了。
现在,咱们再来看看小说中最关键的一个争议。马蒂尔德为了一串项链,白白地过了十年艰辛的生活,这是她为自己的虚荣付出的代价吗?仔细一琢磨,这話还真不能这么说。
我给大家算一笔账。马蒂尔德买了一串一模一样的项链还给朋友,花了多少钱呢?三万六千法郎。我按照当时法国社会的购买力做了一下估算,这三万六千法郎大概相当于现在280多万人民币,这可是很大的一笔钱啊。这时候,马蒂尔德展示出一个非常可贵的品质,那就是诚信。这么大一笔钱,她和她的丈夫却根本没有想过要赖账,而是勇敢地为自己的错误承担了责任。不像现在一些“老赖”,自己花天酒地,却欠着债务不还。
其实,不仅是马蒂尔德,将项链借给她的那位朋友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因为当她得知马蒂尔德还给她一串真的钻石项链后,毫不犹豫地就将真相告诉了马蒂尔德。要知道,在这样一笔巨额的财富面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受住考验的。
所以,重新读过这篇小说之后,我发现,《项链》真的不能仅仅说是在批评马蒂尔德的虚荣,弘扬诚信的品质也是小说的重点所在。
那么,当初我的老师为什么要“骗”我呢?其实啊,我的老师并不是故意要骗我,现在我们能从《项链》里读出马蒂尔德的诚信美德,完全是时代进步的结果。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渐成熟了,市场经济嘛,当然应该以诚信为本,所以,诚信这种品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可是,偏偏就有些人不自觉,不是踏踏实实做事情,一天到晚就想搞些坑蒙拐骗事情,所以,整个社会都在呼唤诚信的品质。小说的这个闪光点,自然就被大家挖掘出来了。而我的老师教我们读这篇文章,那可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建设起来,诚信品质的重要性也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所以,马蒂尔德内心那点儿小小的虚荣心,也就被大家用放大镜给揪出来了。
这次能够有机会重读《项链》,真的要感谢那位在作业里敢于抒发自己见解的同学。这次的阅读经历也让我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年轻的读者往往能够不受思维惯性和约定俗成的观念的影响,产生一些真知灼见。我相信各位亲爱的小读者,你们平时在读书的时候,脑子也一定会时不时地冒出一些和老师、和书本不一样的见解。我给大家一个建议吧,请你们把这些见解勇敢地说给自己的家长和老师听,没准你们的见解比家长和老师的还要高明呢。而且我相信,你们的家长和老师也一定会非常重视你们的见解,毕竟,你们的新想法、新观念,才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