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琪
一、案例背景
一直以来,我校积极倡导“朗读进课堂”活动,提倡语文课堂应该书声琅琅。我们主张指导学生朗读文本,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对文字的理解表达出来,理解透彻了,阅读水平也就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随之提升。并且,我们认为好的朗读习惯应该从低年段培养起来,这样会让学生终生受益。因此,为了让朗读更加深入语文课堂,我校积极探索朗读指导的方法,尝试在低年段打造一节朗读指导课作为新课型,力求通过实践,设计出适应语文课堂,有别于专业语言艺术类培训的朗读指导课。有幸由我上了这节课,在制定计划之后,成立了朗读指导课的备课团队,经过商讨,我们这节课选择的课文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要下雨了》。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是小动物,以一只小白兔的视角观察到“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这三种现象,进而能够透过现象预测到“要下雨了”这一天气现象。全文富有浓厚的童话色彩,充满童趣,结合小动物之间的对话,使得故事情节更加丰富,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课文。不仅如此,不同的角色、丰富的对话、多样的语气,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着重进行朗读的指导,尤其是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既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理解文本、走进文本的桥梁。
二、案例细节
我们在教学过程设计上,主要体现两个原则:第一原則,突出朗读指导课的特点。我们是在学生已然能够准确认读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并且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前提下进行朗读指导,因此,教学过程中不包含任何生字词的理解这方面的内容;第二原则,将这节朗读指导课更好的区别于专业语言艺术培训,我们选择将朗读指导融入常规的教学过程中,即边理解课文内容边指导朗读。并且,整节课根据我校的特色“行知课堂”教学模式——“三学行进”来设计教学环节,通过一个主问题:“要下雨了,动物朋友们在哪里干什么?”牵引全文,先以“小白兔在哪里干什么?”导学第一自然段,再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小燕子、小鱼、蚂蚁,它们又在哪里干什么呢?”让学生进行“独学”“群学”“共学”。
教学片段一:
师:老师来考考你们,小白兔在哪里干什么?
生:小白兔弯着腰在山坡上割草
师:请你把这一句读一读。老师听到你在腰字后面停顿了一小会儿,把句子读得更清楚、更流利了,真棒!哪位同学来挑战,读得更好?
师:读得真好,老师听到你把这个“弯”字读得比较重,真的读出了小白兔弯着腰的样子!咱们也一起做弯腰的动作,齐读这一句。
师:多勤劳的一群小白兔啊!这时,小白兔发现天空发生了变化——谁来读出天气的变化?
生: 天阴沉沉的
师:你能告诉大家,阴沉沉的天是什么样子的吗?(没有太阳、黑、乌云)这样的天空有点可怕,把阴沉沉读得低沉一点,可怕一点,你再读一次。
师:有点黑,有点可怕,谁再来试着读一读?(开火车读)
师:同学们读出了天空的阴沉。请全班齐读。
这是课文第一段的导学过程,从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虽然是一年级的学生,认识的字词有限,但是学生受到平时与人交流时的说话习惯或者成长环境影响,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习惯性的断句,例如,在“腰”字后面的自然停顿。而老师要指导的就是发现学生的语言习惯的同时,简单地提出“朗读有断句”这一要求,并通过练习强化断句的习惯。在这一环节中,我还间接的向学生提出了“朗读有重音”这一要求,例如,动作词“弯着腰”的“弯”,要读重一点。最后,我在指导学生读好“阴沉沉”时,要求学生用声音表达可怕、低沉的情景,为朗读注入情感,营造文本所描绘的氛围。与此同时,我还设计了多样化的朗读形式,如,学生比赛读;边做动作边读;想象与朗读结合;学生开火车读;学生个人读;齐读等……力求用多样的朗读形式,减少学生的朗读疲劳,增强朗读积极性。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朗读小秘诀,可以帮助大家把课文读得更好。
朗读小秘诀一:用小竖线(/)标好断句,用小圆点( . )标好重音。
例句:
小白兔弯着腰/在山坡上割草
天阴沉沉↓的
师:指名读,生自由练读。
师:掌握了朗读小秘诀,大家读得更好了。
教学片段三:
师:请同学们(出示对话)睁大眼睛看看,谁有新的发现?(两个新的朗读符号)
师:你的眼睛真会发现!这个长得像一座弯弯的桥的是连读符号,要读得快一点。这个向上的箭头是上扬符号,要读得高一点,表现出不同的语气。这就是老师要带给大家的朗读小秘诀二:语速快时,画连读符号∩;情感加深,画上扬符号↑。
例句:
“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
“ 要下雨了,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我正忙着/捉虫子呢!↗ ”
师: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师:掌握了朗读小秘诀,大家读得更好了。
从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到,我在指导朗读时,融入了一些基本的朗读符号,这些朗读符号多用于语言艺术类课程的培训中,是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归纳起来的,我将它们引用于语文课堂,不会详细的去跟学生解释它们的名称或者意义,只是利用这样的符号,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可以怎样读好句子。教学片段一是由老师先教学句子,再直接提出朗读符号,指导学生读;到了教学片段二,将新的朗读符号与句子一同出示,让学生发现新的朗读符号。既强化了学生对朗读符号的认知,又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从课堂实践的效果来看,低年级的学生觉得这样的形式比较新颖,也乐于接受这样的朗读符号。在朗读符号的引导下,结合教师现场指导,学生的确把句子读得更好了,说明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借助朗读符号的帮忙,确实小有成效。
这节朗读指导课,在朗读方面,有两大任务:1.读好难读的句子,如:疑问句、感叹句;2.读好对话,分角色朗读。朗读任务一与教学任务相结合,贯穿始终,借助朗读符号和多样的朗读形式来完成,而朗读任务二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角色,代入角色,为了激发同学们的角色代入感,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动物头饰,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练习,能够上台演一演课文中的角色。这个环节,无疑是整节课学生参与积极性最高的环节,当教师一提出这项任务,学生便迅速投入其中,小组成员分角色,练习句子。但是,最终学生呈现出来的效果有些差强人意,课后我对这一环节进行了反思,这节课的学生是一年级学生,他们虽然能够明确老师的要求去分角色,但是在合作朗读时,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把自己代入角色读出角色说话时的语气,甚至演出角色当时的神态,大部分学生都无法达到这一高度。这一教学环节虽然设计得富有童趣,但是拔高了对一年级学生的要求,各个小组在分工练习时,老师也无法做到逐一指导,最终导致这个教学环节的效果不佳。我认为,低年段的分角色朗读还是要以教师的示范、指导为前提,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更佳。而这节课中设计的分角色朗读环节:让学生自由分工、练习、呈现,更适合有一定朗读基础的中、高年级学生。
三、案例反思
从课程结构来看,这节课体现我校特学“行知课堂”模式,以一条主线牵引全文,使这节课整体架构清晰,设计合理,既体现出教师的“教”,又呈现了学生的“学”。同时,这节朗读指导课形式新颖,将朗读指导融入语文课堂,是我们对于“朗读进课堂”这一理念的一个课例尝试。可以说,这节课是一节有得有失的朗读指导课。通过这节课的呈现,我们发现语文课堂需要语文教学,基本抛开语文知识教授的语文课,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其次,语文课堂确实需要读书声,但是读什么,怎样读,一节课中应该有多少时间读,都值得继续在实践中探索。最后,原本我们期待能够设计出一节可以复制、推广的朗读指导课,但是实践过后,我们发现,各年段学生学情不同,甚至同年段的学生也具有差异性,因此,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必须把握学生的具体学情,因材施教,而这节课的课堂模式太适应低年段,且课堂效果不佳,只提高了少数学生的朗读水平,因此,这节课是无法复制、推广的。然而这节课里依然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朗读指导的方法;其次,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以及对于学生朗读兴趣的激发都是这节课的亮点。我认为,想要提高学生朗读水平,不仅要在语文课堂多读,还要通过一些读书分享会、讲故事比赛等等形式,让朗读与阅读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始终是我坚持的方向。我相信,实践出真知,我依然会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实践,注重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