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枫
近年来,我国的观鸟人数日益增多,但仍是一个偏于小众的群体。大多数人虽然对鸟儿有着浓厚的喜爱之情,却并不知道如何走入这个秘密的精灵天地。近日,“青睐”讲座特邀观鸟22年的资深“鸟人”钟嘉,带领观众走入观鸟的世界。
追溯源头,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开始观鸟了——从果腹,到臭美;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仿生学尝试飞行……而近现代的观鸟,是以物种分类学为基础,认识鸟种——知道每一种鸟叫什么名字。这关系到它们的习性、分布等信息,也因此必须有图鉴等工具书,有科学依据。需要借助望远镜这样的工具,不仅是为了看得远,更要看清楚细节,颜色、长短、比例……
谈及观鸟的心态,钟嘉把它分为几个阶段。入门往往是因为鸟非常漂亮,吸引人的目光,“哎哟,这么好看!我得看看去!”第二个阶段是欣赏其壮观。钟嘉回忆自己在盘锦辽河口的观鸟经历:“上万(数量)级的鸟,最大的时候是10万级的鸟,突然在你面前同时起飞,在空中像云一样,那么飘过去的时候,实在是太震撼了,就忍不住再去看,要了解它們。” 而当你用望远镜,仔细去观察某一只鸟或者某一类鸟的时候,你可能会感到匪夷所思:“哇,它怎么长成这个样子!”
讲座现场的屏幕上同步展示出一张猫头鹰的照片。“这叫领鸺鹠(xiū liú),很厉害。我第一次见它的时候,在秦岭,它在吃一只25厘米大的鸟,它比它的猎物小好多。当时它正在山路上叨那个鸟呢,我们一来它一下就飞到树枝上,又不舍得离开,死鸟就躺在地上。我们一看,哇!它在吃一只斑鸫。后来我说我们赶紧走,让它继续去享用它的大餐。”钟嘉语气中的兴奋与好奇,似乎把大家也带到了当初的观鸟现场。
“再看这边这个,你怎么能想象一只鸟的嘴长成这个样子?它难道能掌握平衡吗?”图片中的鸟白羽黑嘴,嘴形细长,末端扁平,呈琵琶状。看着“奇特”的照片,听到钟嘉如此 “质疑”,会员们忍不住笑出了声。据钟嘉介绍,这种鸟叫黑脸琵鹭,是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也是国际濒危物种,全球大概有4000多只。主要在中国东南沿海越冬,在辽宁及朝鲜、韩国的沿海岛屿繁殖。“很多鸟友第一次去看鸟,在后海湾看到它,登时就被震撼到了。有人看完以后给自己起网名就叫黑琵。”
而说到北京人常见的大斑啄木鸟,钟嘉最称道的是它的“花衣裳”:“你看人家黑白红三色,实际上是服装设计师最最顶端的运用色彩的技术,人家用得很好!”
对于观鸟“小白”来说,最痛苦的是“听得见看不见;看见了看不清;看清了认不得”。鸟儿钻在郁郁葱葱的树上,“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好不容易露头了,可树叶有遮挡,或是天气不好,根本看不清;明明觉得看清了,在图鉴里却怎么都翻不着……钟嘉说,观鸟一定要辨识种类,知道它叫什么名字。这就需要了解鸟的各个身体部位的名称,观察它的关键特征。辨识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但同时又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观鸟肯定要走到这一步。
屏幕中一只愤怒的小鸟吸引了大家的视线,它羽毛乍起,眼珠圆睁,张着嘴巴,似乎正在气呼呼地怒斥别人。照片下面的图说更是逗乐了大家:“你才是麻雀!你们全家都是麻雀!”钟嘉老师回忆,一位记者同行在洞庭湖观鸟时说,这不都是家雀儿吗。而那句图说则来自另一位鸟友在论坛上的杜撰,为小鸟“代言”。
钟嘉展示了10种样貌相似的小鸟的图片,请大家找出最下面的一只有什么不同。“嘴大”“眼周有白环”……会员们认真观察后,谨慎地报出了一个个答案。钟嘉说,观鸟是一种很好的观察力的训练,“一旦进入辨识这个台阶,就会觉得兴致盎然,就要挑战自己——我到底要看看它怎么个不一样!”
图中这些小鸟体型、习性相近,只是斑纹略有不同,但它们各有各的名字。“世间万物,每个物种都特立独行,我有我的基因,我有我的传承,我跟别人不一样!当你在野外看到鸟是怎样努力把自己的优秀基因传承下去的时候,你不能不佩服。辨识种类的真正意义,我觉得是在这儿。”在钟嘉看来,鸟儿的每一次飞翔、每一声鸣叫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有名堂。今天还在地球上存在的物种类群,都是成功者,都有它的地位和价值。这些物种不是需要人类去呵护,去把它们养起来,而是需要人类给它腾出它应有的空间,让它们跟我们共处。
屏幕上出现一页笔记,是钟嘉在观鸟现场所做的记录。钟嘉回忆,这是大斑啄木鸟求偶的场景。啄木鸟不会唱歌,就用这种连续敲击的声音证明它的嘴好使,来吸引对象。
“我们经常能听到这个声音,却看不见它是怎么敲出来的,但是在天坛我看见了。只听‘啪啦’一声,我赶紧去看,一只大斑啄木鸟的雄鸟,后枕有红色的。它敲的不是树干,也不是大树枝,而是一根横着长的枝干上的断枝,比手指头稍微粗一点。它去敲那个,让那个树枝共振,发出这个声音。接着另一边又响起来了,一只雌鸟在那边敲。但是雌鸟找的树枝不好,闷的,于是换了一个树枝,‘嗒’一敲,这个响!雌鸟就开始守着这根树枝。然后就雄鸟敲一下,雌鸟敲一下……”钟嘉当时看完,赶紧拿个小本子简单记录,回家再整理。
后来,她被《小崔说事》请去做节目,还给崔永元讲过:“那只雄鸟特别沉得住气,隔很长时间才敲一次,那个女生就耐心不够。雄鸟不回应,雌鸟敲第二次;它还不回,雌鸟再敲第三次。然后那个雄鸟才回一次。雌鸟在等的过程中,发现旁边有个吃的,又跑去吃一下,回来再敲,那兄弟都走了,不理女生了……”观察到的场景,在钟嘉的脑海中生成了一个有情节的小故事。钟嘉把自己在野外的观察、采访,整理成一篇篇小文章,还作为主要作者和编者,出版了《岩羊在等狼回来》一书。
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可以实现上天入地。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还有什么能让你去发现?还能让科学界认可?钟嘉的回答是:“观鸟可以!鸟类学的魅力在于永远都有未知的东西等着人去发现,有可能被你发现!”
首先是鸟种,2008年还有新发表的科学认可的鸟种。至于它的分布、习性、行为、特点,都会不断地被发现。钟嘉说:“观鸟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世界各地,能发现科学家没有看到的东西。这种真正在鸟类学上可以写一笔的贡献,我也有。”
钟嘉建议新人观鸟,一定要养成随手记录的好习惯。这对自己来说,是信息与知识的积累;从大的方面讲,大家的分散记录汇集成大数据,能够支持科研与保护。
最后,钟嘉为大家奉上了最实用的观鸟准备攻略。
第一,当然是买望远镜啦。钟嘉的望远镜参数是8×40,其中8是倍数,40是指物镜的口径40毫米。口径越大,通光量越大,但便携性减弱。“物镜的口径除以倍数,不要小于5。”钟嘉教给大家一个简单的计算方法。
望远镜并不是倍数越高越好,因为随着倍数增加,视野会变窄,“你看见有只鸟落在树上,把望远镜一举,没套进去,再一找,鸟飞了——视野太窄,把鸟套进去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钟嘉说,买望远镜一定要自己去试,不是要看它能看多远,而是要看它能看多近,因为如果鸟落在近距离的树上,你对不上焦,啥也看不清,还得往后退。最近对焦距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是所有制作观鸟望远镜厂商努力的点。“真正世界顶级的望远镜,最近对焦距离是2米,一般我们买4米的就很好。”
钟嘉给大家展示了她观鸟生涯的第一个望远镜,购于1998年,当时花了800元,结果被老师“打了个叉子”,因为镜头是大红膜,“一举起来鸟全吓跑了,太亮!”
钟嘉建议,经济条件许可的话,最好买防水望远镜。“鸟在天地之间,刮风下雨对它来说都是家常便饭。对于观鸟人来说,除非灾害性天气,否则风雨无阻——因为鸟就在那里。”
第二,就是买图鉴。《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被誉为观鸟人的“圣经”。钟嘉说,这本书出版于2000年,资料比较陈旧了,有些中国新发现的鸟种或是分类学上新分出来的,都没有收录,但是迄今为止,中文的鸟类图鉴还没有超过它的。
钟嘉的这本书已经掉页了,而且特别厚,特别重,所以她没有带到现场,只展示了几张照片。从照片中书的磨损程度看,这本书真的被她翻烂了。
在钟嘉看来,该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在你看图鉴的时候,它就教了你一种辨识的路径。首先,这本书是绘画图鉴,而非摄影图鉴。它把一类鸟都画在一页上,从大到小按比例排列。钟嘉说,真正认鸟还是要靠绘画,因为它会把最关键的特征给你呈现出来,包括大小比例,“当你在野外看到小鸟的时候,就不会往大鸟那儿想,这是一个思维的自动排除法。”
其次,鸟的画像旁边就是它的分布图,而且以不同的色块标出四季常在的鸟、迁徙路线上的鸟、夏候鸟等。观鸟时,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可以直接排除掉在此地没有分布的鸟种。
钟嘉说,这本书当初售价80多元,现在已经卖到了800元。本已决定让此书绝版的作者——英国人马敬能博士,已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在观鸟爱好者的力劝下,他已经着手整理,准备明年再版这本书。
第三,要由简入繁换着装。观鸟时不穿亮色(包括红色、黄色、橙色、白色),尽量选择低调的颜色;衣服最好具备防雨功能。
第四,最好找组织、找老师。入门级推荐“自然之友”野鸟会。这是非常难得的一家观鸟组织,几乎每周末都有北京公园的观鸟活动;20多年如一日,从ABC开始教人看鸟。
第五,要学会找成就感。钟嘉强调,观鸟一定要找到成就感,不然很难坚持下去——“去微博上分享,在朋友圈炫!这是特别大的乐趣。”
◎ 来源|北京青年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