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 蒋南平
内容提要:整体价格扭曲是指在一定的特殊因素影响下,全社会出现异常供求关系,导致在所有行业的所有商品交易过程中价格出现反常波动的现象。整体价格扭曲不属于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它的形成机理具有特殊性,会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风险。货币新形式的不断发展,是形成整体价格扭曲的重要因素。为防范整体价格扭曲风险,应尽力从多角度控制货币形式的数量;尽力抑制当代货币影响货币乘数的突发性;尽力增大新型货币形式带来的社会收益;适时调整法定货币的数量;通过多种途径减少人们对当代货币新形式的数量需求。
关键词:货币发展;整体价格扭曲;风险防范;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19)04-0070-08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已显示其强大的威力,当代货币的表现形式亦层出不穷。但是,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丰富多样的货币形式也带来了不少的经济社会问题。当代货币新形式的迅猛发展,使其在社会中的整体价格发生了扭曲。如何防范整体价格扭曲风险,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货币的演化历史与新发展
从货币的演化历史来看,货币作为商品交易的媒介,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货币最初是以贵金属形式出现的,表现为货币商品或商品货币,其价值可与交换的商品的价值在社会范围内等价交换。因此,商品的价格是货币商品或交换的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故而在贵金属货币形式阶段,尽管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但一般不会产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相对于传统的贵金属货币而言,纸币成为价值符号,仅代表真实货币的价值。故而一旦国家发行的纸币超过流通中的实际货币需求量,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反之,则会产生通货紧缩。显然,这里暗含一个准则,即判断流通领域是否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主要看国家发行的纸币数量是否多于或少于流通中实际货币的需要量,抑或整个社会的物价是否上涨或下降了。在纸币流通的过程中,一些局部领域可能出现价格畸高畸低的现象,这在学术界一般被称为价格扭曲。对于价格扭曲,国家大都采用宏观调控以及市场监管的方法加以控制。价格扭曲是受到一定的影响因素如政策变化、人们心理预期改变等干扰,造成的商品价格严重偏离商品价值的现象。由于这些价格扭曲仅发生在局部领域,因而我们将其称为“局部价格扭曲”。
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货币的形式日益多样化、电子化、虚拟化,其代表真实货币的价值不再稳定。尽管它们也会给经济社会带来较大的效益,但也会给流通领域带来较大的成本。这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例如赵家敏认为,当新型货币发行和使用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将造成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导致国家货币供求体系的改变,增大经济运行成本。李玲认为,当代货币形式的大量涌现,会使客户和反洗钱等方面的成本变高。谢平、刘二海认为,移动支付及电子货币网络的规模效應的凸显,会使电子货币取代央行发行信用货币的趋势增强,从而加大社会成本。全颖、杨大光则认为,新型货币将使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大、货币供给的可控性减弱,使宏观调控成本增大。当代货币新形式的快速发展会造成社会各类成本增大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在当代货币新形式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货币、价格及商品交换等方面出现了错综复杂的现象。第一,当代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出现了很大变化。在当代,不同的货币形式尽管彼此有联系,但其功能不完全一致。加之当代货币的作用往往取决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的特定供需情况,当市场不完善、竞争不充分时,个别成交价格则无法向代表价值普遍性的平均价格靠拢。也就是说,当代货币并不像纸币那样,直接代表一定的社会劳动所体现的价值。同时,当代货币将导致市场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数量上、性质上形成较大差异。除此之外,新型货币形式还会造成社会价值与其表现形式之间的巨大差距。因为在不少学者看来,当代货币是价值的物质表现形式,而价值是一种非物质性的社会关系,不同的货币形式会出现不同表现的社会价值与实际的社会价值的差距。大卫·哈维以商品货币(如黄金、白银)、法定货币及民间机构发行的代用币硬币和纸币及记账货币为例,说明表现社会价值的货币相比商品货币而言就“只是一种象征或符号”。“记账货币的运用,则让我们不必每次买卖均支付货币,改为每隔一段时间结算,仅支付所欠的净额。”而到了信用货币时期,社会价值与其表现形式的差距更大,也更加复杂,甚至与其他货币完全不同。因此,“信用货币本身便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当代货币显然比这个“非常复杂的世界”更加复杂。第二,当代货币的数量可能失控。许多货币形式已不像商品货币(贵金属货币)时期人们可以利用大自然贵金属的物理或物质特性来稳定地表现社会劳动价值的非物质性过程,“因此,在世界各地市场,硬币、纸币、代用币以至电子货币变得远比商品货币实用”;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的货币形式已经不再是表现社会劳动这种非物质价值的物质形式,而演变成了符号形式。“我们最初需要货币是为了赋予非物质的社会劳动一种物质形式,结果我们却以符号和一些表现形式来代表货币,最后还以计算机化账户里的数字代表货币。”这样,货币已从表现社会劳动的物质形式转化为非物质形式,而符号化、数字化就是其具体体现。这时货币可能不会受到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因素影响,而可以无限制地增大,从而导致货币数量失控。第三,商品与货币往往互相转化。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且商品的价值形式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产生货币形式。贵金属货币是货币形式最初的开端。然而,在当代社会,货币已经虚拟化、电子化、数字化、观念化,早已不是商品。因此,货币脱离商品的框架愈来愈远。当代各种形式的货币,都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得出入意料,即由于当代货币只是代表社会劳动形成社会价值的符号,货币形式的不同会引起所表现的社会价值与实际的社会价值的不同差距,因此,“这一切衍生出一种奇特和看似重复的货币用途。理应用来衡量价值的货币,本身变成了一种商品。”而变成商品的这种货币被称之为“货币资本”,“货币资本本身却是可以买卖的”。当然,还有不少情况也使得当代货币、价格及商品流通之间的情况更加复杂。那么,在这种复杂关系背景下,当代不断发展的货币形式与商品流通领域中的商品价格之间整体上会出现何种变化,且是否会对宏观经济造成风险,值得深入探讨。
二、价格扭曲与整体价格扭曲机制分析
经济学意义上,价格扭曲是指在一定的特殊因素影响下正常的供求关系出现异常,使得商品在交易过程中,其价格波动形成反常的现象。如果这些反常现象仅仅反映在部分商品、部分行业,则可将其称为局部价格扭曲,因为它们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只是局部的。如果这些现象出现于整个社会,我们则将其称为整体价格扭曲。这种整体价格扭曲对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有全局性的深远影响。当然,整体价格扭曲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有显著区别。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是由于纸币或其他法定信用货币发行过多或发行过少,超过或远远低于流通过程中实际货币的需要量而造成物价普遍地、持续地、全面地上涨或下跌的现象。显然,无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程度如何,商品的整体价格的上涨或下跌与货币供给量、货币需求量、流通中所需要的实际货币数量总是线性相关的,显示明显的规律性。因此,政府要对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进行调控,只需要按一定数量及比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即可。多少年来各国政府也一直按此规则进行宏观经济的调控。
整体价格扭曲则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现象大不相同。它是对社会的整体物价水平的反常冲击形成的反常现象。其特征包括:一是不确定性。整体价格扭曲在出现的频度、时间、强度等方面均是不确定的。这是因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伴随着记账货币及信用货币的兴起,特别是当代货币形式的层出不穷,“货币的创造大量落在个人与银行手上,不再完全由国家机构掌握”。而大量的机构和个人对现代货币发行的时间、多少等,都有不同的偏好及随机性。这样,造成了当代货币数量失控的随机性,自然会造成现代货币对社会整体物价的冲击,形成整体价格扭曲的不确定性。二是全面性。整体价格扭曲不是仅仅出现在社会上的某些商品、某些行业,而是出现在社会的所有商品及行业。不仅如此,这种现象还可能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是因为,货币的新型类型不同程度的发展,与社会流通领域的各类商品不断转换,于是充斥整个社会的各类货币不断与充斥整个社会的各类商品不断转化,并渗透到社会生产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旦影响到流通领域的商品价格,从而造成社会商品价格的扭曲,就一定是全面性的、十分深远的。三是严重性。这是指若社会出现整体价格扭曲,就会出现十分严重的后果。一方面,“除了受制于国家的政策与法规外,货币量要怎么增加似乎完全不受限制”,从而宏观经济,特别是流通领域的商品价格会受到巨大的冲击,严重偏离实际商品的价值,这会形成十分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另一方面,由于当代货币导致的市场价格与社会价值在数量上、性质上的巨大差异,以及货币形式决定社会价值与其表现形式之间的差异,加上新型货币形式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影响,一旦出现整体价格扭曲,经济社会的后果必然十分严重。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从局部价格扭曲到整体价格扭曲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而表现形式上也有一个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表面上看,整体价格扭曲似乎离我们较远,实际上它已经以一种隐蔽的形式在向我们靠近。近几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已经严重冲击到整个社会的商品价格,尽管仍然表现为房地产、股票、生产资料等局部领域,实际上已经潜伏着整体价格扭曲的风险。
整体价格扭曲不同寻常的特征,必然显现不同寻常的价格机制。一般正常的价格机制,不外乎是在一定商品供应量、需求量的前提下,当商品或货币的需求量、供应量发生变化,则引发价格发生变化的一种机制罢了。这种正常的机制暗含了一个条件,即国家发行的货币量(法定货币量)保持在一定水平上。如果法定货币量发生了变化,则当纸币或其他信用货币代表的商品价值或代表的流通中真实货币的价值就会发生变化,这时由于价格机制体现的价格就有一个法定货币量发生变化引起的价格增量(正增量或负增量)。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国家发行的纸币或其他信用货币是多是少,即无论是否引发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价格机制形成的价格都不属于价格扭曲。因此,如果发生了局部的价格扭曲,一定是存在其他不寻常的冲击商品价格的因素。而在法定货币(纸币或其他信用货币)发行过多或过少引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冲击宏观经济的情况下,价格产生增量的机理主要在于发行的纸币数量与货币乘数产生了强烈的正相关,导致货币乘数加大以及发行的货币(纸币)数量或货币供给量增大的效应,反之则反。
然而,造成整体价格扭曲的机理有其特殊性。第一,虽然仍是由当代货币影响着货币乘数,但货币乘数的变化有突发性、严重性、大数性。货币乘数变化的突发性会增加实际货币量的不确定性,造成金融体系及价格系统的随机冲击,引致人们对价格的预期恐慌。货币乘数的大数性表明当代货币会从多个方面影响货币乘数,且使货币乘数变得不寻常地大,造成名义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大。货币乘数变化的严重性,表明货币乘数是随机冲击而急剧增大,快速地使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大,造成宏观经济快速受损的严重后果。第二,当代货币的失控会从数量上迭加货币乘数,从而使名义货币供给量剧增。由于在当代各种形式的货币“怎么增加似乎不受限制”,“不再完全由国家机构掌控”,因而除貨币乘数不断扩大之外,名义货币供给量也会急剧增加,这为整体价格扭曲埋下了危机的种子。第三,当代货币带来的诸多成本,严重地抵消了社会、企业的收益。尽管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当代货币如电子货币能带来不少效益,应当很好利用,但其带来的巨大的成本也不容忽视。当这种成本大于收益时,会对整体价格扭曲形成推波助澜的作用。学者们对当代货币形成的成本多有批评。在当代货币的条件下,会新增制度信用的维护成本及机制的监督成本;增加技术成本和社会成本;增加经济社会成本;等等。
显然,不同寻常的整体价格扭曲机制的存在,会使得当代社会的风险急剧增大。大卫·哈维甚至不无担忧地认为,这将会“促进剥夺或积累和资产价值投机的浪潮”,“成为货币体系无可避免地坠入混乱状态的开端”,“在某些方面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因此,防止当代货币的发展带来整体价格扭曲的风险,应当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三、整体价格扭曲的表现与动因
整体价格扭曲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实际上已是一种逐渐发展并扩张的必然现象。这种现象的前提是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多种新型货币形成的巨量冲击状况。在整体价格扭曲出现之前,同样还会出现若干反常的社会现象。例如,造成大量的失业或大量人口的职业迁移或转换;造成大量的货币失控及其他严重的金融问题;引发新经济的巨大风险或泡沫;形成巨大的贫富悬殊;引起在职人员工作强度的增大或恐慌;形成一系列严重的道德问题;等等。
(一)普遍的金融过度繁荣,是整体价格扭曲的直接动因
在西方国家,由于当代人工智能、互联网及大数据等科技的发展,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脱节,当代货币在金融繁荣的假象背后,起着整体价格扭曲的直接推手作用。西方社会的少数“精英”阶层,把货币作为财富的储存工具,作为高高在上的社会权力。当代货币的占有者可以任意给商品标上各种符号、任意标价、左右消费者的购买与消费,甚至在社会金融活动中决定行为的选择和货币的任意增值。同时,还利用各种权力,通过创造大量的虚拟资本以获得丰厚的回报。而一些西方国家通过货币权力的国家垄断,不仅牢牢地控制了世界储备货币,而且通过其对货币的垄断权经转卖给商业和银行业的手段,使这些行业的资本所有者获得越来越多的经济利益。特别是随着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大量的网络货币涌入经济领域,使得这些国家的金融呈现过度繁荣的景象,造成了整体的价格扭曲现象。大卫·哈维根据一些国家社会中货币运动的运行情况,仔细研究了出现在当代的多次经济危机,认为这些危机尽管最初是表现在房地产行业的次贷方面,但正是它引发了金融危机及全球经济危机,从而一度造成整体价格扭曲。故而大卫·哈维认为在这次危机中,“约408万人因为房贷崩溃(贷款人因为违约而失去赎回房屋的权利)而失去住房”,“他们在房价高峰买房,因为随后房价大跌,他们欠金融机构的房贷比房子的市值还高”。这使原房产所有者蒙受了巨大的货币损失之后才能迁居他处。但到了租房市场及其他市场,价格都一致地反常及畸形。
(二)形形色色的补充性货币,是整体价格扭曲的重要推手
有学者认为,由于当代社会以人工智能、互联网及大数据的广泛运用,形形色色的补充性货币已有3000余种,它们在经济社会中已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样一来,大量形形色色的当代货币形式不断冲击法定货币的地位,使货币越来越作为一种象征或符号。按一些学者的观点,记账货币的运用,能让我们不必每次买卖均支付货币,而改为每隔一段时间结算,仅支付所欠的净额,以致到了当代社会,信用货币本身便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补充性货币的加入,使得这个复杂的世界更加复杂。即便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仍不断通过“量化宽松”手段进行信用货币的创造。这种现象从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伴随着记账货币及信用货币的兴起,“货币的创造大量落在个人和银行手上了,不再完全由国家机构掌握”,“除了受制于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外,货币量要怎么增加似乎完全不受限制。”这样一来,整体性价格扭曲就难以避免了。
(三)普遍追求货币的社会投机心理和行为,使道德层面上整体价格扭曲合理化
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催化下,由于信用货币的无限制创造,加之大量补充性货币的兴起,且在西方国家普遍将货币作为一种“存储工具”,视为一个获取更多财富的社会权力,当人们无止境地追求货币的社会权力,渴求货币的贪婪心理及行为就是不可避免的,“这已为种种人类劣行(那些绝不正直或高贵的行为)激增开拓出一片空间”,“对资本的矛盾的深远影响,在某些方面甚至可能造成毁灭性的后果”。正是出于这种忧虑,一些西方学者致力于解决西方社会存在的种种不合理现象。然而由于西方社会存在的根本矛盾,这些学者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因为任何修修补补的做法都是难以解决这些矛盾的。故而西方社会普遍追求货币的投机行为愈演愈烈,而整体价格扭曲的现象屡禁不绝就毫不奇怪了。
(四)西方国家出现的高新货币技术的剥夺式积累是整体性价格扭曲的必然结果
当代世界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形成的浪潮也对西方货币体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加快了当代货币技术的大发展。一些西方学者根据这种发展势头,甚至将技术泛化,将货币及与货币紧密相连的任何事物都看作技术。“组织形式(例如当代公司的控制结构,信贷系统和准时制输送系统)和机器人使用的软件、数据管理、人工智能与电子银行,对盈利能力一如各种硬件那样重要”,“根据这个定义,货币、银行业、信贷系统和市场全都是技术”。不少学者认为,被货币技术制造出来的大量数据,将会湮灭包括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类的权威机构,现代货币技术形成的数据化、虚拟化货币,其作用会远远超越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资本运作,还是一般的商品市场交易,激烈的竞争都将空前惨烈,使整体价格进一步扭曲,从而使剥夺式的积累成为整体价格扭曲的一种必然恶果。大卫·哈维尖锐地指出,“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化技术、电子货币、网络银行和大批新投资工具的涌现,金融和银行业的创新呈现爆炸性增长的倾向。创造虚拟资本的趋势已显著加速,而在这些资本自由流通之际,信贷系统中出现各式各样的掠夺式行径,促进剥夺式积累和资产价值投机的浪潮。”
(五)大量的金融错配成本造成的实体经济的损害,是整体价格扭曲的推手
西方国家陷入类似贫困国家“资源诅咒”的“金融诅咒”由来已久,美国、英国、法国的产业空心化日漸严重。美国重提“振兴制造业”计划,但收效甚微,制造业的处境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金融诅咒’把那些可能成为科学家的人在另一个时代梦想治愈癌症或把人送上火星的人,如今梦想着成为对冲基金经理。”英国2017年的一项官方报告的数据也显示,英国伦敦人属于净纳税人,他们平均缴纳的税款比获得的公共服务支出多出了3070英镑,而在英国贫困的内陆地区情况则相反。故而有学者认为,英国金融部门汲取的数目日益庞大的资金实际上可能会让英国变得更贫穷。且随着英国经济结构朝着金融服务业方向复苏转型,英国经济的其他领域在其阴影下求生,“就像在一株巨树的树冠下,其他幼小的绿植因为缺少阳光和水而濒临枯萎一样”。根据Andrew Baker的研究,仅在1995年至2016年间,英国金融的过度膨胀,为整个英国经济累计带来4.5万亿英镑的损失,这个损失大约是英国2.5年的所有经济产出,平均英国的每个家庭要承担17万英镑的损失。英国2007年来由于经济衰退造成的损失达1.8万亿英镑,因过度金融膨胀的金融部门的错配成本,已达2.7万亿英镑,且1995〜2016年英国的信贷量占GDP的比例已达到160%。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体价格扭曲几乎难以避免。
(六)“高度资本主义”造成的工作与消费互相恶性促进的怪圈,是整体价格扭曲的重要因素
“高度资本主义”是日本经济学家森冈孝二对当代资本主义特征的一种抽象概括。它主要描述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尽管生产力高度发达,但人们无法享受生产力的成果的状况。因为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的大量广泛运用,一方面使工作手段更加便捷,劳动效率更高;但另一方面,人们又面临更大的商业化竞争,工作时间实际上大大延长,工作强度大大增加,以消费为目的的所谓消费型生活方式大为流行,成为导致整体价格扭曲的另一重要原因。一些学者对此种现象作了生动的描述,“技术的发展、信息革命、实际上并没有把你从社会劳动、从职场中解放出来。一台手机把你跟职场捆绑在一起,你的所有时间,其实都是职场的时间,你打卡离开了职场,其实你依然在职场”,“人们购买的商品已经成为集中显示自我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手段”。显然,扭曲的工作、扭曲的消费,是形成整体价格扭曲的导火索。
四、整体价格扭曲风险的防范策略
对于整体价格扭曲的风险,必须未雨绸缪。以下方面值得密切关注:第一,密切关注金融过度现象及人们盲目追求货币的心理行为。近些年宏观经济严重“虚拟化”引起国际经济的严重失衡,以及微观层面上大批企业将资金投向非本业业务,都预示着发生整体价格扭曲的可能性。第二,密切关注补充性货币及数字货币的技术发展。根据学者统计,当代社会补充性货币达3000余种。中国人民银行2017年专门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所,预示着数字货币已经被法定化、合理化。尽管数字货币及大量补充性货币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了便捷和利益,但也应密切关注其发展动向,以趋利避害。第三,密切关注“脱实向虚”现象。当前,我国一二三产业失衡,经济结构急需调整。中央2018年经济工作会议及时提出“调结构、补短板”的目标任务,尽管取得了相应成果,但还需进一步巩固。第四,密切关注工作与消费恶性循环的动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中国也融人了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循环圈。麦肯锡(中国)预测,再过几年,将有1亿中国人面临职业转换,全球8亿人被机器人取代,且不少人会处于过度工作、过度消费的境况。工作与消费恶性循环已引发诸多乱象。对于这些情况,我们都必须高度关注,借鉴一些国家的经验教训,及时提高警惕,以尽快采取措施对整体价格扭曲形成的风险提早加以防范。
(一)尽力从多个方面控制当代各种货币形式的数量
当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各种货币形式层出不穷。当代中国新型货币的大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形成。以“金卡工程”为契机,电子货币至今覆盖了金融、商贸、交通、电信、卫生、医疗及社会保障各个方面。1999年初,中国各商业银行卡发卡量就达1亿多张,至今已超过63亿张。1997年金融系统拥有自动柜员机达1.8万多台,2017年末,达到128.42万台。就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而言,2015年达16.2亿元;2016年国内非银行支付机构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51.01亿元;2017年第一季度国内非金融支付综合支付业务的总体交易规模达到325 964亿元。实际上,上述不完全统计仅是在法定货币框架下的交易规模,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我国2018年非金融机构及个人创造的各类非法定货币,其规模更大。如此庞大的新型货币数量,实际上客观上增大了名义货币供给量,且直接或间接引起货币乘数的增大,进一步刺激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多,给宏观经济造成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大。因此,从多方面控制当代各种形式的货币数量是十分必要的。
(二)尽力消除当代各种新型货币影响货币乘数的突发性
整体价格扭曲的危害性往往会表现为对宏观经济的“瞬间”或突然冲击性,形成加大人们负面预期、调控政策被动性加强、宏观经济面临难以好转等严重后果。这种现象又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当代货币对货币乘数造成突然的增強影响所造成。因此,可以认为,当代货币对货币乘数的突然冲击性,使货币乘数突然增大,是整体价格扭曲的重要原因。为此,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对新型货币的市场流量、创造频率、增加周期予以抑制,尽量使之对货币乘数产生平稳影响,从而尽量降低整体价格扭曲引致的负面效应。
(三)尽力增大新型货币形式带来的社会收益,以抵消其形成整体价格扭曲的巨大成本
各种新型货币形式会给社会各个领域以及各类企业带来诸多成本,而整体价格扭曲带来的成本是其重要表现。但是,当代新型货币形式也能带来诸多收益。例如,就整个社会而言,新型货币形式可以降低载体成本,表现为降低运输费用;降低印刷、发行、搬运、流通方面的费用;降低防伪和遗失成本。据统计,我国每年流通的纸币约6万亿元,但在印刷、发行、更换、销毁及ATM机等业务环节消耗的费用近1000亿元。可见其成本不低,应大力减少之。同时,新型货币还可降低信息成本、降低信用成本、降低监督的成本,等等。特别是还可以依靠中央银行自上而下地建立科学、完善的货币发行机制,通过确保货币发行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减少监督的成本。而在企业层面上,以电子货币为代表的新型货币可以降低企业的信息成本、载体成本;在消费者层面上,可以降低消费者的信息成本;等等。尽力增大新型货币形式带来的社会收益,减少各方面的成本,对抵消整体价格扭曲造成的负面效应是十分有益的。
(四)适时调整法定货币数量,减少货币乘数对整体价格扭曲的负面效应
当代新型货币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尽管不像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会很快失控,但其数量的激增会形成诸多负面效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代新型货币通过直接、间接的途径使得货币乘数增大和货币供应量增大,导致整体价格扭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仍然坚持法定货币量的大量供给,不仅抑制不了非法定货币造成的负面效应,而且会增加整体价格扭曲出现的几率。在此种情况下,宜审时度势,在当代新型货币数量不断增加时,适时调整法定货币的数量,从而减少货币乘数对整体价格扭曲的负面效应。
(五)通过多种途径减少社会对当代货币新型形式的数量需求
一般来说,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应使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相对平衡。因此,在当代新型货币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应利用多种途径,例如,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对补充性货币流动性的监管;阻击国际游资的扩张;适当降低货币乘数等,努力创造减少人们对当代新型货币数量需求的条件,从而抑制过快、过大的当代新型货币数量的增长,继而控制货币乘数及货币供给量的过度增大,以避免整体价格的扭曲。
参考文献
[1]赵家敏.论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0(11):19-24.
[2]李玲.电子货币发展的现状及风险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12(24):5-6.
[3]谢平,刘二海.ICT、移动支付与电子货币[J].金融研究,2013(10):1-14.
[4]全颖,杨大光.互联网金融发展、支付货币电子化及对货币供给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16(7):122—128.
[5]大卫·哈维.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M].许瑞宋,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
[6]刘亚敏.货币的产生——从交易成本范式看[J].科技纵横,2005(1):63-68.
[7]蒋海曦,余声启,李天德.货币电子化与企业供求成本的关联[J].改革,2018(11):99-107.
[8]宋芳秀,胡修修.供给机制、结构调整与电子货币的现实功用[J].2015(3):119-126.
[9]NICHOLAS S.The finance curse:how the outsized power of the City of London makes Britainpoorer[EB/OL].(2019-01-08).http://www.sohu.com/a/287480698-473443.
[10]Chris Giles.資源诅咒,金融诅咒[N].金融时报,2018-11-2(3).
[11]季丽亚.1亿中国人面临职业转换,全球8亿人被机器人取代[EB/OL].(2018-10-17).http://news.hexun.com/2018-10-17/194905443.html.
[12]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分析[EB/OL].(2017-05-24).http://www.askci.com/news/hlw/20170524/11203598801.shtml.
[13]李友杰,李一丁,李付雷.法定与非法定数字货币的界定与发展前景[J].清华金融评论,2017(4):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