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朝霞
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之一,对教育也有深入的研究,他曾提出:“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就说明写作时,要有深刻、鲜明的立意,作品要能激发读者的思考,才能是一篇有水平的作品。因此,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应着力进行培养,推动学生的思维层次和习作质量更上一层楼。
一、借助文本虚词,引导意象练笔
化实为虚,针对的是写话题材中一些关键词的理解。在我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里,很多实词都有它意义为虚的一面,往往这层含义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所以对于写话而言,理解好词语意义为虚的一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在教学《师恩难忘》一课后,一位教师对学生的写话练习提出了要求:“请结合‘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说说你的理解。”一般而言,很多学生都会回答要感谢老师,但当追问其原因时,却不得而知。于是,我把“种子”一词圈了出来,让学生就此进行讨论。根据生活经验,播种之后人们要不断地劳作,才能讓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文中所提到的“文学的种子”,种在了“我那幼小的心田里”,那么“我”会怎么样呢?我先提示学生,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作家,再让学生对这句话的意思进行思考。学生在对“种子”的虚义有所了解后,自然就把握住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写话练习的成果也更有可读性。
像这里“种子”一样能化实为虚的词有很多,比如“路”可以表示人的选择、创造以及人生道路等,“灯”可以表示一种希望、光明,或者给人以安全感和幸福感等。引导学生开展化实为虚的写话练习,有利于学生写话时的深刻立意,使所写的习作能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二、借助文本“小材”,引导意象练笔
对学生的习作来说,要想通过描写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展现大道理,难度是很大的。所以他们可以取一些小的事情,正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往往在一些小事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大道理。所以有时候取一些“小材”,其道理反而更能震撼人心。因此对于讲道理的写话训练,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大处着眼,而在写的时候则抓住一些细节进行展开。
如,在《滴水穿石的启示》的课后习题里,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结合个人感悟写一篇读后感,对此我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来展开习作。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的生活经验,从自己所经历的小事里提炼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大道理来:“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这样才能把我们的美好愿望付诸实践。”这样的写作方式,使得习作更加形象和具体,而不是简单的、毫无对象的空谈,这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文章才能激发读者对此展开深入的思考。
三、激活阅读思维,引导意象练笔
即使是阅读同一篇文章,或者回答同一个问题,由于个人阅历和思考角度的差别,每个人的答案都会有所不同,这就如同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从多角度对问题展开思考,才能使我们的写话练习更有效。在日常的教学里,我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只有注重思维的培养,学生才能在写作时把习作的立意完成得更有深度,更有特色。
如,在对《诺贝尔》一文展开教学时,学生无意间提出了“失败”一词,于是我让学生把自己遇到过的失败和有关看法写下来并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认为:“失败不值一提。”也有学生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不经历风雨,怎么会见彩虹?”最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题目——《为失败唱赞歌》,让他们就此写一段话。学生经过逆向思维,对“失败”产生了新的认识,增添了立意的深刻性,赋予了写话训练更大的意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意象练笔十分重要,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东华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