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 航天是我的爱好

2019-09-10 07:22陆正明
科学大观园 2019年20期
关键词:孙家周总理指令

陆正明

1999 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 23 位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 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孙家栋这年 70 岁,是其中最年轻的。今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在 60 多年的航天生涯中,由他负责主体设计的卫星多达 45 颗,一度同时负责 3 个型号卫星的总体设计,被称为“总总师”。与航天打了半个多世纪交道的孙家栋却说:“航天已经成了我的爱好。”2018 年 12 月 1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孙家栋改革先锋称号,并颁发改革先锋奖章。称他为“ 航天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1951 年 7 月,中国空军选派 30 名年轻人去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经过多轮考核、层层选拔,孙家栋成为其中之一,学习飞机设计、维修和管理。1958 年,孙家栋等 23 名学员学成归国。在苏联近 7 年的留学生涯,他各科全优,毕业时获得了苏联最高苏维埃授予的斯大林金质奖章。

这时,由钱学森任院长的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组建不到两年,急需人才。这 23 位留学生回国前夕,聂荣臻元帅看中了他们。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说:“聂帅要人,我不敢不给。给你三分之二,我留 8 个。”孙家栋转换专业方向,开始了 9 年的导弹研制生涯,参与了我国这一时期所有型号导弹研制、开发。

1967 年 7 月 29 日,孙家栋仍然清楚记得 52 年前这个日子。国防科委的一位参谋直接到他家里,传达一份命令:“中央决定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向聂荣臻元帅推荐了你。根据聂老总指示,上级决定调你去负责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从此,他终生结缘卫星。

孙家栋说:“1967 年,中央向我们交了底,希望我们用 3 年时间,到 1970 年时把卫星送上天。目标是‘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他说服一些老专家,提出了“两步走”的计划,先实现卫星上天,解决有无问题,再研制有探测功能的应用卫星。

方案修改后,却没有拍板的人。孙家栋为卫星研制首次壮胆直言,找到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刘华清,尽管刘华清并不分管,但考虑片刻还是对他说:“技术上你负责,其他问题我负责,我拍板。”

1969 年 10 月,周恩来总理和李先念等在人民大会堂听取卫星研制进展汇报。汇报前一晚,孙家栋一夜没睡好。有件事压在他心头,想对总理说。但说了可能被扣政治帽子;不说,卫星有隐患。他说:“ 那时正是‘文化大革命’高潮,人人都戴毛主席像章。好多卫星仪器上镶了像章,有的还很大很漂亮,使仪器超出设计重量。但生产单位说超重的是毛主席像章,设计人员不敢说不行。重量增加,必然改变仪器的散热性能,降低火箭的可靠性。”

汇报过程中,周总理一再追问各种细节,强调要万无一失。孙家栋觉得此时不说,今后可能再没有这样的好机会了,就鼓起勇气向周总理提了出来。对孙家栋反映的问题,周总理答道:“搞卫星一定要讲科学,要有科学态度。”周总理的话,化解了孙家栋彻夜忧心的问题。

1970 年 4 月 24 日 21 时 35 分,火箭喷出的烈焰划破酒泉夜空,15 分钟后,传来“星箭分离 ”“卫星入轨 ”的消息,“东方红一号” 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从太空传来,响彻全球。这一天,后来被定为 “航天日”。

孙家栋是左撇子,为上学才学会了右手写字,年轻时有左右开弓打乒乓的绝技。在工作中,他也有一套 “逆向思维 ”的绝招,常常有出人意料、令人叹服的思路和点子。

与别人说话时,孙家栋总是眼睑微微下垂,带着笑意,语调平缓,宁静稳重。但为了卫星,这样一位航天工程大师却曾在发射现场两次越权,发出本不该由他下达的指令。

1974 年 11 月 5 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即将升空,却突然没有收到卫星内部供电成功的信号。卫星没有内部供电,意味着即使上了天,仪器、设备也无法工作,只是一坨漫游太空的鐵疙瘩。此时,离火箭点火只有几十秒。按照程序,停止发射的指令需要逐级上报,再由上级下达给指挥员,来不及应对这样的紧急情况。一片沉寂中,孙家栋大喊了一声:“停止发射!”按照规定,现场指挥员不应听从孙家栋的指令。但中国航天史上奇迹般的一幕居然发生了:指挥员执行了一个由不该发指令的人发出的、按规定不该执行的指令,发射程序戛然终止!这是承担着极大技术风险和政治风险的越权,极有可能被无限上纲。

10年过去,1984 年 4 月,孙家栋又一次为挽救危急中的卫星越权发了一道指令。4 月 8 日,长征三号火箭把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送上太空,第二天就发现电池温度超过设计上限。刚从西昌发射现场回到北京的孙家栋立即被召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他和技术人员模拟试验了几个昼夜,发现到某一特定角度时,可以将温度降到设计指标以内,便向控制指挥人员提出“再调 5 度”的指令。

按正常程序,这一指令要经过精确运算、形成文件、经过审批才能执行,但此时卫星长期温度超过设计指标,情况紧急,指挥现场的几位操作人员在一张白纸上写了“孙家栋要求再调 5 度”,要他签字立据。孙家栋毫不犹豫,在纸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着指令执行,卫星角度调整,电池温度逐渐正常,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获得成功。

来源|文汇网(有删减)

猜你喜欢
孙家周总理指令
周总理“喝”饭
一样,不一样
《单一形状固定循环指令G90车外圆仿真》教案设计
在阳光下拍照
新机研制中总装装配指令策划研究
在阳光下拍照
鸟巢大作战
大钟惊魂
玩转正阳门
周总理用身体保护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