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

2019-09-10 07:22刘立新李鹏涛
改革 2019年6期

刘立新 李鹏涛

内容提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有助于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着眼于我国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重大决策,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效策略。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点包括: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金融结构,服务实体经济;去杠杆,防止资金在金融体系中空转;加强金融产品管理,补齐金融发展短板。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资源与金融机构的供给非均衡,不利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未来要加快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立法;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措施,保障金融资源高效供给;以市场为导向,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化区域金融改革,解决金融资源供给非均衡问题。

关键词: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19)06-0084-08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金融风险不断累积。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源于五方面,即人民币汇率走弱预期带来的主权货币风险;房地产占用大量金融资源导致实体产业空心化风险;影子银行缺乏监管和非正规金融违约风险;小微企业流动性缺乏导致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凸显;财政收入下降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1-2]。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以服务人民生活和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重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服务模式、经营理念和绩效评价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可以有效化解各类金融风险,推动金融业健康发展,而且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1]。

一、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与相关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银行不良贷款增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逐渐增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的与核心内容就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产能过剩、企业成本过高、金融结构不合理、实体经济空心化、去库存压力大等问题,阻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供给侧结构失衡造成的。为此,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可持续增长动力。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业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近年来,我国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惠普性服务不断增强,金融业迅猛发展,但是高速发展之下也存在结构性、机制性等方面的问题。

2019年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深化金融开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攻坚战,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有序发展[3]。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金融风险隐患不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一方面,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工作的重点目标之一,要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尤其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更要丰富金融产品体系,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拓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4]。

另一方面,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宏观经济总体稳定,是金融领域改革的根本要求。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取得平衡,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为金融市场提供高质量的货币环境;破除资本市场中存在的體制性和机制性障碍,有利于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我国股市健康发展;优化金融机构布局,有利于为中小微型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利于重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服务模式、经营理念和绩效评价体系。

(二)相关文献综述

自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提出以来,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周子勋提出,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当下,一定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有效化解金融潜在风险[5]。陈道富指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金融发展”和“风险防范”两大方面,金融发展侧重于“回归本源”和“结构优化”,风险防范则侧重于“基础设施”“制度”“人”“钱”[4]。丁安华指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提升市场活力,其核心是推动金融供给服务实体经济,稳杠杆、去杠杆[6]。王一彤提出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定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优化大中小金融机构的布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角度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7]。王勇指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需要高度重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的作用[8]。

在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国外的研究要早于国内研究。Hakkiot & Kee-ton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包括资产价值不确定性、投资行为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程度加大、公共持有非流动性资产的意愿降低以及公共持有风险资产意愿降低[9]。他们选取了11个金融市场变量对美国银行体系风险进行了评估,这一研究成为很多金融机构甚至国家判断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指标。Kaminsky结合东南亚金融危机状况,构建了17个指标体系。Frankel & Saravelos运用GDP变化率、货币贬值、工业产出、股市表现、外汇储备等指标对次贷危机进行分析和检验。随着各国学者的不断研究,金融指标与金融风险之间的逻辑关系也逐渐明晰。国内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起步较晚。胡滨指出,宏观经济的变化对金融体系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冲击,实体经济空心化、房地产市场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债券流动性风险都会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金融体系自身演化和逐步积累风险,资金在金融体系中空转,影子银行风险,以及国际金融市场政策变化风险都会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1]。范小云则指出,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存在特殊性和普遍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应该加大政府的监管与金融体制改革[2]。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但学术界就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在逻辑以及对于如何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都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内在逻辑关联

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经济结构失衡加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并且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也在逐年上升。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提出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着眼于我国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重大决策,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效策略。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表象与特征

系统性金融风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某一个点的风险,而是由一系列的金融风险点相互影响、相互发展,最终影响到金融体系的风险[9]。系统性金融风险往往表现出实体产业空心化、主权货币风险、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以及非正规金融违约风险的表象,且呈现传染性强、传递速度快、破坏力广、顺周期性等特征。

一是实体产业空心化。实体产业空心化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一大表象。房地产挤占大量金融资源,实体产业面临空心化困境。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规模逐年攀升,2008~2015年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对GDP的年均贡献度达30.95%。一方面,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房价虚高,使得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投机行为增加,加剧了房地产泡沫风险;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的推波助澜,股市成为近些年来高额利润的投资场所,大量用于实体经济建设的金融资源被挤占,导致实体经济虚弱。

二是主权货币风险。主权货币风险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又一表象。人民币汇率处于波动起伏的不稳定与长期走弱态势,势必增加我国资金外流压力,导致对内有效投资不足,国内经济增长动力缺失。

三是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一方面,当前面临着产能过剩、需求减少的困境,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流动性资金,出现了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且人工、材料成本等逐年上升,导致中小企业杠杆率大幅度攀升;另一方面,部分产能过剩的僵尸企业占据着有限的金融资源,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

四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方面,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增加,土地出让金增长放缓;另一方面,大力推行减税政策以发展实体经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增加的空间变小。地方政府财政增长空间有限、债务融资利率上行,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

五是非正规金融违约风险。非正规金融违约风险也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另一重要表象。非正规金融机构包含金融租赁、商业保理、融资性担保、小贷公司、典当行、保险业务、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等机构,由于监管范围、力度、强度难以到位,使其常常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存在着较大的隐患。

系统性金融风险呈现如下基本特征:一是传染性强。即从一个点传染到多个点、一个机构传染到多个机构、一个市场传染到多个市场,从而使整个金融体系风险加大。二是传递速度快。即从一个点传染到多个点、一个机构传染到多个机构、一个市场传染到多个市场速度快,整个体系反应时间短。三是破坏力广。系统性金融风险破坏范围涉及金融市场、金融体系,而非单个机构或者体系的稳定性,且破坏力度大、强度高,恢复难度高。四是顺周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风险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并演进。

(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在逻辑

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实体部门空心化、主权货币风险、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以及非正规金融违约风险五大表象,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就是针对五大表象风险进行控制与化解,并根据其传染性强、传递速度快、破坏力广、顺周期性等内在特征,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结构、稳货币、稳杠杆和强监管等方式为手段对风险进行防范。一方面,金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容易引發系统性金融风险。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金融资金剩余供给与实体经济空心化之间的矛盾、人民币汇率走弱与主权货币之间的矛盾、杠杆率攀升与企业债务违约之间的矛盾、地方财政收入水平下降与地方债务水平上升之间的矛盾、非正规金融产品创新与非正规金融违约之间的矛盾等多类矛盾集于一体,容易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系统性金融风险也会倒逼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调整和优化金融结构降低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剩余供给、服务实体产业,以稳健性货币政策防范人民币汇率走弱态势,以稳杠杆策略破解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以地方政府权责一致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以加强金融产品监管控制非正规金融风险。应从系统性风险产生机制、传导机制等方面全方位实施多角度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进而从根本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以保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在逻辑关联如图1所示。

三、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点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整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供给方面杜绝低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优化金融机构,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要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本源,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点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第一,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础是稳住货币总量,只有管住总闸,才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要注意分寸,防止用力过猛。既要向实体经济供给必要的资金,防止太过于严谨而出现总需求快速下滑,又要防止过度松弛而推升杠杆和债务水平。在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大环境下,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在于为结构性改革拓展时间和空间,营造稳健中性的货币环境。2008~2014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此期间实施的是稳健中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经历了大起大落。从2015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截至2019年2月M2同比增长9.4%,这是从稳健中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的初步效果。

第二,优化金融结构,服务实体经济。优化金融结构的重要落脚点是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淘汰落后产能以及“僵尸企业”,为市场上高效率、高技术以及高资本利用率的实体企业释放金融资源,满足实体企业的正常资金需求。除了金融资源需求端的问题之外,我国还面临着金融供给市场不完善的问题。企业融资主要来自以银行信贷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方式,只有少数规模较大的成熟企业才能通过上市的方式直接融资,这就要求进一步深化融资结构改革,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以及保障信托、债券、基金等多元金融产品的供给。在宏观货币政策上要审慎调整信贷结构,完善对金融机构的考核导向,鼓励资金“脱虚向实”,严格限制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行业,发挥信贷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第三,去杠杆,防止资金在金融体系中空转。在金融制度不完善的背景下,为了获得金融信贷资源的支持,金融机构通过购买理财产品和信托负债等方式借入资金成为常态,虽然短期内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而且在一定时间内能够通过维持资产端和资金端错位期限进行套利,但高倍率杠杆使得金融风险系数急剧攀升,而且使得金融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无效空转,造成了严重的信贷资源浪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去杠杆,加强宏观监管,将金融机构内外理财业务对应的资产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在微观审慎监管上,管理部门应当以业务属性来确定职能分工和监管要求,减少金融机构套利空间。

第四,加强金融产品管理,补齐金融发展短板。一方面,加强金融产品管理要求健全金融分析和统计制度,对创新性金融产品、交叉金融产品等进行统计监管,这意味着要进一步加强资金流向监控,建立与完善各类金融产品综合统计分析制度。另一方面,补金融发展短板既要补充基础设施短板,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及升级征信系统,扩大征信系统的覆盖面和采集面,提升征信系统使用率,支持数据共享以及解决征信不对称问题,又要完善金融消费者保障制度,通过完善法律和会计体系,提高消费者金融消费的风险防范意识,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五,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国内外大量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案例表明,系统性金融风险与企业过度借贷息息相关,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典型,其原因在于,过度的借贷导致大量坏账产生,影响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导致资产价格波动过度起伏。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政策措施,以稳货币、稳杠杆、强监管的方式对金融风险高发部门重点监管,加强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遏制地方政府债务过快上涨,通过结构性去杠杆降低金融市场违约风险。

四、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难点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是通过解决金融供给的结构性、制度性约束问题,完善金融资本体系以及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而释放经济增长的动力,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制度保障。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面临着诸多障碍,主要表现在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資源与金融机构供给非均衡等方面。

(一)金融组织体系供给非均衡

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延续了传统意义上的大一统体制,难以做到对国有及民营金融机构的一视同仁,导致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主要以国有资本或国有控股为主。相较而言,民营资本金融机构则受到了严格的管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村镇银行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总体上民营银行机构、证券机构数量依然偏低,而且还面临着网点设置失衡的问题。具体来看,我国金融机构网点设置从一线城市向乡镇逐渐递减,一线城市汇集了几乎所有大中型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总部,四大国有银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则分布在二三线城市,四线城市以四大国有银行和部分保险机构为主,而且几乎没有证券机构,更严峻的现实是,除了邮政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以外,乡镇地区几乎没有其他金融机构。这种金融组织的非均衡供给加剧了金融资本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信用资金分配集中在一二三线城市,而县级城市以及村镇企业则面临着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

金融组织机构的城乡分布不均衡与我国金融机构分支式组织模式密切相关,由总行和总部为主向下延伸的组织模式排斥乡镇、农村、社区等基层设立微小型金融机构,激励金融机构以服务一二线城市为主要目标,对其他地区仅提供有限服务。此外,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以及金融惠普知识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机构的服务落地。

(二)金融市场体系供给非均衡

金融组织体系的非均衡供给必然导致金融市场体系供给的非均衡。金融市场体系供给不均衡表现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供给失衡、保险市场资金运用失衡、融资市场结构性失衡以及服务对象结构性失衡等多方面。首先,货币信贷和资源调配权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金融机构总部和分行,而三四线城市的金融机构的货币信贷和资源调配权较为有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则进一步加剧了货币信贷资源的失衡问题。其次,就保险资金的利用以及保险市场体系而言,保险资金使用权同样集中在保险机构总部,而三四线城市没有保险机构总部,且主要以投保风险保障为主。大城市与小城市保险市场的成熟度差异较大,使得保险市场资金运用失衡,加剧了保险资金的利用错配。再次,融资市场面临着结构性失衡问题,银行信贷占金融资产比重高达75%,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最后,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大多以大中型成熟企业为主,中小型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面临着服务对象的结构性失衡难题。

(三)金融监管体系供给非均衡

金融监管体系是金融市场体系与金融组织体系高效运行的制度保障。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供给面临着监管体制与金融监管权、监管政策以及监管机构设置的非均衡问题。在金融监管体制与监管权方面,地方政府作为金融性风险的责任者,只有少许的金融监管权,这种分业垂直的监管模式造成了金融监管体系结构性失衡。在监管政策方面,我国的宏观金融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布,在保证政策权威性和统一性的同时,可能忽视了地方金融政策的灵活性。在金融监管机构设置方面,与各大金融组织主体以及金融资源一样,金融监管机构具有类似的空间分布特征,监管机构的设置主要分布在一二线主要城市,而三四线城市基本上仅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而且在新一轮的简政放权改革中,地方金融监管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方面都在逐渐减少,进一步加剧了金融监管机构设置的非均衡问题。

(四)金融资源供给区域非均衡

金融组织的供给非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金融资源供给的区域与城乡不均衡。在我国,金融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金融资源主要分布在北京以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且政策性金融机构、股份制银行、保险机构、证券交易机构总部也大都设置在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仅有极少的证券机构、期货机构和商品交易机构总部。银行机构和保险机构的地区分布决定了金融资源的分配和使用,而且在沿海地区经济与金融集聚作用之下,中西部金融资源向沿海发达地区源源不断流入,不断削弱中西部地区的资本储蓄水平,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二元分布以及非均衡发展。

五、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策略

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我国面临着实体经济脱实向虚、企业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剧、非正规金融违约风险增加的问题,存在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未来应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金融产品风险监管。

(一)加快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立法

立法保障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托。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在对当前防范金融风险实践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加快金融供给侧改革立法。首先,立法改革要赋予国有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机构同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对国家资本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培育、民间资本出资的机构一视同仁。其次,应当进一步加快对新金融业态立法。中央可以结合地方金融机构的市场灵活属性,进而制定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为地方政府立法提供参考;对于民间出现的创新性金融业态,可以授权省级人大推动地方立法,为地方金融监管提供法律依据。最后,加快地方金融监管立法。要求地方政府成立金融监管局并履行相应金融监管职能,加快推动中央与地方层级有序的金融监管体系建设,通过多层次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地方金融风险。

(二)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措施,保障金融资源高效供给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提高金融资源的供给水平,消除金融资源错配。具体而言,一要重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扩大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在市场融资中的占比,规范区域股权市场,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二要加强科创板建设,从供给侧出发,筛选出符合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发展方向的投资者和投资基金,在此基础上对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行匹配,进而满足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促进我国产业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要加大金融信贷支持,通过完善信贷政策引导银行机构调整信贷额度、风险评级和风险溢价等差别化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信贷扶持力度,实现信贷资金向高回报地区流动,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10]。四要完善货币调控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和基础民生工程项目的投入,服务实体经济,补齐经济发展短板。

(三)以市场为导向,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新一轮的简政放权要求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导向,减少政府干预,减少政府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就金融领域而言,一要推动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流动,在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背景下,要提高金融扶贫的力度,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二要完善金融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项目建设资源优势,为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搭建良好的平台,协调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实现金融资源供需的高效匹配。三要发挥财政杠杆效应,通过信贷补贴或者关联性政策补贴等方式为小企业授信。四要加大对新金融产品的监管力度,引导创新性金融产品规范发展。

(四)深化区域金融改革,着力于解决金融资源供给非均衡问题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是金融组织、金融市场以及金融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企业与社会融资面临着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这就要求,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基层金融机构的覆盖率,推动证券公司、保险机构、商业银行增资重组改革,增加在县、乡镇等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数量,降低基层融资成本,保障其金融资源需求。着力开展县市区域金融创新试点和服务便利化试点,建立贴近小微企业以及“三农”的金融现代化体系,在乡镇一级大力发展惠普金融,努力探索基层金融服务便利化试点。另一方面,要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探索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新模式,扩大经济作物、粮食、林木等政策性“三农”保险保障服务范围,积极探索创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强化对创新型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支持,改变乡镇资金不断流出的状况,推动资金向基层流动以更好地服务农村和小微企业,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胡滨.系统性金融风险来源及防范[J].改革,2017(8):41-44.

[2]范小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策略[J].改革,2017(8):48-51.

[3]李丹,郭树清.多方面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金融家,2019(3):38-39.

[4]陈道富.金融供給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与难点[N].证券时报,2019-03-12(A02).

[5]周子勋.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性愈加凸显[N].中国经济时报,2019-02-25(001).

[6]丁安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提升市场活力[N].中国证券报,2019-04-16(A03).

[7]王一彤.多角度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金融时报,2019-03-02(002).

[8]王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N].上海金融报,2019-03-05(011).

[9]张文凯,彭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1):19-24.

[10]李月,王珊珊.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辨析、指标体系与增长效应[J].改革,2018(10):71-81.

Structural Reform of Financial Supply-Side and Prevention of Systematic Financial Risk

LIU Li-xin  LI Peng-tao

Abstract: Deepening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financial supply-side can better serve the real economy and help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eady growth and risk prevention. Deepening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financial supply-side is an important decision to focus on the long-term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prevent and resolve systemic financial risks. The key points of preventing systemic financial risks through structural reform on the financial supply-side include: maintaining a sound monetary policy; optimizing financial structure to serve the real economy; deleveraging to prevent the idling of funds in the financial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financial products and filling in the shortcoming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e unbalanced supply of financial organization system, financial market system, financial supervision system,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prevention of systemic financial risks.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legislation of financial supply-side reform; deepen financial supply-side reform measures to ensure efficient supply of financial resources;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 with market orientation; deepen regional financial reform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nbalanced supply of financial resources.

Key words: structural reform of financial supply-side; financial risk prevention; systematic financial ri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