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安全依恋;心智化;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8-0068-02
【作者简介】何冬怡,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苏州,21513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师,副教授。
结合家谱图,做完三个孩子的成长分析,我的内心感到沉重:6岁的小利因为父母的指责和同学的嘲笑而变得敏感、气愤,无法专注于学习,甚至出现轻度抽动症状,人际关系紧张;10岁的小军挨多了妈妈愤怒的耳光,也变得愤怒、暴力,有伤人倾向,无法专注于学习,甚至出现轻度多动症状;17岁的小文在母亲的严格管控下,出现了人际交往困惑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困难。无论是指责、暴力还是过于严格管教,父母功能不良的教养方式与三个孩子的问题表现息息相关。
不难看出,这三个孩子都存在不安全型依恋和心智化水平较低的心理困难和现实困难,包括学习困难、人际困扰、自我认同困难,这对孩子们的身心发展造成了多重伤害。幸运的是,与孩子们合作的咨询师们都具有比较专业的整合咨询能力,成功地为孩子打造了重建安全依恋的“熔炉”,努力推动他们的心智化发展,针对性地为个体与家庭提供了一些帮助和指导。
小军是由奶奶带大的,语言发育迟缓、难以表达清楚自己的意图、规则意识弱、粗暴地推拉同学,这些都指向小军在行使前心智化模式中的目的论功能,即无法识别、理解和表达清楚自己的情绪体验和需求时,就转而使用行动来强烈地表达。
小利被父母打骂时特别紧张害怕,他不仅无法得到抚慰,更不能惹来更多打骂,只能压抑所有的痛苦,潜意识地激活前心智化模式中的佯装功能,切断痛苦的心理状态与现实的联结,在惶恐中艰难地保持自我。一旦佯装功能失败,如被同学的嘲笑拉回现实,则只能激活目的论功能,用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压抑和愤怒。
过于依赖母亲、原则性强、缺乏自主性的小文,在面对舍友对自己班级的批评性言论时,要么过于强硬,要么过于忍让,非常压抑、孤独、自我否定,连是否要和好朋友保持朋友关系都犹豫不决。她也激活了前心智化模式的心理等价功能,表现为将舍友对自己班级的批评性意见等价为舍友不喜欢自己;将母亲的意图等价为自己的意图。
前心智化模式在咨询中出现时,咨询师的主要任务并非探索、描述、解释或纠正来访者的材料,而是要与来访者一起打造安全依恋的“熔炉”,恢复心智化或促进心智的发展。为什么要用“熔炉”来表述安全型依恋对象的功能呢?精神分析师Fonagy认为,安全型父母或咨询师对孩子痛苦的“容纳”——充满情感与关照的言语表达实际在告诉孩子:(1)他们理解造成孩子痛苦的原因和其对情绪的影响;(2)他们能够应对孩子的痛苦并减轻痛苦;(3)他们能够识别出孩子正在表露出有意图的姿态,这意味着孩子能够推断出他人行为背后的意图,孩子是一个拥有自己心智的独立人,有潜能去解读父母和自己的心理。在这些案例里的咨询师和父母,越来越了解如何成为孩子们的安全基地,不知不觉中帮助孩子们重建安全依恋,同时促进了孩子们的心智发展。
这三个案例中,心理咨询师通过一些工作,成功地帮助孩子们重建了安全依恋:(1)通过尊重、倾听、共情、澄清、积极关注等咨询技术,逐渐建立安全信任的咨访关系。这种安全性依恋关系本身就能满足孩子们内心深处的部分渴望。研究表明,良好的咨访关系就已经能产生疗愈效果。(2)指导班主任、父母、来访者学会重建合理认知,觉察和调适情绪,减少斥责、无故指责、过高期待等伤害性言行。觉察到自己有难以抑制的负面情绪时,先使用一些方法抽离出来,理解和适当处理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后再和孩子溝通。父母发展出EQ型情绪管理的能力以及恰当的沟通表达能力后,孩子也能从父母的情绪智能里获得榜样的启发。(3)鼓励父母、班主任为孩子提供一些平台和机会,让孩子获得锻炼、赢得尊重、重拾信心、展现自我、理解他人、尊重规则,拥有良好甚至非常愉悦的自我体验……孩子在不断地被看见、被支持、被尊重、被理解、被欣赏、被规范、被信任、被回应的过程中,飞快地进行着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自我建设,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联合注意能力、言语和教学互动的能力都能得到快速提升。心智化水平提升的外在表现往往指向一些好转的迹象,如心情变好了、眨眼减少了、遵章守纪了、专注力提升了、作业完成了、不攻击同伴了、通情达理了、快乐自信了、人际改善了、家庭和美了。
我们从依恋与心智化理论谈到这些孩子的转变,得以看见三个咨询师在面对三个如此特别的个案时,如何娴熟地运用亲子团体、家庭治疗、房树人绘画等整合性的理论与技术,与孩子、父母、班主任一起重建安全型依恋关系,提升知情意行的能力,促进心智水平的发展。我们看见,当孩子在安全的依恋关系里重新生长时,他们是那样的鲜活、自在、明媚、动人。将心比心,以爱唤爱,幸福与快乐是这样传递的,创造与感受爱的能力也是这样代代相传的。
【参考文献】
[1]JON G A,PETER F,ANTHONY W B.心智化临床实践[M].王倩,高隽,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
[2]DAVID J W.心理治疗中的依恋:从养育到治愈,从理论到实践[M].巴彤,李斌彬,施以德,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