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润生 张天若
【关键词】公益活动;公益意识;公益能力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7-0032-02
【作者简介】1.顾润生,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德育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政治特级教师;2.张天若,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江苏扬州,225001)党委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化学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全国模范教师。
顾润生:请问学校将公益活动作为学生品格提升的重要载体的基础是什么?
张天若:我们学校秉承“求真、求善、求美、求健”的校训,培养了一届届德厚心广、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毕业生,而且我们学校一直有着公益扬善的传统,学校的好人基因代代相传。从我校61届校友陈宏如三进陕北治病救人到当今“扬州好人”我校79届校友徐兆华的凡人善举,从“诚信中学生”徐砺寒到“信义姐夫”我校教师赵红兵,扬大附中的师生一直在为社会传递友善、诚信的正能量。基于此,我们考虑从公益活动入手,以公益活动作为学生品格提升的重要载体,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提升学生的公益能力,让学生在公益活动中实现品格的提升。
顾润生:“人人微公益:小善大爱助成长”项目实施的顶层思考是什么?
张天若:“人人微公益:小善大爱助成长”项目很好地破解了学校教育与社会融合欠缺、德育知行分离、家庭教育缺失的教育难题。
微公益强调全员参与并创造价值,能够很好地解决德育工作中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疏离的困境。我们学校的“人人微公益”项目以学科融合为公益活动基础,为学生提供学习公益知识、设计公益活动的平台,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公益温度,在实践中培育公益技能,并在参与过程中产生公益创意;以公益活动为德育实践途径,培养中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化中学生的社会主体意识;以家庭社区为携手共建单位,凝聚家校多方育人合力。我们致力于研究和探索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三位一体互动中,以学校教育引领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构建促进学生品格提升的教育环境。
总之,项目提倡从微小的公益行为着手,强调积少成多,实现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传递人人公益理念;向学生和社会大众传递“微公益贵在行动,贵在人人参与”的实践理念。
顾润生:“人人微公益:小善大爱助成长”项目有哪些实践创新之处?
张天若:学校加强“人人微公益”课程化建设,将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微公益活动整合,将各学科课程与微公益课程进行融通,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首先,开发“人人微公益”操作平台。学校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互动性、生成性的线下和线上有机结合的微公益操作平台。其中,线上微公益活动网络互动操作平台的功能包括:(1)项目设计。学校或学生、家长等线上提出拟开展的公益活动设想。(2)项目推介。线上开展微公益项目设计、宣传推介大赛,营造氛围,策划方案。(3)志愿选择。微公益项目分为必选和自选两大类,必选项目由学校统一设计,自选项目是学生、教师和家长根据自己的客观实际情况和项目实施所需条件进行网上自愿选择。(4)互动交流。学生或家长对项目的提出、设计、宣传、实施及其结果影响等进行交流。(5)过程记录。记录保存微公益项目的提出、设计、具体实施等过程性材料。(6)评价表彰。根据公益项目完成情况,实行积分奖励。
其次,构建“人人微公益”活动系列内容。学校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整体设计多维度的微公益项目;着眼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整体设计多层递进的微公益项目;着眼于学校、家庭和社区形成德育合力,整体设计多元主体参与的微公益项目。(具体活动内容见表1)
最后,建立并完善学校微公益活动评价体系。我们将参加微公益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设计校本“人人微公益”奖章,鼓励学生存善心行善举,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顾润生:项目实施给学校师生带来了哪些变化?
张天若:学校对全体学生进行“人人微公益”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1%的学生选择积极主动申请参加公益活动,94%的学生认为“人人微公益:小善大爱助成长”项目对提升品格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94%的学生认为参与公益项目对自己帮助很大,97%的家长对学校开展社区老人慰藉公益服务持积极支持的态度,97%的家庭愿意繼续参加社区老人慰藉公益服务。学生们普遍认为,在“人人微公益:小善大爱助成长”公益活动中,自己的助人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都进一步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