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墨
当地时间2月15日,特朗普在白宫宣布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以绕过国会获得修建美墨边境墙所需的额外资金。民主党迅速回应,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与参议院少数党领袖舒默发表联合声明,谴责特朗普宣布紧急状态“严重损害”美国宪法。
对于他这项命令可能在较低层级法院被暂时叫停,特朗普心知肚明,但坚称他有权从政府的其他部门拨出资金来修建边境墙。“(国家紧急状态)这项命令之前已签署过多次。自1977年以来,其他总统们都签署过,赋予了总统这项权力,这没有任何问题。”实际上,总统具体援引哪项法定紧急权力,需要法理支撑;若参众两院通过联合决议,国会有权否决总统使用其法定紧急权力。
总统可以绕过国会调拨资金,这一特例如果常态化,无疑将侵蚀美国权力制衡的根基。不过,结合历史和现实细究美国政治制度的设计,对权力制衡就会另眼相看一一不是因为它的强大,而是因为它的脆弱。
先贤的远见
美国政治制度的架構,来源于美国宪法。探究美国的权力制衡,首要的考虑是美国宪法诞生的背景。
历史地看,美国宪法天然带有制约权力的基因。从1607年英国人在弗吉尼亚建立第一个殖民据点,到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这期间本土的政治精英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治理国家”经验。也就是说,在美国诞生前,基层权力运作的问题已获解决。英国殖民统治这个上层建筑撤出后,美国的建国先贤们需要解决的是最高权力如何分配的问题。
由于美国是在与大英帝国血与火的较量中诞生的,建国先贤们本能地会从最高权力联想到暴力和殖民压迫。当时美国的政治主流是,美国不能出现拥有绝对权力的最高统治者。根据相关资料,首任总统华盛顿所能号令的美国军力,仅仅是十几门大炮和718名士兵。因为独立战争期间的主力军“大陆军”,绝大部分都在战后被解散了。显然,这种对行政权力尤其是军权的强势制约,杜绝了“美国皇帝”产生的可能。
这种强势制约的主要思想来源之一,是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所描述的“三权分立”。但美国宪法中体现的“三权分立”,并没有刻意追求“理想状态”。从宪法文本来看,立法、行政、司法的权力分配,在国会、白宫、最高法之间不是均衡的。而且,这三大政府机构中,一方对另两方权力制衡的力度,也是不均衡的。
以司法权为例,根据美国宪法,最高法享有终审权,但宪法同样也规定,国会可以根据需要设立独立于最高法的特别法庭,而总统和最高法都没有这个权力。虽然终审权依然在最高法,但国会可以通过这项权力介入司法的运作。类似地,行政权属于总统,但最高法可以通过对争议政策的裁决,事实上影响总统的行政决策。而国会的财政预算决定权,对总统施政行为的影响更为明显。
如果说,这种模糊的界限是“权力相互制衡”的客观需要,那么美国宪法中对国会权力的界定,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建国先贤们的政治远见——把国会定位为约束权力的中枢。宪法前三条内容的排序,事实上也是国会、总统与最高法权力的排序。作为立法机关的国会,能在行政、司法上隐性介入与硬性约束,但反之则不然。国会有权罢免总统和最高法的大法官,但总统无权解散国会,总统与最高法都无权罢免任何——位国会议员。
美国宪法中对国会权力的界定,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建国先贤们的政治远见一把国会定位为约束权力的中枢。
最高法既无财权、事权,也无兵权,唯一的权力是司法终审权。所以,相对于总统和国会来说,最高法作为实体机构的存在是最弱势的。但最弱势的最高法,从宪法文本上看其约束作用,可以说只针对总统。
比如,总统与国会把争议提交到最高法,如果最高法作出倾向于国会的判决,总统无权推翻;如果作出倾向于总统的判决,国会可以在不违宪的前提下,通过立法“否决”最高法的判决(国会的立法只针对未来类似的争议,不可用于已判案例,也不能溯及既往)。
这样一来,美国的“三权分立”就可以简化成“约束总统权力”。
弄权的空间
不过,宪法文本是静态的,历史却是动态的。美国建国先贤们的远见,一直在经受历史变迁的考验。美国独立两百多年来,总统的权力有扩张有收缩,但总体上呈不断扩张的趋势,而且更多地反映了权力集中的客观需要。换句话说,仅从宪法文本,是无法解读现代美国总统权力的。
根据美国宪法,总统可以统领三军,但宣战权属于国会。“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宪法把宣战权赋予国会,既是出于谨慎,也可以说是基于当时的现实考虑。美国宪法诞生的时代,军事行动还处于战马、帆船主导的时代,在战事降临前,议员们有足够的时间辩论是否用兵。但历史的演变,让宪法的这项条款越来越成为现实的羁绊。总统的对外用兵权,成为一种客观需要。
美国国会1964年通过的《东京湾决议案》,赋予了当时的约翰逊总统几乎是无限制的对外用兵权。尼克松任总统时,1973年国会通过的《战争权力决议案》,很大程度上收回了总统的对外用兵权。不过,法律的条文与现实执行之间存在“灰色地带”,纵容了总统在战争问题上扩张权力。
1986年的里根政府时期,在白宫把轰炸利比亚首都的决定告知国会时,美军战机已经升空。1990年的海湾战争前夕,老布什对美军的调动、部署,在取得国会授权之前己基本完成。1994年的克林顿政府时期,国会要求克林顿从索马里撤军,但众所周知,克林顿下令撤军的真实原因不是忌惮国会的权威,而是在乎“黑鹰坠落”。
总统有权不经国会批准就调动军队,由此制造出“箭在弦上”的态势,给国会的不放行构成政治压力。这是目前美国总统而非国会拥有“事实上的宣战权”的重要原因。
对联邦政府高官的任命权,是国会的另一项重要权力。根据美国宪法第一条,总统任命的高官,必须得到参议院简单多数通过才具有法律效力。但宪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总统有“休会任命权”,即在国会休会期间,总统可以无需等待参议院的通过,单方面任命政府高官。
美国历史上,单方面任命政府高官的“冠军”是里根总统。他利用国会休会任命了232名政府官员,其中包括驻联合国大使、中情局局长、美联储主席这样的高官。克林顿总统的类似举措,导致国会在1998年通过了《联邦政府职位空缺法案》,对总统的“休会任命权”作了更加严格的限制。但这项法案也留下了“灰色空间”,即允许总统指定代理官员,前提是这位官员在该部门工作满3个月。后来的小布什总统,仍然依据“休会任命权”做了171项任命。
国会对总统行政权的约束,不仅体现在人事任命权上。根据美国宪法,不经国会同意,作为联邦政府最高长官的总统,无权设立新的联邦政府机构。2002年新设的国土安全部,就是小布什总统在国会授权后成立的。不过,联邦政府机构的扩编一直没有止步。有数据显示,1900年美国联邦政府雇员只有23万,2018年这个数字已高达410万。
财政预算权是国会对总统的硬性约束,但这个约束也并非无懈可击。特朗普可以通过宣布国家紧急状态、绕开国会挪用其他预算资金,来建设隔离墙。但就建墙资金而言,特朗普其实还有其他渠道——国会所掌控的预算主要来源是税收,但美国行政部门的收费、罚款等资金,并不纳入国会的财政预算。
有统计显示,2017年这类资金的总额是5160亿美元。这些资金都在行政部门内部运作,几乎不受国会的监管。所以,特朗普因57亿美元与国会闹得不可开交,其实不是为了钱的问题,而是为了获得“名分”(权力)。
制衡会否失效
最高法是平衡总统与国会权力的重要砝码,可美国宪法并没有规定大法官的数量,也没有规定其任职资格。如今9位大法官格局的形成,可以说是权力博弈的产物。
作为首任总统,华盛顿在1790年任命了6位大法官;南北战争结束后的1866年,大法官增加到历史上最多的10位。正是在那一年,国会出于限制时任总统安德鲁·约翰逊(他是首位遭国会弹劾的美国总统,最终以一票之差免于下台)权力的考虑,立法将大法官数量限定为7位,3年后又规定为9位。
特朗普因57亿美元与国会闹得不可开交,其实不是为了钱的问题,而是为了获得“名分”(权力)。
这个规定延续至今,像罗斯福这样的强势总统,也未能撼动这一规定(他曾提议把大法官数量增加到15位,遭到国会否决)。由于最高法的大法官是终身制,对美国政治的影响深远,所以总统对最高法大法官的提名,往往成为国会参议院民主、共和两党之间斗争的焦点。
“权力分立、制衡只是一个比喻,并非一个机制。”美国《大西洋月刊》资深编辑大卫·弗洛姆在2017年3月《通往独裁之路》中这样写道。他认为,美国的政治制度有容易被攻破的脆弱性,“这些弱点中最高危的是对掌握巨大权力的总统私德的依赖”。他的判断或许有点悲观,但分析却不无道理。
从美国政治史可以看出,没有所谓的完美制度能彻底消除执行过程中的“灰色地带”。无论是出于个人私利还是所属政党的利益,总统在权力上是否自我克制,决定了美国政治制度脆弱性的后果有多大。特朗普之所以最能激发对美国民主制度的担忧,是因为他在自我克制上最不让人放心。
奥巴马政府时期的总统顾问鲍勃·鲍尔近日撰文称,1976年国会通过的《国家紧急状态法》赋予总统宣布国家紧急状态的权力,当时之所以没有对何为“紧急状态”作界定,是基于这种状态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存在”的考虑。在他看来,总统在这个问题上的权力只是认定危机的存在,而不是制造出危机的“事实”。但在以“后真相时代”为特点的特朗普时代,各方就“事实”都难以达成共识,权力的约束能不被架空?
客观地说,特朗普并不是唯一一位能像鏡子那样照出美国制度脆弱性的总统。宪法赋予总统“休会任命权”,初衷是为了让行政机构不因国会的休会而影响正常运转;宪法赋予总统否决国会决议案的权力,本意是为了让决议案回到国会进行修改,以便行政部门更顺利地实施;国会立法赋予总统宣布国家紧急状态的权力,以便其更高效地维护国家安全……但所有这些赋权,都为总统侵蚀国会的权力打开了方便之门。
制衡是常态,失衡是趋势。美国宪政制度框架初定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政治(民主党成立于1791年,共和党成立于1854年)。即便国会对总统曾经有过“理想”的制衡,随着政党政治的发展、成熟,这种制衡也变得不那么可靠。如果总统所属政党掌控国会参众两院,权力制衡就有形同虚设的可能,尤其是在政治极化的状态下。
(摘自《南风窗》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