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延
百年全英就像羽毛球界中的圣城,是球员、观众和记者的最佳朝圣地。初春的英国天气极其多变,阴晴雨雪转变皆在一瞬间。场外,这诡异的天气成了记者全英之行最深刻的印象,场内,也十分呼应。
到达:寒冷中无奈的等待
记者周一凌晨从北京出发,飞机在11小时的飞行后降落在伦敦希西罗机场,此时室外虽然寒气袭人,但阳光正好。来到行李大厅,我被告知行李没上机,会随下一班北京到伦敦的飞机到达。带着无奈和愤怒,在投诉无门后,思量着让航空公司邮寄反而会更慢,我自愿地在伦敦耗了半天,等到了我的行李。
雨伞在托运行李中,这也让手无寸“伞”的我在市区体验到5分钟前天晴、5分钟后大雨的狼狈感。感受了大雨和近人民币50元的地铁单次票之后,我和同伴坐上前往伯明翰的火车。两小时后,我们踏出火车站,来到又冷又冷清的伯明翰火车站街区。寒风阵阵,幸好看见了吃完饭回酒店的刘雨辰和谭强,被“引荐”到中餐馆补了一顿。
住到酒店,发现微信群里已经在道早安了,才发现这到达途中用了整30小时。匆匆收拾,迎接满满的六天行程。
赛前:湛蓝天空下的按部就班
周二早上拉开窗帘,迎接我们的是一大片的蓝天,几乎看不见一丝云彩,这也正好符合赛前的热身——安静胜于热烈。这一天里,中国队在训练馆里练习多球和技战术,来到比赛场馆则重点适应风向和灯光。
首轮比赛共设五片场地,而对阵在伦敦时间3月5日晚上才姗姗来迟,所以训练时谁都不知道自己第一天会在什么时候、在哪片场地比赛。因此,各位教练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来,换个场地,都试试!”
离中国队训练结束还有7分钟,教练还在敦促队员再进行两轮的抢分对抗。离结束还有3分钟,下一个热身的队伍丹麦队已经在场边虎视眈眈,还剩10秒,丹麦队教练吹起哨子,丹麦队员一拥而上,不到五秒迅速占领场地。
比赛第二天就要开始了,场馆内外依然是静悄悄的,除了偶尔路过的运动员和教练,附近没怎么见到工作人员或安保人员。伯明翰体育馆坐落于市中心的伯明翰运河旁,规模不大,比起国内大部分体育馆都要小。中午时分,有大批的运动员、媒体、随队人员的证件还没做出来,场馆外围还基本没有赛事的海报或旗帜。
到了下午,场馆内的展销和活动摊位才刚开始布置,混合采访区、后台通道依然没成型。要不是看到各队紧凑的热身训练,记者可能会误以为自己早到了一天。倒是后台的穿线服务区挺热闹的,六个穿线师从早到晚地工作,身旁依然还有一大堆待上线的拍子。
傍晚时分,天气转变,细而密的雨一直在下。馆里一位工作人员随口说了句:“忍忍吧,随后几天都这样。”
首轮:“风”起云涌 赛场变“天”
开赛了,场外风嗖嗖地刮着,吹走了不少名将。辛德胡、“小黄人”、拉差诺、“双塔”、周天成、“松糕”、孙完虎均在列,还有16次参加全英、10次打进决赛、6次夺冠的林丹。第17次全英之旅,林丹又倒在了首轮,又是三局不敌对手。
林丹出局自然是新闻点,大批媒体静候他的到来。来到混采区的林丹也没有回避输球原因,直指后两局的精力问题。决胜局开局,林丹在短短的五分钟连丢10分,以2比11交换场地,现场的中国球迷和中国志愿者陷入了沉寂和焦急中。
2018年以来,林丹输球19场,其中有12次是在决赛落败,三局胜率不足四成。过去的这个冬天,林丹一直在努力地冬训,但在新年以来参加的四站比赛里仅一次进入八强(泰国大师赛亚军),这样的成绩和冬训的质量有点背道而驰。年龄增长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比赛成绩不佳导致要多报比赛,从而造成更多消耗。
第一天比赛里,媒体间内更多的是初识和适应。混采区内,过半的志愿者都是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和学校,都喜欢羽毛球,很多人却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球星。比赛这么多天,多亏志愿者们的帮助,我们在混采区的工作相当顺利。我还认识了一位来自新加坡持权转播商的印度裔媒体人,刚当爸爸的他一人分饰四角,采访、拍摄、写稿、成片全部自己完成。更令人惊喜的是,他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中文是一门很美的语言。”
次轮:雨中“凋零”的丹麦组合
前一天,陈清晨/贾一凡在最后一场登场,来回的拖延让她们前后热身了3次,陈清晨还睡着了。深夜里,他们在国内的父母都起床了,她们也终于赢下了比赛,由于对手不强,正在编辑工作的我们就没有采访到她们,贾一凡还因此在朋友圈“批评”我早退。
今天我们抽空去了一趟远在100公里外的羽毛球博物馆,缺席了上半场的比赛。回到伯明翰时,陈清晨/贾一凡已经赢下了第一局,并在第二局大比分领先,而走去球馆要近20分钟。为了赶上采访,不再被这最后的冠军批评,我们拿着设备上演了一幕“雨中末路狂奔”,硬是踩着时间赶到了现场,完成了采访。
下半场比赛里,最瞩目的该是谌龙和鲍伊/摩根森的出局。在2018年之前的十年,林丹、谌龙和李宗伟三人包揽了全英男单冠军,直到2018年石宇奇在决赛击败林丹,打破了这一记录。今年,李宗伟缺席,林丹一轮游,谌龙也在第二轮出局,这让人再次在想一个问题:三巨头时代过去了?
男双也曾有过四大组合:蔡赟/傅海峰、李龙大/郑在成、陈文宏/古健杰和鲍伊/摩根森。其他三对组合或退役、或成为自由人征战,而郑在成更是英年早逝,唯有鲍伊/摩根森依然在羽坛并肩作战。今天,鲍伊/摩根森以0比2不敌日本组合嘉村健士/园田启悟,无缘八强,这也成为鲍伊和摩根森合體的最后一场比赛,全英过后,再无“泡沫”。
尽管这是最后一场比赛,其他三个场地都已结束,现场依然有大批观众留下来支持丹麦组合。在现场,他们几乎获得了全场观众的支持,输球后也依然收到很多掌声和欢呼。混采区里,他们也没有受输球的影响,只是对着15年的经历有所感慨。回顾一起征战的15年,摩根森觉得荣耀很多,奥运银牌、手术回归等都是高光时刻,鲍伊则这么总结:“刚成为搭档时,我们没有想象过能取得这么多的成就,但我们的确做到了。”
他们并非退役,只是在今天过后,他们将携手新的搭档延续自己的职业生涯。再见,“泡沫”组合!
八进四:冰雹天国羽“寒冷”的战绩
都说英国时晴时雨,就是没说有冰雹。1/4决赛日,场外突降冰雹,砸了不少场外观众的头。场内,中国队在十场外战中仅胜四场,而日本队则在九场外战中赢下八场,落差明显。
何冰娇和老对手山口茜再次交手,在第三局换边后出现失误,又吞下一次失利。但是乐观的冰娇依然有风度,她对着镜头解释了丢分还保持微笑的原因:“我觉得不能让之前的丢分影响到后面的比赛,所以我宁愿笑着,而不是皱眉。”
李汶妹/郑雨三局惜败于同样擅长进攻的永原和可那/松本麻佑,韩呈恺/周昊东因拘谨而落败,还有王懿律/黄东萍和刘成/张楠双双以1比2不敌马来西亚组合,幸好石宇奇、“凡尘”和“雅思”在后面止住了败势。
重返1000赛、重返全英的李雪芮无疑是关注点。面对整整三年没交手的奥原希望,李雪芮很想赢,但连对手在赛后都提到了:“她的移动比以前慢了。”前两天赢球,提问的媒体不多,今天输给了奥原希望,不少媒体发问了。虽然落败,李雪芮没有特别沮丧,因为重新体验和前八水平球员交手是很好的经历。
媒体所渲染的重回全英、重回顶级赛的确很有意义,但在李雪芮看来,这次比赛更大的意义在于重新出发的“新”。正如她所说的,每个比赛都不是再次参加那么简单,而是新的挑战,抛开以前成绩的光环,才能更真实地认识和鞭策自己,才能拿出从前发家时的勇气和动力。既然是重新开始,每进一步都是好的。
半决赛:雨过天晴后的有惊无险
下了几天雨,天终于放晴了,但比赛进行到半决赛,每一场都更焦灼和激烈,混采区的媒体也越来越多,工作气氛越发高涨。能总述今天的工作心情只有一个词:紧张。尤其是女双和混双两场半决赛。
刺激不在前几场,直到晚上石宇奇不敌主场的维克多。作为唯一进入四强的欧洲球员,排山倒海式的加油呐喊让维克多享尽优势。相比之下,零散的中国球迷虽然已经耗尽全力在加油,但依然有寡不敌众的感觉。
稍后的女双和混双,两对中国组合都经历了绝处逢生。陈清晨/贾一凡险胜头号种子“福广”组合,激情四射的她们甚至把擅长起哄的欧洲观众点燃了,逐渐成为中国队粉丝。首次闯进全英决赛,这俩活宝在混采區里开始感恩,甚至把赢球归功到幸运,因为关键时候她们打了几个滚网,甚至摔倒了还能得分。
随后的混双更加刺激,郑思维/黄雅琼躲过三个赛点,最后逆转险胜,让在场支持他们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来到混采区,郑思维第一句就是:“脚还在抖,后怕。”比他们更害怕的是几位中国志愿者,直到此刻依然在拍胸口。
决赛:三金笑傲伯明翰的“天空”
还是很惊险的一天,中国队三块金牌都是险中求胜。半决赛起,场内设计了升降屏幕出场和类似T台的入场路,这样的设计把场馆划分为主舞台和主场地两大块,互不抢戏。赛后,球员走到后台,再重新出场接受颁奖,之后重走一次出场台阶,回到后台。
回后台的路经过大片观众席,球员自然少不了满足粉丝的签名要求。边走边签名很费时间,这短短的五十米可能有好几十位球迷在等着,而后面的比赛要开始就必须等上一场的球员离开场馆,来到混采区。所以有意思的来了,球员一边签名,工作人员一边在催促他们,不想辜负粉丝的球员又会调皮地偷偷签一个,再签一个,整个过程非常逗。
作为中国媒体,我们自然为中国队取得三金而高兴。有人欢喜有人愁,日本的记者就没那么大笑容了。输球后的日本女双更是像犯了错误罚站一样接受采访,而且她们经常这样。本次全英,从国内出发来的中国媒体就我们一家,余下的基本是驻英国的综合领域记者和留学生实习生。倒是印尼和日本媒体如常地重视,分别都有大概10人参与报道。
作为媒体人,每次比赛决赛过后都会有隐约的落寞。对比摘金夺银的运动员,我们得到的是什么?大概是我们能见证着他们这一路的历程,了解到很多观众无法亲眼看到的过程。决赛当晚,我们几位同行到唐人街吃火锅,巧遇几位国羽女队成员,她们说:终于能来整一顿了。
离开时和到达的那晚一样,天晴、大风、寒冷,谁知道中间还经历了冰雹呢?伯明翰,我们下次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