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杰
摘 要: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也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古诗词不仅有着独特的韵律美,往往还体现了深刻的人生哲思和家国情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诵读古诗词,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背诵或学习表达方式,还应引导学生去体会其中的内涵,并借此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古诗词;初中;品德培养
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道”的说法,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同样具有“载道”的作用,其重要性不可低估。中国古诗词的写作方式决定了,其易学、易背,朗朗上口,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从中認识到人生的道理,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将使学生受益终身。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以便在教学实践中更有针对性。
一、诵读古诗词,陶冶学生情操
古诗词中体现着作者所处时代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这些观点不能说完全正确,但其中一些基本的人生道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其积极意义仍然不可忽视。比如如何与他人相处、应该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在相处过程中要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准则等,时至今日对于人们道德操守的养成仍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初中生尚处于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古诗词中的闪光点,在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深入浅出的把这些道理讲述给他们,对他们施加积极的影响。
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于王昌龄不幸遭遇的深刻同情与关切。全诗没有非常明显的悲痛之语,但悲痛的感情却非常明显的表达了出来。通过诵读,学生可以体会到李白心中无人可诉、难获理解的愁思,感受到其对于王昌龄的深刻怀念,同时也能体味到两个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再通过初中语文教师结合现实的深入解读,学生可以明白,真正的朋友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肝胆相照,而不是漠不关心甚至落井下石。在日常生活里,应该时刻注意自己在与别人的相处中,是否达到了“朋友”的标准,又如何去改进自己的行为。
二、诵读古诗词,健全学生人格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经济水平不断上升,但一些不良风气也随之而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导致部分学生人格存在缺陷,缺乏远大的人生理想。而诵读古诗词,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和更好的判断能力。学生可以从古诗词中获得力量,自觉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形成健全的人格。初中语文教师应在其中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汲取古诗词中的营养,主动扭转不良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更好地指导现实生活。
陆游的《游山西村》,是其所作诗词中的名篇之一。虽然诗中大部分描写的是外界的情景,但是却与作者本身的情感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且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比如其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述的是诗人在行路中越走越迷茫,以为已经没有可供前进的道路,没想到突然看见前方的村落,顿觉豁然开朗。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学生诵读时,引导学生去思考,以往的人生经历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比如在某件事情上陷入了困境,最后却突然找到了解决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做事不能因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就轻易放弃,而应该充满希望,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总有柳暗花明的时候。
三、诵读古诗词,培养爱国情怀
中国的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体现着厚重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有数不清的中国人正是在古诗词的影响下,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投身到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伟大事业中。诵读古诗词,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深厚感情,认识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教会学生要时刻关心祖国的发展、民族的命运,培养他们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对于学生通过诵读尚难以理解的感情内涵,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丰富的背景知识介绍等,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其中对于卖炭翁的艰辛生活有着非常具体、形象的描写,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在脑海中勾勒出人物的基本形象,对人物产生深刻的同情,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同时,作者在诗中也表达了对宫使巧取豪夺的痛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但学生可能对于“半匹红绡一丈绫”没有明确的概念,不太理解这种感情产生的缘由。初中语文教师就可以进行更深一步的解释,告诉学生这些“充炭直”的东西其实远远低于千余斤炭的价值,这种行为就相当于对贫苦百姓的抢劫。学生在理解之后,就能产生更加强烈的爱憎感情,更加热爱和珍惜现在的生活,关心人民的境遇。
总而言之,诵读古诗词,可以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诵读古诗词,学生可以深入感受其中的丰富内涵,从而主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这些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或工作持续发挥影响,让他们可以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茁壮成长。初中语文教师应对诵读古诗词加以重视,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静. 中学语文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6.
[2] 李敏.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J].黑河教育,2013(07):48.
项目编号:本文系《诵读古诗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LJ201897LX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