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奥数金牌教练看来,中国奥数成绩不出彩,除了訓练和选拔方式的滞后之外,根本原因和网友揣测的恰恰相反——是功利性的过度培训埋没了奥数人才。
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于2月份闭幕,中国队无一人获得金牌,最好成绩是拿到银牌的第15名,总成绩排名第6。尤其是比赛的第3题,满分7分,参赛的6名中国选手几乎被“团灭”,只有一人拿了1分,其余全是0分。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原因,网友和奥数金牌教练,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认知。
对于中国队的成绩,奥数和高考加分脱钩被讨论最多,不少人认为是因为高考不加分了,中国奥数就不行了。然而,奥数成绩取消高考加分,是去年3月才出台的政策,而2016年的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和今年是差不多的配置,成绩是12名,比这次还差。再说,将高考加分和奥数成绩联系起来,本来就是想当然,这次成绩最好的美国获得了3块金牌,但他们的奥数成绩显然不能为SAT(等同于美国高考)加分,选拔方式也不是学校的尖子生推荐制。也就是说,无论横向还是纵向比较,两者之间都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关系。
而在奥数金牌教练看来,中国奥数成绩不出彩,除了训练和选拔方式的滞后之外,根本原因和网友揣测的恰恰相反——是功利性的过度培训埋没了奥数人才。教练表示,奥数一类的学科竞赛本来就只有少数学生适合,而在全民奥数热潮下,成倍或几倍的人涌进了奥数班,其中大部分是没兴趣、没多大天赋却通过奥数培训提高水平的学生,这就有可能造成真正适合的人才在初级培训下成绩并不十分突出而被埋没。
金牌教练的归因逻辑是自洽的,也和学界对于风靡上个世纪末的全民奥数热的反思完全吻合。以往可以加分,奥数就成为了升学尤其是公立学校学生通往高等学府的直接通道,家长们都削尖了脑袋把孩子往里塞,奥数培训也越来越低龄化。这就造成了奥数过度培训,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奥数,基本都属于过度培训,甚至是扭曲培训。因为,小学生缺乏数学知识的根基,很多用后续数学知识例如微积分可以解决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只能用取巧的方法来完成。于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奥数在小学阶段就变成了刁钻取巧的脑筋急转弯,而原本的奥数题应该是“要运用到深刻的定理和逻辑推理,对学生创造性、构造性要求高,要求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奥数逐渐从一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问,变为通过反复练习获得高考加分的手艺。
将奥数比赛失利归因于和考试加分脱钩,不仅蠢,还很坏。奥数是一门学问不是考试加分的手艺,让孩子按照兴趣和适合程度参与奥数和其他一切的学习,才有可能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