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林
摘要:开展古诗词专题阅读教学,将“语用”融入其中,通过吟哦讽诵品诗味、入象入境悟诗意、学以致用扬诗情、主题活动探诗魂等多种阅读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深度理解,培养学生的语用智慧,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专题阅读语用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将“语用”融入其中,开展古诗词专题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古诗词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古诗词教学的误区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古诗词教学,重在积累、感悟和运用,重在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可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古诗词教学尚存在如下误区:
(一)形式化
提起古诗词教学,不少教师认为加强诵读指导是其最重要的教学方法,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有些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诵读还是诵读,从范读到指名读,从齐读到分角色读,诵读形式花样百出。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并没有深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无法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咀嚼品味,也不能体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更谈不上感悟和运用。
(二)僵硬化
在實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会指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古诗词讲究语言的凝练,讲究思维的形象性和跳跃性,需要学生在阅读中结合相关的写作背景,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品味其画面和意境,从而体认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种逐字逐句的翻译只会僵化学生的思维,破坏古诗词的意蕴美。
(三)功利化
受中考的影响,不少教师将古诗词课上成阅读理解课,课堂上以题目的形式呈现教学的重难点,将训练贯穿教学的始终。赏读焦点无非是“赏析词语或句子的妙处”,抑或是“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有的甚至为了讲究答题的规范性,教给学生所谓的答题术语,套用固定的答题模式,根本不去引导学生深入诗歌进行吟咏、品味。长此以往,学生阅读古诗词感觉索然寡味,更谈不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二、古诗词专题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
古诗词应聚焦专题阅读。笔者立足“语用”,整理出古诗词的“语用”教学点:诵读积累,品味语言;探究意象,感悟意境;赏析手法,学以致用;拓展延伸,深度研读。围绕这些教学点,确定古诗词专题阅读的核心内容。
(一)吟哦讽诵品诗味
“一首诗的意义只有在不断地再阅读中才能展示出来。”诗词讲究音韵美,注重平仄和用韵,指导学生阅读诗歌要强调吟哦讽诵,在吟诵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正如梁实秋先生所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朱光潜也曾说过:“语言的音乐性在默读中见不出来,必须朗读,而且反复地朗读,有时低声吟哦,有时高声歌唱。”
教学中指导学生吟诵诗歌讲究轻重缓急、平仄节奏,还可以融入吟诵时的肢体语言和神态表情,配以合乎诗歌意境的音乐,这样更容易在吟诵情境中品出诗歌的韵味。笔者在执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有一个环节就是以吟诵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跟着事先准备好的音频模仿吟诵(以下﹋表示声音的绵长,带有歌唱时的韵律感;→表示声音的延续;表示古音中的入声):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学生在别开生面的模仿吟诵中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诗歌的语言和画面,感受到北方天气的严寒和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话,“山回”二字拉长了声音,更能显示出山路的迂回曲折,友人已经离开了诗人的视线,诗人还在原地深情凝望,情真意切;“上”“空”“留”和“处”均拉长了声音,更显意境悠远,惜别之情绵绵不绝。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古音中的入声,其特点是读得短促,有发音到一半却要硬生生吞回去的感觉,表达一种不轻松、较复杂的心情。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又进一步感受到诗人惜别之中的豪迈之情。
以此为例,笔者又适时拓展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引导学生模仿吟诵,比较赏析,品味不同的送别诗中蕴含的不同的情感韵味。
(二)入象入境悟诗意
诗歌离不开意象。诗人要通过特定的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特定的意象之中,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诗歌鉴赏就是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再体验来品悟诗意的过程。正如诗歌评论家李元洛所说:“诗歌的鉴赏,对语言的感知仅是开端,就是意象的显现也只是中间过程,只有通过对意象的再体验、再思考,进一步捕捉到诗歌的深层内涵,无穷尽地体味诗歌的内在生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
要实现这一目标,有选择地将意象进行分类组合、加强专题阅读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笔者曾经以“雨”这一意象为古诗词专题教学的切入口,执教了《春夜喜雨》(杜甫)、《夜雨寄北》(李商隐)、《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引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同样是“雨”的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描绘了不同的生活图景,营造了不同的意境氛围。品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学生在“潜”“细”“湿”“重”等语言中尽赏自然之雨,感受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品读“巴山夜雨涨秋池”和“却话巴山夜雨时”,学生在一“涨”一“话”的虚实相映中细品情感之雨,感受诗人的相思之情和离愁之苦;品读“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学生在“惊坐起”的细节中深悟社会之雨,感受诗人的复杂情感。
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想象,从已学的古诗词中进行对“雨”的意象的再体验、再思考,融入“雨”的意境,品悟“雨”的意蕴:雨是王维在渭城与友人离别时的一杯酒,它传递着朋友间浓浓的深情;雨是张志和在西塞山前的一根钓竿,它钓出了宁静悠闲的心态……
(三)学以致用扬诗情
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文字、传承民族文化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古诗词教学无疑承载了这一重要的教育使命。而将古诗词的思想精华在领悟的基础上运用,进而渗透到自己的言语智慧中,这是汲取文化营养、发展鉴赏能力的科学途径。笔者认为,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艺术手法等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赏析层面上,而应该学以致用,将其有机渗透到自己的言语智慧和言语表达中,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言语素养。
笔者教学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赏读诗歌品悟诗情的基础上,链接了元代另一位散曲家白朴的《天净沙·秋》,进行专题阅读。两首小令都是将多种意象并置,使若干特有的秋景镜头,构成一幅幅完整的图画。笔者还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春”为话题(避免与“秋”景重复、束缚思维)即兴创作,学习多种意象并置的手法。有学生这样创作:“最后一片残雪/悄悄融化/第一粒种子/偷偷发芽/清水漾起碧波/墙角探出杏花/空中飘着风筝/鸟巢填满枝丫。”多种意象并置,呈现出春天特有的景致。还有学生认为,白朴的《天净沙·秋》除了多种意象并置外,还通过多种色彩的跳跃体现作者情感的变化,为此这样创作:“春风柔柔地弯腰/轻抚着草坪/枯黄的毯子上钻出灿灿的嫩绿/春雨绵绵地飘洒/甜吻着垂柳/苏醒的韧条上吐出茸茸的鹅黄。”学生运用联想、拟人等手法,将初春特有的色彩融入并置的意象之中,更显情趣盎然。
古诗词中的艺术手法可谓多种多样,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赏析其艺术手法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这种要求虽然比较高,但如果以古诗词专题阅读为抓手,长期有意识地加强训练,学生的语言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
(四)主题活动探诗魂
通过古诗词专题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绝不能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古诗词。要想实现“思想—语言”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加强拓展迁移,促进深度研读是极为重要的语用教学点。可以根据诗歌题材、写作风格、作家流派等分设专题,开展古诗词阅读主题活动,多角度深入作家作品,探究诗歌之魂。
如开展“我心中的李白”主题阅读活动,笔者引导学生从李白诗歌的浪漫想象、李白诗歌的高频词、李白的交际圈、李白的游历足迹等角度深入探究,进一步走近李白,研读李白。以“李白诗歌的高频词”为例,比如“月”:醉月——“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赠孟浩然》),体现浪漫和超脱;邀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体现孤独与寂寞;揽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体现豪迈与洒脱……再如“酒”:“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看似是对月亮的发问,实际上包含了诗人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借酒抒发了时间易逝的人生忧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借酒消愁,感叹自己政治抱负无法施展的苦闷;“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酒化作一种情感的液体,将两位诗人的友谊融解其中……
这样的主题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李白诗歌的搜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类,深入诗歌内容进行研读。
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语言的实践运用,其根本性任务是强化学生的语用能力。在初中开展古诗词专题阅读教学,有机渗透“语用”教学点,既能够促进学生对古诗词阅读的深度理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语用智慧,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本文系江苏省教研室第十二期重点课题“基于语用理念的初中古诗专题阅读教学研究”(编号:2017JK12ZB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十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3] 李元洛.诗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
[4] 李东方.古诗词复习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2017(3).
[5] 徐栋.抓住文本特点指导学生智慧表达[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26).